IFF第18届全球年会:谋求开放合作的趋势没有变

2022-03-29 20:20王莉莉
中国对外贸易 2022年1期
关键词:金融经济

王莉莉

2021年12月4日,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8届全球年会在广州南沙举行。此次会议以“全球挑战下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变革、合作”为主题,邀请全球财经领袖、IFF主席团及理事会成员、各金融部门负责人、工商界代表、专家学者,分析解读疫情、通胀和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下的全球经济格局及其变化趋势,对世界和中国经济形势进行最新解读、总结与展望。

全球治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

国际金融论坛大会主席周小川表示:“当前弥合疫苗接种的鸿沟,推动疫苗作为全球公共品,尽快提升疫苗全球可得性和接种率,是最迫在眉睫的全球性的挑战。其次如何保持全球供应链畅通和有韧性,保证超常规的经济刺激政策平稳退出,保护全球经济迈向持续稳定复苏,正在考验着全球,尤其是主要经济体和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在对外交往上需要坚持开放合作,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建立适应新时代的多边贸易规则体系,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和投资自由化。此外我们还要坚持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加强ESG投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在大会开幕式现场致辞谈到:“2017年,国际金融论坛积极响应国家战略,落户大湾区,建设具有标志意义的国际金融论坛永久会址,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交往合作平台、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平台之一,我对国际金融论坛作出的努力表示赞赏。后疫情时代,国际社会将更加需要像国际金融论坛这样的平台发挥联系纽带作用,以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探索新路。”

中国贸促会会长高燕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当前,疫情延宕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全球贸易投资增速放缓,国际形势深刻变化。“三高”现象值得关注。一是能源价格居高难下。2021年下半年,全球能源供需失衡,不少国家缺煤缺电、油荒气荒,第三季度能源价格环比上涨16%。二是全球债务水平高企。2020年全球债务总额飙升至281万亿美元,达到全球GDP的355%。目前,主要经济体宽松财政货币政策已经接近极限。三是保护主义高涨。大多数国家内顾倾向加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贸易摩擦层出不穷,对外资限制与审查趋严。

“但是,无论世界形势如何演变,和平与发展的大潮流没有改变,各国谋求开放合作的大趋势没有改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全球经济的大方向没有改变。”高燕表示,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健康平稳发展,也是国家、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面对当前不断反复的疫情,韩国前总理韩升洙表示:“当前,国际社会正面临着威胁全球稳定和人类安全的诸多挑战。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使本已困难重重的全球形势雪上加霜,疫情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世界,造成许多人失去生命,并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步入了‘新常态。新冠肺炎疫情还凸显了国际社会对加强全球统一领导和多边响应的迫切需要。而这些正是我们在这个关键时刻所缺乏的。我们必须牢记,在这个全球性的、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只有各国、各部门和各行业密切协作,才能够有效应对共同挑战,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IFF联合主席、全球疫苗免疫联盟主席、葡萄牙前总理巴罗佐呼吁各国领导人,在全球公共产品方面,如全球公共健康或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相互合作,共同寻求多边的解决途径。他说:“当涉及到这些全球事项时,我们必须为人类的共同利益而努力。全球治理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重要的是,尽管存在各种分歧,我们还是要确保合作机制落地见效,包括联合国以及其他机制。”

比利时前首相范龙佩表示:“全球化的影响范围已经超出了严格意义上的经济领域,扩展到多个领域。大流行病以及气候灾害的暴发就是近期最典型的例子。我们都处在同一场风暴中,尽管境遇不尽相同。”范龙佩指出,目前各国出现的通胀是在需求拉动和成本上升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大量劳动力退出市场和政府采取的货币宽松政策也加剧了通胀的程度。范龙佩认为,在确保央行控制的前提下,顺利从宽松货币政策过渡到正常货币政策,再进而实现正常利率是解决当前各国通胀的关键。

对外开放格局将呈现新特点

IFF学术委员会主席、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奇帆认为,以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不是“内卷”“躺平”,而是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是要形成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他认为当前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会形成五大新特点。

从引进外资为主,转变为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黄奇帆认为,在新发展格局下,需要有更加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更需要企业走出去。“这实际上是将内循环与外循环由过去商品流通的大进大出,升级到资本要素跨境的便利流动。”他指出。

对外开放格局会从扩大出口为主,转变为鼓励出口与增加进口“双向并重”。黄奇帆表示,世界范围内,中国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预计未来10年累计商品进口量有望超过22万亿美元,服务进口总量将达到5万亿美元,两者加起来将超过27万亿美元。

从沿海地区开放为主,转变为沿海沿边内陆协同开放、整体开放、东中西同步开放。

从关贸总协定和WTO框架下的货物贸易为主,转变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共同发展。

黄奇帆表示,尽管中国已经是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但是中国的服务贸易结构中存在着逆差大、附加值低、勞动密集型比重高,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比重较低的问题。为此,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出台,以鼓励支持发展服务贸易。“可以预见,未来中国服务贸易比重将会逐步提升,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将共同支撑中国贸易高质量发展。”黄奇帆说。

对外开放会从融入和适应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为主,转变为积极参与甚至引领国际投资与贸易规则的制定修订。

“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等,是主动应对规则、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大举措,也是更深层次的开放——在过去几十年推动要素流动型开放的基础上,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转变。”黄奇帆认为,这实则是要全面对接国际贸易新规则,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实现国内国际营商环境趋同化。

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如何?法国巴黎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预计,2022年中国经济的一大主基调就是稳增长、保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一、二、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分别为18.3%、7.9%、4.9%,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5.0%、5.5%、4.9%。

在陈兴动看来,导致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疫情反复,中国采取“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等政策,对中国经济消费的需求,特别是服务业的增长影响巨大。他认为,2022年中国有必要在政策上加把力,重启中国的增长动能。

瑞銀亚洲经济研究部主管汪涛表示,在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下,首先中央财政的支持会持续增加,基建投资有望反弹;其次,由于疫苗加强针和疫苗接种进一步增强,国内的防疫措施有所缓解,积累的消费有望出现反弹。

跨境政策协调与国际规则研制正在加速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指出,数据领域的监管协调十分重要。金融科技不仅会带来金融效率提升方面的物理反应,还会引入新的市场竞争主体,传统金融领域的审慎监管规则,并不能完全覆盖当前金融科技新主体、新数据、新模式所带来的新风险。

李东荣表示,近年来监管沙盒、创新加速器等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得到快速推广,为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在规模化进入市场前提供了特定的缓冲地带和试错区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创新监管困局。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指出,区块链技术已经成为数字金融发展的重要引擎,但区块链在数字金融领域仍面临体系架构、隐私保护、信息安全、监管审计、融合集成、标准体系等方面的挑战。

狄刚认为,未来应在基础理论、核心技术、标准支撑、专项示范、产业协同、人才培养、生态构建及政策和资源保障这8个方面破局区块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也为跨境监管带来诸多挑战,如何推进金融科技带来的全球治理问题也成为峰会上众多嘉宾热议的话题。

国际金融论坛学术委员夏乐分享了他对“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这一项目的观察。夏乐指出,未来通过“批发型”的央行数字货币,将极大提高交易的效率,缩短交易时间,增进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并削弱对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作为中间货币的依赖。

夏乐指出,要警惕交易过程中各大央行之间出现信用风险的可能性以及如果出现全球金融危机时怎样应对。同时,他认为新的数字货币项目必然会对原有的使用广泛的商业银行之间的结算系统产生影响,如何平衡央行在这方面的角色也值得探索。

李东荣表示,金融科技跨境政策协调与国际规则研制正在加速,在全球金融市场开放性和网络基础设施连通性不断增强的情况下,由于不同国家经济金融发展阶段,金融监管理念和制度环境的不同,金融科技可能带来跨境监管套利和风险传染等挑战。因此,应抓紧开展全球金融科技发展评估与风险监测,探索建立针对跨境金融科技应用的监管信息共享、风险联动应对和危机处置安排,并以网络安全、跨境支付、数据治理、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等关键领域为切入点,加快推进金融科技国际标准治理规则体系建设。

猜你喜欢
金融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经济日历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中国经济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中国金融出版社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