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辆基地设计相关问题分析

2022-03-30 01:54李照华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用地轨道交通基地

摘要 车辆基地作为地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规模和用地面积较大,对地铁系统自身和城市建设影响深远,文章从车辆基地设计的基础问题入手,分析车辆基地功能定位、选址、总平面布置三个方面的重难点及工作思路,并提出了伴随车辆基地多功能一体化发展产生的新问题及建议,协调车辆基地用地和城市发展用地紧缺的矛盾,在不折损车辆基地运营需求的前提下,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和综合利用效率。

关键词 地铁;车辆基地;功能地位;选址;总平面布置;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U231;U27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949(2022)05-0022-03

0 引言

地铁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城市土地开发、经济发展和便民利民意义重大。而车辆基地是地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车辆停放、检修和后勤保障基地[1]。车辆基地设计的优劣关系到城市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布局及地铁运营等方方面面[2],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土地高效利用、城市多功能空间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优化车辆基地的设计,缓解车辆基地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各个地铁建设城市关注、研究并亟待解决的问题[3-4]。

1 车辆基地设计相关问题分析

车辆基地设计将影响地铁投资、用地面积等重要指标,涉及多个专业、多方主体,其中,有三个最重要最基础的问题,分别是功能定位、选址、总平面布置。

1.1 车辆基地功能定位

国土用地资源的紧张,决定了地铁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应准确确定功能定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在地铁规划之初,车辆基地功能定位尤为重要,应给予充分研究后确定规划方案,以便为后续车辆基地选址和总平面布置提供前提条件。车辆基地功能定位、选址和总平面布置,这三者之间并非单一的上下序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制衡,必须需要多轮反复研究,方能确定。

在研究车辆基地功能定位时,准确掌握并分析已建及在建车辆基地的既有布局、既有规模及既有资源共享情况,明确其与规划线路及规划线路之间联络通道设置条件,确定资源共享方案。为实现车辆基地资源共享,新線之间、新线与既有线之间均须选择相同的主要技术标准以及车辆制式与车辆类型。但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人们对出行品质期望值的提高,对于新线的主要技术标准以及车辆制式与车辆类型,就不能局限于与既有线一致。所以,车辆基地资源的共享研究,应因时而变,共享与创新并举。

1.2 车辆基地选址

(1)地铁车辆基地用地面积主要受功能定位、工艺规模等影响,常规车辆基地占地面积约10~35公顷,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当下时代,车辆基地选址愈加困难。

(2)车辆基地选址制约因素多。车辆基地选址方案主要受技术因素和外部条件两方面的影响。从技术上来说,受线网资源共享、该线功能定位、线路制式、行车组织等因素影响;从外部条件上来说,受城市及土地规划、城市更新、水源保护区、既有及规划重大管线、工程地质及现状情况等因素影响。制约用地方案的各种因素彼此之间可能存在交叉冲突。此外,部分影响车辆基地选址方案的因素可能为动态因素,在地铁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因规划条件或相关政策的调整,导致选址用地方案的外部条件发生变化,例如土地规划调整及审核政策的更新变化,可能会影响选址的可行性。

车辆基地选址一般在轨道交通线网及建设规划时期,根据网络资源共享规划,做到用地规模充足且不浪费;根据本线建设规划,合理选择车辆基地场段布局及选址位置,保证车辆基地布置及功能能够匹配线路建设时序及能力要求。同时,选址方案的选择须符合城市及土地规划,须避开禁止建设用地、水源保护区、耕地等明令规定禁止建设的用地;尽量避开生态控制线、林地等占用自然资源的用地;在城市建成区选址应结合城市更新规划。

(3)地铁建设用地报批流程复杂,周期长。轨道交通用地在工程立项及可行性研究报批的基础上,主干流程为选址意见书、用地规划许可、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的报批,根据不同的用地选址方案,可能还涉及水土保持、林地占用、土地复垦、征地拆迁、防洪防淹、管线安全评估、管线迁改等流程申报、评审。主干流程一般制约支线流程,支线流程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为尽可能保证用地报批流程的顺利推进,在选址初期,应统筹选址方案研究,提高各选址方案报批流程的预见性。首先,在选址用地方案研究过程中,应根据规划及现状情况,分析各用地方案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流程问题,如涉及占用林地、重大管线安全评估等;在此基础上,充分分析涉及流程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报建审查流程章程,对这些流程的可行性及难度做出合理的预判,从而统筹用地方案,合理选址。当用地方案确定后,应尽可能优化方案,适应外部条件,最大限度减小甚至规避报批难度。

如图1所示,车辆基地选址是一项集技术、规划、政策、经济等多方面综合分析的复杂工作,限制因素多,周期长,需要各相关方给予高度重视,深入研究,保证车辆基地选址可行。

1.3 车辆基地总平面布置

2018年7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办发〔2018〕52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创新应用,鼓励探索城市轨道交通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建设用地多功能立体化开发和复合利用[5]。2020年1月19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自然资办函〔2020〕120号《轨道交通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节地模式推荐目录》[6],文件总结了目前轨道交通节地模式的总体情况,并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6个城市为代表,揭示车辆基地综合开发的探索实践及成效,鼓励在轨道交通场站综合体建设中,地上、地下空间联动开发,一体化设计。车辆基地设计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寻求创新,通过技术手段,优化工程,节省占地,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

车辆基地的平面布置形式多种多样,其分类如图2所示。各车辆基地具体采用何种布置形式,应根据选址与正线及车站的相互关系、出入线设置条件、选址地块形状及大小、满足工艺及运输要求的场段规模等综合考虑。

结合目前的车辆基地建设情况,停车列检库和联合检修库两个大库是实现土地集约和土地综合利用的重要突破口。应结合新工艺设备及设计施工技术,重点研究优化工艺流程,实现双层、多层车辆基地的创新突破,有效缩减车辆基地用地宽度,实现土地节约;车辆基地地下空间和上盖平台亦是非常宝贵的空间资源,应结合周边片区规划、城市功能,进行充分研究论证,实现土地的多功能统一规划、一体化开发,更好地塑造城市功能空间。例如,深圳地铁10号线凉帽山车辆段,在工艺流程、土建模式、土地综合利用的多方面进行创新[7],实现了土地的高度集约和城市多功能的有效结合。图3为凉帽山车辆段剖面示意图,停车列检库设计为双层,联合检修库设计为多层,同时,利用两个库体的地下空间,设计为防洪調蓄池,实现片区雨水削峰滞洪作用,停车列检库库顶预留远期多层建筑条件,联合检修库库顶设计为运动公园,充分利用了库顶上方空间,图4为凉帽山车辆段建成后航拍照片。

车辆基地无论采取何种创新模式,实现土地综合利用,均应在保证车辆基地满足运营基本需求的基础之上进行,在创新突破的同时,不能以牺牲车辆基地使用功能为前提。

(1)保证车辆基地收发车能力。出入线接轨站配线合理,出入线线路条件适宜,车辆基地咽喉区布置紧凑,若有条件,应布置平行进路。

(2)保证车辆基地工艺流程顺畅。车辆基地内主要单体有停车列检库、联合检修库、洗车库、镟轮库、物资总库、综合维修中心、综合楼等,车辆基地设计时,需保证车辆基地停车、检修、洗车、调车等各项作业流程顺畅,各单体之间的车流、物流、人流组织流畅。

(3)保证车辆基地内部人员作业环境适宜。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车辆基地内作业人员的流线需求及采光、通风等工作环境。

2 车辆基地设计新问题

随着车辆基地建设模式的演变发展,车辆基地从单一地铁功能向一个多功能立体空间进化,图5为深圳地铁8号线溪涌车辆段片区规划远景示意图,在溪涌车辆基地规划选址时,便将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上盖物业开发、城市更新、城市界面及接驳规划等做同步一体化考虑,将溪涌车辆基地规划为一个集交通、住宅、商业、学校、景观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在土地多功能一体化的同时,车辆基地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使用中,除涉及地铁本身之外,还引入了很多不同的利益主体,这将同步带来很多新问题。

(1)需要加强相关政策的研究,必要时应制定新政策来引导规范车辆基地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如土地空间产权划分政策等,从规划到实施使用的各个阶段,加强制度保障。车辆基地一体化开发中涉及多个利益主体,明确各自的权力和义务,从而推进有效合作,实现共赢。

(2)车辆基地的一体化设计难度巨大。车辆基地多功能一体化开发的规模大、难度高,同时伴随着投资增多、建设周期增长、土地权属主体增多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建设主体多元化,也使得车辆基地一体化设计难度进一步加大。设计中,建议以使用、运营、管理为导向,各建设运营主体共同参与,协商明确各自的建筑边界和权责范围,统一设计思路,重视设计接口,保证各方利益。

3 结语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地铁车辆基地作为城市复合空间的特殊形式,在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和综合利用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后续地铁建设的重要趋势。分析车辆基地功能地位、选址及总平面布置等方面的相关问题,从规划设计初期至竣工投入运营的各个阶段,在优化地铁自身功能的同时,实现车辆基地土地集约和高效利用。针对新形势下的车辆基地一体化设计,提出加强政策研究和设计强化两方面的建议。在不折损车辆基地运营需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进行站城一体化设计。

参考文献

[1]地铁设计规范: GB50157—2013[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2]李桂桂, 冯太群. 地铁车辆段站场设计相关问题研究[J]. 铁道标准设计, 2012(3): 102-104.

[3]钱霖霖, 夏海山. 城市可持续视角下的轨道交通车辆段开发模式比较研究[C].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11.

[4]兰淑桂. 地铁车辆段站场设计有关问题的解决方法[J]. 铁道工程学报, 2010(6): 119-122.

[5]《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国办发〔2018〕52号)[Z].

[6]《轨道交通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节地模式推荐目录》(自然资办函〔2020〕120号)[Z].

[7]胡世群, 李照华, 栾立宸, 等. 城市轨道交通多层立体车辆段设计研究[J].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20(12): 28-32.

猜你喜欢
用地轨道交通基地
轨道交通TOD模式创新引领宁波城市发展
自然资源部:坚决防范临时用地“临时变永久”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及电力技术探析
城市轨道交通节假日期间大客流行车组织思考与实践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轨道交通快慢车越行问题研究
轨道交通快慢车越行问题研究
2016年房地产用地供应下降逾10%
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