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的三个维度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

2022-03-30 11:41严书翰
治理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三农

摘要:大历史观是以历史视野、国际视野、知识视野来认识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指出其发展必然趋势的历史观。本文从三个维度考察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生动体现。第一个维度,即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持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两步走”发展战略,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和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战略,再到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第二个维度,即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一以贯之地重视和抓好“三农”工作:从新民主主义时期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支持和推动农业生产责任制,直至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第三个维度,即提出并不断推进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并推进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奇迹。

关键词:大历史观;正确党史观;经济社会发展;“三农”;脱贫攻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2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22)02-0056-00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①。大历史观是以历史视野、国际视野、知识视野来认识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指出其发展必然趋势的历史观。有种看法认为,运用大历史观考察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这个提法好,但似乎有些抽象,不好把握。其实,这一点也不抽象。从三个维度,即从持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以贯之抓“三农”和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尤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而接续奋斗,就足以清楚地看出,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生动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百年奋斗历史中。

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持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一直在思考中国发展战略问题。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分为两步走:第一步,从1965年开始,用3个五年计划即十五年时间在1980年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简称“四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83页。这就是毛泽东时期的“两步走”发展战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这期间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长时间的严重错误,使“两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目标任务完成得异常艰难。不过,我国毕竟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是令人自豪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是取得了很大成就的30年,正如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的:“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術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时期培养和积累起来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38页。尤其是“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奠定了我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基础。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建设成果堪称辉煌,所经历的坎坷刻骨铭心,所积累的正反两面经验弥足珍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求是》,2019年第7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推进毛泽东同志制定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并根据时代主题已经从革命与战争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以及新时期奋斗目标,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邓小平时期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何谓中国特色,它包含两层基本含义:一是我们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没有丢;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别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决不能照搬照抄。最能体现第一层基本含义的是,这一时期我们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三步走”发展战略就是在这条基本路线指引下不断向前推进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同时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苏东剧变的巨大冲击波面前岿然挺立,经受住了重大考验,使中国现代化这条巨轮在疾风暴雨中能把准航向、乘风破浪。最能体现第二层基本含义的是这一时期我国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它首先是以在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的。我们党充分认识到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即总体小康,最困难最艰巨的任务是在农村。当我国农村出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新生事物时,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给予明确支持和大力推广。由于政策对头、人勤天助,不到5年时间我们就初步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后30年未能解决的农村温饱问题。其次是建立起了对外开放的格局。继198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4个经济特区后,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又开辟了长三角等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立海南省经济特区。由此,形成了由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再到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再次是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突破,这对于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无论是东西方,还是国内外,占主导的认识都是把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画等号,把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画等号。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不等于”,即“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这些认识上的突破,是推动“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动力。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经过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提前5年于1995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随后又于1997年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提前完成了第二步战略目标,夯实了第三步发展战略的基础。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十五大上宣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继续推进邓小平同志制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根据世纪之交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三步走”发展战略完成情况以及新世纪的目标任务,把“三步走”中的第三步又分出了两小步:第一,制订了到2010年的目标任务,这就是十五大指出的“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努力实现‘九五’计划和二○一○年远景目标,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7页。。第二,强调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就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二○年力争比二○○○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页。。以上就是江泽民时期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其远景目标仍然是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时期实施“新三步走”发展战略,遇到了国内外变局的严峻挑战。国际上先是东欧剧变,后是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出现严重曲折,国内发生了政治风波、经济风险和自然灾害。在这一系列严峻挑战和考验面前,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从容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风险,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20世纪末,我国如期实现了总体小康的目标,在中国这样十多亿人口的国度里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具有伟大意义的事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轉变;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我们党面对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接续推进“新三步走”发展战略过程中尤其重视21世纪头二十年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六大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恵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4-15页。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2003年突然暴发的非典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冲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抗击非典并取得胜利,但是这场疫情也暴露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弊端。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非常重视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推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作出了进一步的部署。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就。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出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标志着我国跨入了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阶段。这一时期,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胜利,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率先在全球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状况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在党的十九大制定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第一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20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战略发展取得的成就,为实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中国打下的基础上,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到了党的十九大,我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捷报频传。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宣布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不是凭主观判断,它是由客观因素决定的,因此它必然会有一些代表性的标志和特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等,这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和特点。当然,我们还可以把这方面特征加以展开,比如,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有13亿户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有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比如,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加快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202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降至302%等。

在这里尤其要提到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这场疫情也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我们曾一度按下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暂停键。在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在取得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的同时,经济社会也获得较快恢复和发展,成为在世界上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的主要经济体。这些成就足以载入史册。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两步走”战略安排中把第一步的目标确定为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就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一下子提前了15年;第二步战略目标是从2035年开始,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我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上的继往开来和雄心壮志。

二、一以贯之地重视和抓好“三农”工作

2020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第三次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堅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人民日报》,2020年12月30日第1版。只要我们以大历史观来考察我国“三农”问题,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党一以贯之地重视和抓好“三农”工作,并且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因为始终重视抓好这项工作正是中国共产党矢志初心、践行使命的生动体现。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就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要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我们党的重大使命。但是,当时党内领导层并没有形成上述共识,相反,党的一些领导人教条式地理解俄国十月革命经验,认为中国革命也应该像俄国那样在大城市里发动,然后再扩展到农村,最后夺取全国政权。这种认识从根本上讲,就是不能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因而也就不能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这种教条主义的错误一度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大危害。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实际,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总结教训,坚决把革命中心转向农村,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口号,动员并组织广大农民起来推翻反动的旧社会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是对旧中国几千年封建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使解放区的农民成了自己土地的真正主人,坚定了农民跟共产党干革命的决心。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的解放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在这些地方,落后的生产关系仍然严重阻碍农村生产力发展。从1950年冬到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解放区进行了热火朝天的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在我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基础——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至此彻底消灭了,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版,第157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后,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我们党又及时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这一时期,我们党强调农村互助合作运动要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和可能,采取稳步前进的方针,必须贯彻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前期基本上是健康的,1953年曾一度出现偏差,很快得到纠正。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历史已经证明:农业合作化这种生产关系形式是适应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互助组优于单干,合作社又优于互助组,实行农业合作化的地方粮食都增收了。农业合作化有力支持并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增强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经济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蓝图,并清醒地看到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在农村。对此,邓小平同志指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164页。我们是在这样基础上搞四个现代化的。因此,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夯实农业这个基础,把“三农”工作都摆在头等重要位置。改革开放初期,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风险,创造了包干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就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个农业生产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而且简便易行、成效显著,受到农民欢迎。虽然当时党内外对这种农业生产责任制有不同看法,但是党中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支持在农村出现的联产承包家庭责任制这新生事物。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性质的。由于得到了党中央的支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农村迅速推开,极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积极性。邓小平同志还充分肯定了乡镇企业发展对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在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由于这样的生产关系适应并能推动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如前所述,不到5年时间,就基本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后近30年没有解决的农村温饱问题,邓小平同志认为,这几年在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是一种带有革命意义的改革。此后,党中央从各方面稳定并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实现了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此后一段时期,党在农村的正确政策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保持稳定不变并不断加以完善。“三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到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0万亿元,主要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质量显著提升。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此次中央全会还作出农村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决定,从而使亿万农民安心在承包土地上进行生产和经营,促进了农业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党清醒地看到,我国农村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必须要继续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及时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出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从2006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取消农业税,中国历史上存在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宣告终结,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这一时期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10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这几年我国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大台阶,2020年粮食总产量达13390亿斤。农民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131元,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贫困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1月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乡村振兴提出了全面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和实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在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它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同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找准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国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充分发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实现我国乡村振兴以及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再创辉煌。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要求全党必须从两个大局上认识“三农”、继续抓好“三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在这方面我国农村有巨大空间,我国“三农”工作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三、提出并不断推进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也生动体现在我们党提出并不断推进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40多年奋斗实践中。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在构想我国“三步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时,就用“小康社会”来诠释这构想的中间阶段。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在回答大平正芳提出的“你对整个现代化蓝图如何构想”这一问题时,邓小平同志回答:“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像你们那样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中央文献出版社年2004年版,第582页。接着,邓小平同志谈了20世纪末要达到小康水平的具体指标,比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水平等。后来我们党把小康目标划分为“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20世纪末,我们如期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实现了“总体小康”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提出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扎实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进步,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推进脱贫攻坚的过程也是接续奋斗的实践过程。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农村十分贫困,怎么解决我国农村8亿农民的温饱是邓小平同志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当我国农村在改革中出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新生事物时,邓小平同志首先给予了肯定和支持。由于得到了党中央的支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农村迅速推广,极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积极性,不到5年时间就初步解决了我国农村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邓小平同志也清醒地看到,在农村“还有百分之十的人生活差一些”。这些人就是贫困人口。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脱贫攻坚。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少数民族地区以及革命老根据地、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国家要采取有效政策加以扶持,经济比较发达地区要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他们加快发展。为进一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目前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就是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经过7年的努力奋斗,党的十六大宣布,“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基本完成,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同时指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

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推进脱贫攻坚。党的十六大在论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第一次把促进西部地区发展摆的首位,提出实施西部振兴战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着力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指出,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党的十七大还指出,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但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等。因此,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須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更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和对历史的庄严承诺。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89页。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上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9页。他明确把“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83页。,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既要有科学思想指导,又要有正确的途径和钉钉子精神。“精准扶贫”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省湘西州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他指出,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做到“精准扶贫”。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攻坚要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同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提出,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一批”),从而为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指明了有效途径。

在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脱贫攻坚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足迹踏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调研、运筹帷幄、谋篇布局。“在河北阜平同困难群众共商脱贫致富之策,翻山越岭来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实地考察,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在贵阳主持召开涉及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在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本刊编辑部:《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求是》,2020年第9期。令人记忆犹新的是,2020年3月6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艰难时刻,党中央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为了既保障防疫安全,又能把党中央精神准确、快速地传递到各地区各部门,座谈会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进行,所有省区市主要负责同志都参加,中西部22个省一直开到县级,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在这一时期的脱贫攻坚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了许多原创性、突破性的重大举措。比如,建立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五级书记抓扶贫。又比如,选派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参加驻村扶贫,累计达300多万人,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等。这些既是中国扶贫的特色和伟大创造,又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法宝。到2020年末,我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创造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奇迹,这是中华民族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成就。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就和经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反贫困理论,拓展了人类反贫困实践,为世界上仍然处于贫困中的人民追求富裕安康的生活提供了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強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14期。

四、结语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大历史观的主张者、践行者,因为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已成立百年有余,尽管百年对于历史来讲并不算长,但对于一个政党来讲,百年已经是“大历史”,大历史观也是从百年党史中提炼出来的。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精辟地概括的:“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接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一以贯之地抓“三农”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并建设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深刻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主线、主流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79页。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时间是最公正的力量。回望新中国走过的73年非凡历程和彪炳史册的巨大成就,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史,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中华民族的未来、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充满信心,因为以大历史观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主题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总线索,具有历史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坚持运用大历史观分析把握历史,作出决策,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只要在自己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责任编辑:王 宁)

收稿日期:2021-03-12

作者简介:严书翰,法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囯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概括提炼及其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研究”(编号:16ZZD002)。

①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人民日报》,2021年2月21日第1版。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三农
赞分盐镇裕牛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关于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法治保障
建设新时代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对策探讨
论银发经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