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之梦

2022-03-30 20:47曹书娣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22年9期
关键词:一梦大观园红楼

曹书娣

“曹雪芹告诉我们,做梦还有另一种形式——那就是文字。”临安,即杭州,据说《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就在这里。临安这一梦可了不得,一梦千古风流,一梦富贵繁华,一梦奇缘情仇,一梦肝肠寸断。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石头原为女娲炼石补天留下的灵石,得了机缘随空空道人堕入红尘,走一遭“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享尽人间极乐,尝遍世情冷暖。所以,这场大梦是石头做的吗?不是,石头从始至终都只是一块顽石,来去不由自己,它只是这红楼风月的见证者。那么,这梦是神瑛侍者贾宝玉做的吗?也不是,全书共有33个梦境,和贾宝玉有关的重要的只有梦游太虚幻境、木石姻缘、甄贾宝玉三回。贾宝玉因做梦而知天命,本来可以改写他人的命运,却一次次错过机会,最终走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这样一个“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孱头孽种”,怎么有资格担当这做梦的人呢?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梦是在表现人的整个人格,也是表现人格的一惯性。梦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的样式,并引起适合于生活样式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这“梦”是曹雪芹的。不消说,《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所以是他的。但核心在于梦里的人格是属于谁的?这才能说明是站在谁的立场上做的梦。都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梦虽假,但这情却是真真切切的。“梦是隐喻的表现,隐喻却是特别的语言工具。”作者借梦以假托哀思,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真实感受。之所以说这是曹雪芹的“梦”,是因为《红楼梦》中传递出来的情感,不是任何一个红楼人物的,也不是所有红楼人物的集合,他们都只是虚幻的人物,而非现实的,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也未明白缘由。觉悟的只有局外人——曹雪芹一人罢了。是曹雪芹的人格,分裂出了红楼梦中千姿百态的男欢女爱,嬉笑怒骂。他用文字做了一场梦,梦里耳畔阳春白雪,眼前国色天香,可是人生富贵繁华,转眼灰飞烟灭。可悲可笑可叹可怜,醒着做梦往往比真幻梦更加痛彻心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所以,这《红楼梦》的“梦”字,我认为是写实的,其中沉痛的感情,只有同样落魄之人才可品尝一二。

《红楼梦》之所以被人反复评鉴玩味,不单单只是因为后四十回成为未解之谜,急得人跳脚挠腮,更因为曹雪芹用隐喻的语言述说他的梦。“但是,为什么梦不用简单的话语表达,非要用隐喻和诗一般的语言呢?其实很简单,如果不这样,我们就无法摆脱常理的束缚。”

梦起缘始,梦醒缘终。“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甄士隐在梦中见那一僧一道,与通灵宝玉还有过一面之缘。这就奇怪了,为什么最早见到主角的,是一个与故事没有多大干系的甄士隐?且看文末最后一梦“贾雨村急流津觉迷渡口草庵一梦”。故事是从“甄”开始的,从“贾”结束的。最后一章甄士隐已经觉悟,而贾雨村仍在梦中。这不过是曹雪芹精神世界的两个方面,一个清醒,一个糊涂。甄士隐被他隐晦地带上自己的影子,穿梭在这故事里。这是两个不同的时间线,一个是过去的“贾雨村”,一个是现在的“甄士隐”。

同样真与假,还出现在两位“宝玉”身上。甄宝玉与贾宝玉就像镜子的两面,他们有着相同的面貌,相似的家世,相像的叛逆,却处在截然相反的世界里,甄宝玉从未正面出现,他的身世只用了极含蓄隐晦的语句描述。而“这样隐晦的、多段隐喻的描写方式,正是曹雪芹在批阅数十载,增删数次之后寻找出来的,记录家族故事最好的途径”。经过红学家们的考查,甄宝玉可能就是真正的曹雪芹。他站在镜子的另一边,构建了一个与现实截然相反理想世界,也就是贾宝玉所在的世界。而真实世界却深藏在《红楼梦》的另一面——也就是甄宝玉所在的世界。创造出这样两个截然相反的世界,却又殊途同归,摆脱了常理,却无法逃过现实,这就是封建。

“梦是由隐喻和象征构成的。”

红楼有很重的象征色彩,因为他为许多人物赋予了神话色彩,其中最有代表的,就是秦可卿。她第一次登场,贾宝玉就做了个梦——梦游太虚幻境,品尝金陵女子们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梦中的判词,揭露了金陵十二钗悲催的命运,也直白露骨地为后文发展铺陈。其中的仙女警幻仙姑,就几乎与可卿长得一模一样,她委婉地劝说贾宝玉走上仕途经济,无奈这“庸愚之辈”难登大雅之堂,在胭脂水粉中无可救药也。

再一次就是托梦王熙凤,当时大观园已穷奢极欲至极,连贵妃娘娘贾元春都看不过去。物极必反,盛极则衰,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事物也就是在量的积累下产生质变。此时大观园,已经危机四伏。诸君注意,此时的可卿早已命丧黄泉,但她却在这样一个匿藏变数的时机对王熙凤托梦,这绝不仅仅只是悄然。中国封建时代相信托梦有警示象征作用,果不其然,幻影可卿开门见山:第一句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第二句说登高必跌重;第三句说乐极生悲;第四句树倒猢狲散;第五句是盛筵必散。她一针见血地揭露大观园的倾颓必失。此梦,与大观园的后话别无二致。

红楼一梦,此大梦里她来无据去可疑,她的身份不断被猜测又不断被质疑。有人认为她是仙姑在凡间的倒影,事先为红楼的发展埋下伏笔,渗透的是因果循环的质朴哲思。有人说她就是情欲的化身,“情天情海幻情深”,“扒灰”行径令人不齿,象征着封建贵族的乱伦行为和极端压抑的变态心理。又有刘心武认为她是太子之女,如果她真是太子之女,皇室后裔,也不难看出,她所承载的意义就不再是一个嫂子这么简单,而是象征着皇室的态度。“自古多情空余恨,多情总被无情恼。”帝王自古无情。当皇族恩典不在,就算曹玺有功,足令曹家三代享受荫庇,却仍由皇家以亏空作为治罪的幌子,曹家实际成了九子夺嫡的政治牺牲品。秦可卿的真实原型或许难以考证,但是她被赋予的象征意味可被多重解读。而且毫无疑问,她是这“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

阿德勒认为,“在梦中,人生态度总是我行我素的。在现实中遇到困难,需要我们运用常理时,人生态度仍然特立独行。”所以,曹雪芹为什么写了《红楼梦》,原因很明了:他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梦为他提供了现实的情感,用隐晦的语言支撑着他的人生态度——特立独行,打破常规。

大观园是红楼梦的产物,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又是大观园的产物。这里出现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矛盾特性与共性的斗争性。《乌合之众》一书认为,群体具有“排异、专制、保守”的性格。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族长制度产生了如贾母、贾珍、贾政的一干长辈,他们否认“独立”,压抑年轻人的天性。他们认为必须镇压异议者,使其无条件服从自己的信念——这就是封建,也就是红楼爱情悲剧真正的根源。曹雪芹已经意识到,真正的祸根不在那一个个“不肖子孙”,而在于“偏见”。贾宝玉并非蠢才业障,他有极其特殊的品味与才情,又识得女儿性情,是不可多得的奇才。黛玉虽说嘴皮子毒辣,但仍有一副好心肠,她独立清高,孤芳自赏,文采不落窠臼,他们的“木石前盟”远比“金玉良缘”真实宝贵。他们对于仕途经济的鄙夷捉弄,无疑挑战了封建模式,是不被理解与容纳的,自然成为大观园里最格格不入的存在。角色的特立独行,恰恰反映出作者的卓尔不群。曹雪芹的确性格狂傲直爽,豪放不羁,才高八斗。“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说的便是他如同奇石般的个性。他的我行我素,在红楼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通過红楼一梦,向世人述说了不肯同封建礼教妥协的凌然气魄。

这33个梦,悲多喜少,偶来欢喜,却以悲剧收尾。如“香菱梦中得佳句”,香菱诗还未出彩,就香消玉殒了。大观园热热闹闹,喜剧闹剧一同上演,看得观众眼花缭乱,最终无可奈何地走向败落,戏曲接近尾声。梦,终是要醒的。“有时梦中所给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仅仅是对梦者的安慰,却无助于问题的实际解决。”虽说曹雪芹为红楼倾注所有心血,但红楼最后也只能是他对自己的一种慰藉排遣。现实的黑暗,封建的枷锁,让他看不见生活的光亮,只见“满纸荒唐”。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他的旧梦已经回不去了。作者是不幸的,他无法改变现实。但所幸,蒙尘的明珠无法遮盖自身的光泽,《红楼梦》是而今研究过去的百科全书,其史料价值与文学成就举世瞩目。

(指导教师  丁小发)

猜你喜欢
一梦大观园红楼
一梦凤凰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红楼摆摊
红楼女排
红楼:曲终人散,一片白茫
最后一梦
渐解红楼味
清幽如许,恍若人间一梦
大观园
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