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强化路径

2022-03-31 23:30郭瑞萍杨奕
当代农村财经 2022年3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郭瑞萍 杨奕

摘要: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从脱贫攻坚到全面乡村振兴,农村从根本上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巨大成功,同时也应注意到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的特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政策普及和体育活动五方面来分析,要改善这一困境,我们可基于对农村环境的复杂性、农民群众的内生性、政府行为的被动性三个方面现状的准确分析和精准把握来探索实践路径,在新时代进一步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促进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强化路径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民致富意愿与致富能力对陕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富效能的影响研究”(编号:2019S011);陕西省社科界“关于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调查研究”(编号:2019XC004)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也在逐渐完善和深化。从1979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首次出现,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到党的十九大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乡村振兴中提出了新要求,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从之前的重“物质富裕”到现在的“双富裕”,更加注重“精神富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精神贫困日益成为阻碍实现新时代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本文专门研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及其强化路径,在理论上有助于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在实践中有助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从而全面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

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重点,精神文明又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尺度和标准,因此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从十六届五中全会到十九大,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到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推动乡村振兴的顺利实现。

(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重要前提。首先,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营造文明的经商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让本土村民和返乡村民看到乡村发展的未来,意识到乡村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广阔天地。同时,鼓励从乡村走出去的优秀人才返乡创业,让他们充分享受新时代以来的“红利”,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其次,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有效拉动经济增长。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旅游业,发展电商等新型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民实现“多元化”增收,防止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最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拓展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依靠当地文化和优美环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争取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链,以村带户、镇带村、县带镇走向全国。

(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生态宜居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的追求,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保障。首先,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能有效减轻对乡村的建设性破坏。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使得“水”更绿、“山”更青、“田”更美以及“废”更少。乡村的最大优势就是碧水蓝天,山清水秀,令人心旷神怡无疑是对乡村体验的最好阐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于村民而言极为重要。其次,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健全、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推动农村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最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村容村貌。改善垃圾堆放现象,实行垃圾分类,增强村民实施垃圾分类的意识,厕所粪污和生活污水得到统一处理并将其资源利用化,乡村空间能得到有效规划,乱建乱搭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提升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既需要根据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打造“硬件”,也需要从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挖掘“内生性资源”,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為乡村振兴提供充分的文化保障。首先,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有效遏制陈规陋习,防止道德滑坡,改变人们落后的思想观念,促使人们主动摒弃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封建思想和腐朽观念,积极接受新思想和先进观念,帮助农民群众扫除思想障碍,消除封建迷信,传播科学真理。其次,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手工艺和传统文化,保护村里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资源,向老一辈人学习,给下一代人传授,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最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培育良好的乡风家风民风,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改善农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对乡村未来的发展和培养一大批新型农民主体起着重要作用。

(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治理有效

治理有效强调党领导下的各级组织能够全面领导统筹协调,更好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要从基层领导干部抓起,更重要的是要从农民群众入手。首先,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完善村规民约。村规民约是创新基层法治和德治的重要载体[7],对村民的铺张浪费、大操大办、行为形成一定的约束,减少村民之间的盲目攀比,营造和谐的氛围。其次,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完善调节机制。村民之间难免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争执,通过营造“人心齐、泰山移”的良好氛围,能有效减少村民之间的纠纷,形成邻里互助相亲相爱的村民一家人。最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形中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激发年轻一代干事创业的热情,展现良好的新型农民精神风貌。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全面实现生活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以后,中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广大农民群众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美好生活有更高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追求更高层次,更丰富的精神需求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是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生动体现,现阶段实现农民群众的精神富裕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不仅仅是一字之差,更多体现的是“两个文明”的协调使用,形成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位一体”的富裕生活的建构格局,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的丰富度、教育的普及化、旅游的定期性、生态的宜居化、传统工艺的发挥、职业培训的满足、基础设施的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等,都是人们对于精神需求是否满足的划分标准。因此,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有助于促进农民实现精神生活富裕,也有助于全面实现生活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问题,在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是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国家对于农村发展的整体谋划。从富裕的角度来说,精神富裕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新时代农民的精神富裕在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政策普及和体育活动五方面还存在明显的滞后。

(一)农民群众思想文化水平不够高

新思想是新时代的先声,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水平根本上决定着农民精神富裕的实现程度。首先,社会思潮多样,价值认同多元化。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危害精神的毒瘤仍在农村泛滥,流行文化、娱乐文化的盛行,使本来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民很容易迷失自我。其次,村规民约、乡风家风内容简单而流于形式、照抄照搬。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等现象反复出现,红白理事会、老年人协会、妇女代会等民间组织形同虚设,以权谋私、抢吃低保的不良风气依旧存在,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的封建思想依旧盛行,家庭地位的不平等现象在部分家庭比较突出。最后,理想信念缺失、物欲膨胀、精神空虚等问题比较突出。婆媳矛盾、虐待老人和家庭暴力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家庭,唯利是图、损公肥私依然大有人在,饭后传闲话、说是非的生活习惯占据了村民的闲暇时间。

(二)农民农村文学艺术性不够深入

首先,当地民歌、花鼓等传统艺术开发利用不足,有些本土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利用率不高,甚至有些被遗忘在角落里。其次,宣传栏、宣传画、宣传标语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乡镇政府附近,越是离村镇政府距离远,分布的就越少,且内容单一,未能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换,处于马路两旁的艺术墙掉光抹黑,形式主义比较严重。最后,地方民俗和网络文化传承作用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较少且形式单调。比如公益电影的播放,已经没有了当年的热闹,只有三三两两的人;文艺汇演的人员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大多数村民忙于农活没有闲暇时间去观看,从而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三)农业农村科学技术不够进步

科学技术是实现乡村振兴最宝贵的力量之一,科技培训内容不全、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技人才匮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会明显收效甚微。首先,科技培训内容不全面。主要侧重于基础类培训,比如种植、养殖技术培训,而科技培训发展比较滞后,电子设备使用培训、艺术培训等在农村相对较少。其次,科技经费没有保障。农村乡镇财政本身收入不高,投入科技服务的经费就会大打折扣。最后,人才流失严重。大部分青壮年为维持生计选择外出打工,导致在村的年轻人少之又少,可用劳动力和人才流失严重,乡村空心化。加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人员专业素质、科技服务技能不高,有一部分是非农学专业毕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农学专业知识,科技人才匮乏。

(四)乡镇政府政策普及不够全面

政策宣传的力度大不大,普及的面儿广不广,深入人心的程度够不够,都直接影响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乡镇政府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同时,仍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首先,政策普及力度不够,受众面较狭窄,没有真正做到上传下达。其次,对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政策宣讲不到位,村民对贫困户的划分标准不清楚,比如对扶贫概念不清晰,只知道低保户、贫困户、五保户等,涉及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时,易引发村民矛盾,对政府工作造成阻碍。最后,对文明村镇、文明户的认识模糊且存在很大的争议,评选流程、评选标准没有公开化,“平安家庭示范户”“十星级文明户”“脱贫创业示范户”几乎遍布全村。

(五)农民群众对体育活动不够重视

发展乡村体育,既是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首先,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短缺。有些运动器材还是停留在前些年,没有及时更新换代,陈旧掉皮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已经明显破损没及时进行维修,运动设施等投放数量也存在短缺,覆盖面较少。其次,体育基础设施没有分门别类。部分村镇建有全国统一的运动器材,没有针对具体人群设立具体的基础设施,比如老年人活动室、残疾人康复医疗室等。最后,体育基础设施使用率较低。农民群众有些忙于农活抽不出时间,有些以其他运动方式代替体育锻炼,加之健身器材缺乏专业管理人员,后期维护成本高而将资源闲置。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村环境、农民群众和乡镇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振兴的进程,农村环境的复杂性、农民群众的内生性和乡镇政府的被动性,是影响农村精神文明在乡村振兴中滞后的三大因素。

(一)农村环境的复杂性是直接影响因素

第一,农村人口结构复杂,导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难以开展。主要表现在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多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男女比例不协调,女多男少的现象较为明显,老龄化严重;年龄特性较为突出,主要人群为孩子和六七十岁老人;党员人数较少且多为老党员,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普遍存在。第二,城乡发展不均衡,人才流失严重。虽然农村从根本上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但城乡不管是在经济发展的速度上,还是生活节奏的快慢上,抑或是居民收入、就业机遇、消费水平、教育水平和政府公共投入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专业人才匮乏,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失,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少了主要的参与主体。第三,农村历史积淀厚重,封建传统文化仍然存在。比如身体不舒服时就祈求神灵保护、农村媳妇端午节不能回娘家、正月不能理发等传统习俗依然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同时,民间艺术和本土文化资源大多在老一辈手里,后代的不重视使传统文化慢慢销声匿迹,甚至对部分传统文化进行扭曲和抵制,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二)农民群众的内生性是根本影响因素

第一,农民群众自身定位不准确。有些农民群众眼界较为狭窄,看不到乡村发展的未来,认为穷尽一生也走不出大山,就算走出去了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甚至存在比较心理。部分农民群众缺乏足够的自信心,面对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时,潜意识觉得自己受教育少,害怕失败而不敢去尝试。加之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的老一辈受他们那个年代的影响,对一些新思想和先进观念很难接受。第二,农民文化水平不够高。没有主人翁意识,对事不关己的事情喜欢拉家常,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舆论兴起容易引发村民之间的矛盾;民主意识淡薄,政治觉悟低,对国家大事、时政新闻关注较少;体育观念不正确,不了解体育常识,认为下地劳作就是健身锻炼;没有阅读书籍、看报纸的习惯,精神层面还远远未达到。第三,农民群众缺乏自身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农民群众都有自己的私人文化空间,比如抖音、快手等各种文化平台潜移默化地消磨着农民群众的闲暇时间,一刷就停不下来,且后台推给农民群众的短视频基本上都是同一个类型,严重束缚了村民们的思想观念,甚至会给他们一些错误的价值引导。另一方面,农民群众对乡镇举办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大都不感兴趣,不想去也不愿意花时间去现场。

(三)乡镇政府的被动性是重要影响因素

第一,乡镇政府对精神文明不够重视。精神文明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抽象,部分基层领导干部认识程度不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模模糊糊,甚至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轻视精神文明建设,潜意识认为经济指标搞上来了,精神文明自然会上来,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没有经济效益,是软任务,可有可无,甚至不愿意搞,还是停留在满足农民群众“物质富裕”的层面。第二,乡镇政府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形式化。同一问题不同回答,领导干部会用组织发声,农民群众则从自身出发,工作开展和政策落实存在出入。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乡镇政府没有做到真真切切为农民群众谋利益、办实事,往往是说得多做得少,被动应付上级检查,重心大多放在经济建设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只管建不管用、文艺汇演只管演不管看、政策普及只管讲不管听、艺术墙只管画不管懂,没有深入农民群众,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精神需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面化、形式化。第三,乡镇政府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动力不足。一方面,上下級衔接工作不到位,国家政策在上传下达过程中难免出现缺失、遗漏,层层下达到了乡镇手里,他们只知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配套文件总条数,具体内容不清楚,具体开展什么工作也不清楚,谁修谁管谁用职责不清晰。另一方面,乡镇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干的事儿一大堆,想帮村民的想法一大堆,但在真正落实的时候,资金、设施和人才投入严重不足,工作局面开展难。

农民群众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更是建设对象;乡镇政府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者,更是规范者。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逐渐明确主体的过程,是明确农民群众和乡镇政府分工的过程,是明确精神文明建设具体内容的过程。因此,应针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滞后的现状,统筹和协调多方面力量,建立以乡镇政府为主导、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以农村环境为依托的全社会参与的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形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实现农民农村现代化。

(一)逐步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四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首先,根据农村农民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增加对人财物的投入,健全并完善基础公共文化设施,根据各村落实际情况,建设乡村大舞台、文化活动广场、文化广播站等,坚持不仅要“建”、还要“管”、更要“用”的三原则,从而为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其次,留住在乡人才,吸引返乡人才。人才是撑起乡村振兴的“台柱子”,实现农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环节在于人才,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也离不开人才。因此,通过外部资源挖掘农民群众的内部潜力,是实现人才振兴的基本条件,应在进行基础培训的前提下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结合返乡人员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给予他们就业指导和培训,帮助他们选择真正符合自身的创业项目,就地培养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对于在乡人员,要在培训前签订合同,几年后应把学好的先进技术带回来建设本村,让他们意识到外出打工不是远离贫困的家乡,而是帮助家乡摆脱贫困,用科学高效的技术把绿水青山真真切切的变成金山银山,造福村民,打造最美乡村。最后,发展创新乡村特色文化,挖掘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一方面,充分挖掘农村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节庆文化,依具体情况开展适宜的农村文化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公共资源搭建文化平台,选取贴近农民生活的题材,运用老百姓能听得懂、看得懂、愿意去的方式宣扬真善美。另一方面,引导农民群众正确区别传统文化,号召重视农村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保护,同时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开发,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文化向特色文化的转变,有效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二)切实提升农民群众主体地位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激发内生动力,关注农民精神生活,完善提升农民素质的路径,这是引领农民群众奔向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首先,思想指导行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加强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使农民能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从物质财富对农民异化的过程中,从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健康的发展与身心全面的解放,使广大农民群众深刻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内涵和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提高他们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思想觉悟。其次,强化教育引导。着力“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对象化、分众化对村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帮助农民完善人格自信、文化自信,让农民在精神文化生活中更有获得感、认同感与归属感。定期召集农民群众开展法制教育和技能培训座谈会,紧跟时政热点,及时进行最新国家政策宣讲,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政治觉悟,掌握致富本领,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广泛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的创建,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三观,遏制封建腐朽的思想,抵制低俗文化的侵袭。最后,提高农民群众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引导农民群众意识到他们既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也是建设对象,更是受益者。建设内容要以农民群众为出发点,根据实际需求激发农民群众的内在动力,真真切切的让他们感受到精神文明带给他们的益处。鼓励农民群众多尝试新事物,不怕学不会就怕不敢学。鼓动农民群众多参加乡镇创办的线下活动,打破虚拟空间,实现线上和线下的双重熏陶,让农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焕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充分发挥乡镇政府主导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得以实施的根本组织保障,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走好“最后一公里”的关键。首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其他各种组织的核心”。要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不动摇,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落实工作责任制,明确职能范围,强化责任监督,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实现上传下达的有效衔接,切实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比如乡镇政府做好总体规划,老年人协会、志愿者团队和文化理事会等民间组织联合开展文艺类、体育类、科技类、政策类等活动,丰富村民生活,助力乡村振兴。其次,党员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引领作用。“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以身作则非常重要。”要让老百姓愿意接近自己,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在农民中间,让农民群众感受到我们和他们是一样的,密切联系群众,定期走访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时刻明确自身职责,带头宣传倡导移风易俗,带头文明节俭办理红白事,发挥道德示范作用,自觉抵制讲排面、比阔气等不良风气。从身边人、周边事出发,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民群众,营造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勤劳致富的良好氛围。最后,党风带民风,改善干群、党群关系。正确处理党政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明确自身职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理解、协同配合,共同营造党风带民风、民风促党风的和谐基调和工作机制。乡镇领导干部定期走基层为村民讲解最新国家政策,让农民群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凡是关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都要积极征求意见、听取建议。同时,要给予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发挥自身权利的机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民群体参与到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使其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重视,帮助农民树立主体意识,从而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 2020-11-4(01).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人民日报,2021-11-17(1).

[3]王爱桂.从精神贫困走向精神富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05):44-50+107.

[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人民日报,2021-11-17(1)

[5]王爱桂.从精神贫困走向精神富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05):44-50+107.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32.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和东红,韩潇.后脱贫时代生态宜居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优化路径[J].攀登,2021,40(04):89-94.

[9]郭瑞萍.论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百年演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0(06):26-34.

[10]李昀励.新阶段共同富裕的制度优势、挑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4):88-90.

[1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2]习近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13]李伟艳,郑国华,郎勇春.乡村振兴视域下村落体育主体性探研——以鲁西孔村为例[J].体育学研究,,:1-15.)

[14]尹业初.马克思“人的解放”视阈中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0(01):19-21+27.)

[15]陈成文.论村规民约与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J].贵州社会科学,2021(08):80-87

[16]刘欢,韩广富.中国共产党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百年历程、经验与展望[J].兰州学刊,2021,(06):5-20.

[17]李昀励.新阶段共同富裕的制度优势、挑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4):88-90.

[1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9]徐姗姗.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乡村人才振兴研究[J].农业经济,2021(06):109-110.

The significance and path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spiritual civi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Guo Ruiping Yang Yi

Abstract: Deepening cultural and ethical progress in rural areas 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for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achieve the second Centenary Goal.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e have achieved a comprehensive victory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areas have fundamentally achieved two basic necessities, three basic necessiti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has achieved great success in the stage. At the same time,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lags behind the construction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Rural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untryside can from ideological culture, popular literature and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and sports activities in five aspects to analyze, to improve the dilemma, we can be based on the complexity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 endogenous of peasants, the government behavior the passivity of three aspects: the status quo of accurate analysis and accurate path to explore the practice, Further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era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 and rural areas.

Keywords: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rural areas; rural revitalization; common prosperity; Strengthening path

(作者單位: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欣文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传递企业力量
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绵薄之力
以法治力量保障共同富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