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陶俑的运动美探析

2022-03-31 12:04徐秀琴
大观 2022年2期

徐秀琴

摘 要:汉代陶俑的题材丰富,制作方法精湛,类型多样。通过分析汉代陶俑的表情、形态、服饰,探析汉代陶俑的动作美、技术美、表现美、社会美,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启示,即艺术创作者在创作时要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时间和艺术空间,形成独有的艺术风格,从而将艺术作品的寓意和意境完美融合,使观者联系现实产生联想。

关键词:汉代陶俑;陶艺造型;运动美

汉朝推行休养生息的社会政策,政治上比较开明,社会风气比较自由,涌现出了很多瑰丽的文艺作品。陶俑就是其中之一。汉代的民风较为开放,而陶俑则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代的民俗生活,呈现出其特有的形态美、技术美、自然美。汉代陶俑与墓葬制度联系紧密,是汉代雕塑艺术中的重要门类。汉代俑像种类很多,除陶俑外还有玉俑、石俑、铜俑、木俑等,其中甘肃、河南、河北等地的陶俑比较具有代表性。秦始皇兵马俑名闻天下,汉朝早期的俑像延续了秦朝类似兵马俑等俑像的某些功能,用以军阵送葬。相较于秦朝,汉朝的陶俑规模较小,除军阵陶俑外,还有侍女俑、彩绘舞乐陶俑等,其艺术造型贴近社会生活,表情形态极富生活情趣。随着制作技巧由拙劣到精致,陶俑的种类也逐渐增加,有舞女、农夫等,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运动美是体育美学的专有名词,意指将运动本质力量的高品质内容在对象中展现出来,从而使对象具备引发人们仰慕、愉悦、喜爱等正面的情绪特征,此对象即体育运动美[1]。运动美应用于音乐、美术,能够呈现出喜悦美、技术美、情绪美、创新美、造型美、风格美、协调美、自然美、社会美等美学特征。本文从陶俑的题材、制作、类型出发,着重介绍陶俑的表情、形态、服饰,进而分析汉代陶俑的动作美、技术美、表现美、社会美。

一、汉代陶俑的内容

陶俑文化源自生活,是对特定时代特定文化的集中表现。奴隶社会时期的殉葬制度导致人口数量严重下降,劳动力严重不足,出生比例严重失调。两汉时期的统治者逐渐意识到殉葬制度的弊端,开始用各类俑代替真人作为随葬。两汉时期“形灭神存”“灵魂不灭”“崇尚孝道”的文化,使得陶俑作为墓葬品流传下来,为人们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瑰宝。

汉代陶俑依据汉朝的墓葬文化和制度特征,从制作题材到制作工艺再到陶俑类型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内容十分丰富。

(一)汉代陶俑的题材

汉代陶俑题材丰富,多取材于社会生活,涉及不同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舞乐题材的陶俑。这类陶俑在汉代陶俑中数量占比较高,多取材于生活中的舞乐和俳优,为观者还原当时的场景。如东汉红陶击鼓俑、东汉舞袖俑等均是根据俳优和舞乐的特征进行烧制呈现。这类题材的陶俑,有的单独呈现,如说唱俑;有的组合呈现,如东汉乐舞百戏俑。第二,兵马俑题材的陶俑。兵马俑是制成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汉朝有部分陶俑以兵马俑为题材,如杨家湾汉墓骑兵俑,与之配套的还有马车俑。兵马俑题材的陶俑因规模宏大而被规模化生产。第三,功能题材的陶俑。所谓功能题材的陶俑,即根据不同的功能专门烧制的陶俑,如东汉镇墓俑、东汉庖厨俑、东汉执镜俑等,顾名思义是根据其司务不同而专门烧制。

(二)汉代陶俑的制作

目前的陶俑制作方法主要有捏制、泥片贴筑法手制、泥条盘筑法手制、轮制、模制和雕塑法手制等。而汉代陶俑的主要制作方法有手制、轮制、模制三種[2]。采用手制法制作的陶俑,一般是形体较小的人物、动物或者是比较小的模型明器。采用手制法制作的陶俑,一般比较厚重,并且边沿不规则。采用轮制法制作的陶俑,大多底盘是圆形,或人物身体呈弧形。轮制法分为慢轮旋转法和快轮旋转法两种,其中慢轮旋转法主要用于修补陶器,而快轮旋转法则可以制作成型,甚至能制作出比较薄的陶器。模制法顾名思义,就是使用人物、动物等形状的模子,制作出大量相同规格形式的陶器。

(三)汉代陶俑的类型

汉代陶俑取材多样、形象生动、类型丰富,主要有乐舞陶俑、武士俑、侍从俑等。首先是乐舞陶俑。乐器是传递音乐的载体,中国古代先民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打造出了许多独一无二的乐器。汉朝的乐舞陶俑有曲裾衣陶舞俑、绕襟衣陶舞俑、抚瑟陶俑、击磐陶俑、吹奏陶俑等。其次是侍从俑。在“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影响下,汉代涌现出大量的侍从俑和官吏俑,侍从俑包括持笏陶俑、女侍立陶俑、女跽坐陶俑等。再次是武士俑。武士俑种类很多,如陶跽坐驭手俑、陶跽坐甲胄俑、陶执兵俑、执戟卫士俑、执兵陶俑等[3]。

二、汉代陶俑的表现

(一)汉代陶俑的表情

汉代陶俑取材丰富,类型多样,形象生动,表情丰富。乐舞俑中的曲裾衣陶舞俑面容清丽、表情认真,仔细端详甚至可以看到人物明眸流转、眉目含情。武士俑中的兵俑,表情肃穆、不苟言笑,甚至散发出肃杀的气息,整体氛围庄重严肃。侍从俑则低眉顺目,态度恭顺。此外,比较出名的说唱俑眉眼带笑,面部表情憨态可掬、滑稽欢悦,人物形象深入人心。陶俑的类别不同,表情也不同,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4]。

(二)汉代陶俑的形态

汉代陶俑的表情和形态是陶俑类型和功能的主要展示方式。由于年代久远,部分汉代陶俑的表情已经损坏或者模糊不清,但是陶俑的形态并没有太大的损害。通过陶俑的形态,观者能更直接地了解陶俑的功能与类型。如汉代的曲裾衣陶舞俑,人物发髻后垂,左臂环于身体左侧,右臂抬至额头处,头微低,首微晗,完美且逼真地再现了舞者的姿态。而击磐陶俑则为跽坐姿态,左手持磐,右手轻抬,正要抬手敲击,击磐动作活灵活现。女侍立陶俑身体笔直站立,双手握于宽袖中,置于身体前侧,身体向前倾斜,低眉顺耳,随时等候主人吩咐,该陶俑将侍女的恭敬内心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汉代陶俑的服饰

汉代陶俑的服饰大多为汉代百姓的日常穿着。女子多是长发垂于身后,在发尾处挽结。汉代的服饰因束腰、领口、袖型等不同,能够变化出几百种款式。从陶俑的衣着服饰来看,乐舞陶俑多着留仙裙,长裙长袖具有飘逸、袅娜的美感。武士俑则多着上衣下裳的冕服,也有着袍衣的官俑。俳优和说唱俑多着短衣和裤子。由此可见,陶俑的衣着既展示了汉代的等级制度,也展现出陶俑创作者想要表达的美感。

三、汉代陶俑的运动美呈现

汉代陶俑的创作者通过不同的制作方法刻画其面部表情、形式形态、衣着服饰,体现出陶俑特有的艺术美,并通过陶俑的动作美、技术美、表现美和社会美体现出其运动美,让静态的陶俑和动态的人物情绪心态相碰撞,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

(一)汉代陶俑的动作美

汉代陶俑的制作技术有所进步,但是依然具有古朴稚嫩的艺术特点,观者从汉代陶俑的不同形态就可以看出其不同的动作美。汉代俳优陶俑夸张的动作、舞乐陶俑优美的舞姿、兵马陶俑雄壮的气势无一不彰显出汉代陶俑的动作美。如1989年出土于驮篮山楚王墓的曲裾衣陶舞俑,身着右衽曳地长袍,上体前倾,左臂自然垂于体侧,右臂高高上举,长长的衣袖如瀑布般垂落,通过微微前屈的动作、举手投足的舞姿,展现出轻盈、飘逸、潇洒的舞者之美[5]。汉代舞乐陶俑给观者呈现出一群具有婀娜身姿的舞者,他们明眸善睐,顾盼生辉,盈盈轻舞,别具风情[6]。

(二)汉代陶俑的技术美

汉代陶俑的制作方式已经发展到轮制,说明陶俑在汉代的制作技术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快轮旋转法可以制作出陶质较薄的陶俑,且陶俑各个部分厚度均匀;慢轮旋转法则可以对陶俑的不足之处进行修补,使陶俑成品更加完美。随着制陶技术的进步,手制陶俑也出现了泥片贴筑法手制和泥條盘筑法手制的新方法。通过研究陶俑艺术,人们可以发现汉代制陶艺术之美,并学习其制作技术的精妙之处[7]。

此外,在制作陶俑时,工匠们对陶俑的处理呈现出一种朦胧美,就像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样,虽然失去了两条胳膊,但具有别样的美感,给观者留下想象空间。对于陶俑,工匠们通过对其表情的刻画、肢体动作的雕琢、服装饰品的搭配,塑造出陶俑的独特神韵,使之产生独有的朦胧美[8]。

(三)汉代陶俑的表现美

一是大气雄浑美。陶俑实物虽然并不大,但是观者在欣赏汉代陶俑时却能感受其宏大和雄浑,这主要依赖于工匠们大刀阔斧地塑造,使得汉代陶俑展现出大气磅礴的艺术美。二是诙谐率真美。工匠们在制作陶俑时,虽然使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但是给观者的感觉却并不别扭和矫情,反而让人觉得可爱,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出特有的生活美。三是动静结合美。静态的艺术品本不具备动态美,但是观者在欣赏陶俑时却能感受到其节奏美和韵律美。如鼓书说唱俑头大脚大身子小,形成一种虚实结合的节奏感,为观者呈现出寓动于静的美感[9]。

(四)汉代陶俑的社会美

汉代陶俑能够呈现出汉朝的社会美。汉代陶俑的社会美是指其体现出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社会协调发展的艺术特点。汉代陶俑反映了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本质力量。其中,陶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展示了人们在推动社会进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陶俑的不同类型和题材展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待生活的热情,陶俑的服饰与雕刻技艺展现了劳动人民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和他们在艺术方面的极高造诣。汉代陶俑具有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的本质特征,是人们创造社会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劳动成果,反映了人们在安定的社会环境中的生活情况,是人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具体体现。

四、汉代陶俑运动美的启示

汉代陶俑的运动美对艺术鉴赏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四点,即创作者要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时间和艺术空间,要形成独有的艺术风格,要将艺术品的寓意和意境完美融合,要使观众联系现实产生联想。

(一)独特的艺术时空

汉代陶俑创作者利用各种雕刻手法和艺术技巧,将汉朝的时代特征和空间特征相融合,创造出陶俑独有的艺术时间感和空间感。例如,制作侍女陶俑和俳优陶俑时,工匠们通过细致地刻画其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突出要强调的部分,虚化要隐藏的部分,为观者展现出不同的人物特点。创作过程中的虚实结合并没有让观者觉得混乱,反而让陶俑作品更具有节奏感。

(二)独有的艺术风格

汉代陶俑有单个呈现,也有集体呈现,不同的雕刻技艺、色彩运用、场景布置等会使汉代陶俑呈现出不同的美感,工匠们以独有的节奏创造出不同类型陶俑的艺术风格。例如,曲裾衣陶舞俑创作者通过服饰和动作的搭配打造出轻歌曼舞、袅袅婷婷的陶俑风格;击鼓说唱俑创作者则利用夸张的表情和稚拙的动作打造出憨态可掬、乐观开朗的陶俑风格[10]。

(三)寓意与意境结合

将陶俑进行分割和组合,能够呈现出不同的类型,表达出不同的含义。要想体会陶俑所表达的寓意,观者需要结合特定的意境进行想象。汉代陶俑创作者通过细致地刻画陶俑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寓意,为观者创造出特有的意境。例如,抚瑟陶俑就是创作者通过细致地刻画人物抚瑟的姿态,营造出悠远的意境[11]。

(四)现实与联想结合

艺术鉴赏需要人们透过现实、借用历史产生联想,进而达到对艺术作品的仰慕和喜爱,产生愉悦、欢乐的情绪。人们可以借助史书上关于汉代社会制度、生活习俗的文字记载,并结合汉代陶俑的类型、服饰、表情、形态等,对汉代群众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联想。将单独的陶俑艺术品放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会对观者的情绪、内心情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陶俑作为艺术的承载物,记载了不同时代的政治、文化生活。创作者将丰富的历史知识、美学知识与活灵活现的艺术品相结合,能够让观者通过联想对超时空现实有更深刻的理解。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元素五彩斑斓,汉代陶俑不仅题材丰富,其精湛的制作方法和丰富多样的类型更是令人惊叹。通过对汉代陶俑表情、形态、服饰的解析,可以发现汉代陶俑的动作美、技术美、表现美和社会美。因此,艺术创作者要善于学习,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时间和艺术空间,使作品形成独有的艺术风格,并将艺术作品的寓意和意境完美融合,使观者能联系现实产生联想。

参考文献:

[1]乔莉.我国体育舞蹈主题电影的运动美阐释[D].长沙:湖南大学,2019.

[2]王皓铭.东汉遗风,第一陶俑:击鼓说唱俑的嬉娱人生[J].艺术评鉴,2020(1):21-22,48.

[3]尹钊,王旋,金光.徐州汉代陶俑的类别[J].收藏与投资,2017(6):98-103.

[4]胡长春.现代陶艺创作与汉代陶塑美学思想的关系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7(6):52-53,84.

[5]唐佳.浅析徐州汉代乐舞陶俑艺术特点[J].陶瓷研究,2020(3):10-14.

[6]岳君.汉代陶瓷体育像俑的审美风格[J].兰台世界,2014(31):150-151.

[7]陈莉.西汉彩绘陶俑的美学研究[J].唐都学刊,2010(6):22-25.

[8]覃柳珍.东汉陶俑的艺术特征及意义[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9]耿沛甲.从汉代陶俑看汉代的审美精神[J].大众文艺,2010(13):112-113.

[10]刘臣臣.山东秦汉至北朝陶塑艺术美学研究[D].济南:齐鲁工业大学,2014.

[11]张维敏.陶艺造型艺术的应用及其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作者单位:

泰国格乐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