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学科理论体系的创新之作

2022-04-01 03:24欧亚
教育传媒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

欧亚

【内容摘要】本文评述了《网络新媒体导论》这部新近出版的著作,认为这部著作从“原点”和“现场”出发,体系化地建构起具有较强现实解释力、把握力的关于网络新媒体的逻辑体系,是一部尝试跳出传统的理论范式与知识体系,致力于以“互联网的逻辑”梳理、整合、重构“网络与新媒体”这一前沿学科知识框架、思维体系与基本面向的创新性教材。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范式创新;学科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喻国明教授和曲慧博士的新著《网络新媒体导论》,以全新的逻辑框架、透彻的概念梳理、详尽的要点论述以及贴合实践的知识归纳,为人们提供了理解新媒体和把握传播发展规律的读本。

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曾经指出:“历史的逻辑从哪里开始,理论的逻辑就应该从哪里开始。”①这句话告诉我们,历史(实践)逻辑是学科建构逻辑最为重要的对标物,社会科学的一切学术都应以实践的检验作为最高标准,理论不应是“卡拉OK”、自说自话的产物。换言之,面对飞速发展的媒介与传播技术和大幅度扩展的实践边界,传播学科需要“回到原点”“回到现场”,即新的传播现实需要我们用全新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范式与之相匹配。就传播学科的发展而言,我们需要重新定位学科的基础,重新划定学科的边界、要素、结构和相应的作用机制,这对于我们把握传播领域的现实发展和未来可能非常重要。而《网络新媒体导论》这部著作恰恰是从“原点”和“现场”出发而建构起网络新媒体的逻辑体系的。

互联网信息技术是人类历史上继金属活字印刷术、蒸汽机、电力、计算机之后带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重大变革的科技发明,它引发了社会组织与结构之变,指向广阔的、有关社会政治、经济、知识/话语等权力主体、权力来源、权力行使方式与分布格局的变革。不可避免地,互联网也深刻改变了新闻传播生态与传播格局,“中断或终结了新闻传播业的传统发展方式与运作逻辑”。倘若要真正理解与把握互联网所开启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在新的格局下重新审视媒介与人、媒介与社会、媒介与权力的关系,寻求新时期社会传播的基本规律、运作机理与发展趋势,保有新闻传播业的影响力以及确立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安身立命之本,的确需要托马斯·库恩所言的一场科学思想的范式变革。具体地说,在传媒行业中的各要素都在经历深刻而快速的迭代。在传统新闻学、传播学理论的现实解释力正在遭遇空前挑战的情况下,《网络新媒体导论》正是一本尝试跳出传统的理论范式与知识体系,致力于以“互联网的逻辑”梳理、整合、重构“网络与新媒体”这一前沿学科知识框架、思维体系与基本面向的创新性教材。

该书分为8章,从基本概念的辨析到系统结构的搭建,从传播技术、传媒用户、传播场景的变革到政治、经济领域的现象和治理,知识框架可谓“异常丝滑”,“小白”阅读也基本“0”障碍。

网络社会、平台型媒体、UGC/OGC/PGC、产销者、数字原住民、5G、算法、区块链、场景、长尾理论、共享经济、网红经济、小众经济、游戏经济、信息茧房、后真相、媒介社会、人机关系、媒介化实践、直播媒介化、虚拟偶像、非理性传播……作为一个关注新媒体发展的人,这些新词想必都是熟悉且陌生的“大词”——知道它是实实在在的真实存在,却未必能够明了其真意及内在机理。而《网络新媒体导论》则从微观、中观及宏观三个维度,将这些“大词”网罗其中,并编织起一张新媒体与社会连接的全景图。

在微观层面,该书开展了对网络新媒体最核心内容的讨论。这部分基本遵循传播5W模式逻辑展开,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及传播对象四个维度,分别论述了社交媒体时代传统传播核心要素内涵及外延的变化与革新。

在中观层面,该书从媒介生态视角分析了当前网络新媒体传播格局的具体表现,尤其是其与社会环境的交叉融合。值得强调的是,该书着重论述了网络新媒体治理问题,这也是当下传播实践中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在宏观层面,该书将视角放大,站在更高维度思考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媒介、技术与社会交融所带来的全新传播格局。

特别是,它在理论表达方面较为系统化地从前世与今生,从内涵到外延,为读者整合和梳理了每一个关键词的知识脉络,让读者不必再东找西找、自行补充某一个知识点。比如,“新媒体”这个词的定义十分丰富且繁杂,该书专辟一节,从新媒体之争到新媒体之新,双维度详细剖析了学者们对该理论的认识,并在经验总结基础上提供了系统化解读,有效丰富和完善了读者对该概念的认识。章节的设置也是同样,以“第四章、网络新媒体技术”为例,该章共分为四节:第一节“基于通信技术的网络:5G”重点回答了5G对传播格局的影响;第二节“基于数据技术的分发:算法”重点阐述了信息分发模式的演进,大数据与算法分发、算法即权力、算法在传播全环节中的应用、算法分发的趋势等多个热点高频知识点;第三节“基于网络服务技术的应用:区块链”重点讲述了区块链的基本概念及其在传媒业的赋权实践;第四节“技术驱动下的内容产业趋势”重点论述了技术对传播领域和传播媒介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影响。这样清晰的框架体系,极其适合人们对于新媒体认识与把握进行理论梳理,在此基础上叠加和补充其他研究者的論文与专著,我们就不难得到一份把握新媒体时代的“行动路线图”。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的教材,往往就是知识进阶的第一级台阶。这本教材的价值可以用四个“度”来概括:

第一是“宽度”。这本教材视野宽广,系统介绍了网络新媒体这一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思想方法,辨析、厘清了互有勾连、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及概念背后的思想脉络。教材多引入了技术哲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学科的研究视野与最新研究成果,观照这一领域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中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甚至即将发生的重要议题,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整体性、全局性、跨学科的认知体系,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第二是“高度”。本书著者之一的喻国明教授曾谈到过,知识分子真正的价值在于观察人类“面对自然和社会的挑战而不断应战”的社会状态,揭示时代发展进程中的瓶颈因素和问题清单,反映人类应对挑战的智慧及其成果。这本教材也正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学术追求与价值取向,凝结着他透过网络新媒体传播现象对某种关系、法则、规律、趋势见微知著的洞察与高屋建瓴的判断,包含了诸多思想火花。

第三是“深度”。教材需要系统介绍本学科或本专业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并搭建起相应的知识框架。但好的教材又不止于此,还需要一定的深度。这种深度体现在教材能够作为启发者燃起读者进一步探索深邃的知识海洋的兴趣,同时又是指南针,向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读者指明正确的方向,引导其去发现并欣赏更波澜壮阔的景象。这本教材同时在内容和编排上都尝试发挥这种作用,在内容上,教材融合了诸多有独到见解与思想性的学者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向读者逐一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在形式上,通过“本章练习”中提供的“阶梯阅读书目”,向学有余力的读者提供更多的拓展和延伸,具有相当的启发性。

第四是“温度”。网络新媒体还在不断发展变化中。这本教材反映了实践的最新进展与成就,回答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与此同时,它还以人本主义理念尝试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不论是对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用户心理与行为模式的考察,对算法即权力的分析,对社会治理的机遇与挑战分析,抑或对科技伦理与人际关系的辨析,都以充满人文主义色彩的笔触回答信息传播技术不断演进的背景下为何“人有人的用处”,确立不断演进的信息传播环境下“以人为本”的创新价值尺度。对读者而言,接触这样的理念并获得有益的启示,与背诵、记忆若干概念、理论相比,或许更具有深远意义。

概言之,新的传播现实需要我们用全新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范式与之相匹配。对传播学科的发展而言,我们需要重新定位学科的基础,重新划定学科的边界、要素、结构和相应的作用机制,这对于我们把握传播领域的现实发展和未来可能非常重要。在这方面《网络新媒体导论》为我们作出了一个较为经典的示范。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本有关网络新媒体的教材,本书也是一本“互联网+”教材。读者可以扫描书后的二维码,获取教材的文字、PPT、音视频材料以及云资源库。教材作者录制的课程导读藏有“彩蛋”,预想能够更好地激发读者的阅读与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如作者在教材前言中所言,这本教材是凝结了国内新媒体研究领域的生力军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团队的心血与智慧,也是“大时代大格局中奋斗和探索中的人们的创新智慧的结晶”。作为一名曾经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学子,期待这本教材能够发挥应有作用,并在不断完善中成为新闻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材的经典。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作者系外交学院副教授,北京對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研究员)

猜你喜欢
网络新媒体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探析
刍议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