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述评

2022-04-02 13:48陈静怡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陈静怡

内容摘要:当下中国教育现状存在“教育形式化危机”与“教育本质失落的危险”,这与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中的教育危机不谋而合,教师作为教育大计之本在推动本真教育回归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研究雅氏《什么是教育》中蕴含的师生交往观,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与本真教育的回归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分析得出雅斯贝尔斯的师生交往观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与敞亮”,而这种师生交往观的实现必须基于平等、自由与爱的对话。

关键词:《什么是教育》 雅斯贝尔斯 师生交往 教师专业发展

审视当下教育现状发现,“我们的儿童正普遍处于一种受逼学习的状态”[1]。填鸭式的教学、忽视个人主体性的发挥、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自我生成等教育异化现象不断涌现。功利主义思想的浪潮下,价值观迷失的社会特征日益凸显,本真的教育被人遗忘,教育不再为人,而是异化为单纯知识传授的工具,教育界开始呼吁本真教育的回归。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呼吁本真教育回归的前提,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交往观。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针对德国当时“教育形式化危机、教育本质失落的危险”[2]大声疾呼本真教育的回归,指出“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3]这与当下亟待改变的中国教育现状不谋而合。因此研究雅氏《什么是教育》中蕴含的师生交往观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本真教育的回归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雅斯贝尔斯师生交往观的形成背景

人是处在社会中的人,个人独特思想的诞生必然受到当时社会背景、环境、以及历史事件的影响。独特的社会体验往往是伟大思想诞生的基石,要对某事进行深入的剖析与了解,就必须从时间、空间的角度对其形成进行探究。

1.个人生活背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的暴虐统治下,德国社会被彻底撕裂。雅斯贝尔斯也因其妻子的犹太人身份成了这场灾难的受害者,成为了当时德国“非人”的存在。在那个信仰缺失,动荡不安的时代,人与人的交往断裂,以人为本的意识消解,社会充斥着尔虞我诈的背叛与不信任。作为二战的亲历者,雅斯贝尔斯开始思考人与人之间交往问题。除此以外,在纳粹思想的传播下,学生成为了法西斯主义者的后备军。教师放弃了育人的天职,成为了纳粹统治者操纵学生的工具,学校成了法西斯战士的培养基地。面对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走向异化,雅斯贝尔斯更明确地意识到要树立正确师生交往观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2.西方现实背景

近代西方社会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精神危机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阶层划分进一步拉大,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在日复一日的大机器劳动中成为了机器的附庸,缺失了作为人的尊严与自由。两次世界大战加剧了人的自我怀疑,人们在思想上出现迷茫、混乱、无助与不安。人的自我存在失落,因此急切地探求“我为何存在”、“我如何存在”[4]。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社会矛盾进一步加深,西方人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不安中,整体上表现为经济上功利主义弥漫、政治上统治强权、道德上追求短暂享乐、思想上失去自我、身体本质上失去自由等。面对这样严峻的时代背景,雅斯贝尔斯深刻地意识到谋求新的精神境界,重新强调人的存在的重要性,“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与由此造成的现时代人的精神危机成为了雅斯贝尔斯哲学出现的时代背景”[5]。雅斯贝尔斯哲学试图通过实现人自身的可能性,解决人存在的问题,而雅氏的师生交往观鲜明表现出了其哲学思想特征。

3.学术背景

文化具有传承性,雅斯贝尔斯的师生交往观也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存在主义哲学。如前所述,雅斯贝尔斯时代的西方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在精神与物质双重危机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都进入了困境,无法解决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冲突而造成的社会失望。存在主义在这样的夹缝中赢得了发展的机会”[6]。19世纪中后期,存在主义哲学成为西方主流思想,雅斯贝尔斯的师生交往观亦深受其影响。存在主义师生关系观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我’与‘你’而不是‘我’与‘它’的关系”[7]。师生间的交往应该是师生在彼此尊重和欣赏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而不是将学生当做“物”进行控制。存在主义哲学反对教师将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强调一种平等、信任的对话型师生关系。基于此,存在主义哲学的师生交往观认为师生间的交往是平等、信任的,通过对话实现的。雅斯贝尔斯在分析、借鉴、批判性吸收其理念的基础上,从人的存在出发,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师生交往观。

二.雅斯贝尔斯师生交往观的含义及实现条件

雅斯贝尔斯的师生交往观脱胎于其独特的生活体验、对西方精神危机的反思以及存在主义哲学理论渊源,要分析其师生交往观的内容,首先要明确交往的含义。

1.师生交往观的含义

雅斯贝尔斯首先将“训练”与“交往”区分开来,他指出人的自我生成将会受到三重阻力:人本质上的不可改变性、内在的可塑性、人的原初自我存在。与这三重阻力相对应的是三种方法:训练、有计划的教育、存在交往。雅氏指出,在训练中,人成为纯粹的客体而不具备主体性。在有计划的教育中,人处在相对的自由中。而存在之交往中,人与人的命运相连,灵魂得以相遇。“处于一种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地关系中。”由此,雅斯贝尔斯将“交往”定义为“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8]。基于此,雅斯贝尔斯师生交往观可以推演为“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和敞亮。”

2.师生交往观的实现条件

如前所述,雅斯贝尔斯的师生交往观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和敞亮”。要实现这种师生交往,要达到什么样的对话、如何达到敞亮成为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

雅斯贝尔斯将教育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经院式教育。在这种教育中,师生间的交往是心灵相隔离的。教师依据现成教材照本宣科,教育只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教师与学生间没有任何对话与交流,也就无法出现思想碰撞的火花,师生毫无鲜活的个性与创新精神。第二种是师徒式教育。在这种教育中,师生间的交往是教师对学生单方面的控制,学生服从于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在教师的单方面灌输中失去其理性自由,这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交往。第三种是苏格拉底式的教育。这种教育中,师生交往是平等的对话,没有屈从与依赖的状态。教师通过追问激发学生的潜力并促进其自我生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处于指导地位。雅氏推崇的正是苏格拉底式教育。“在苏格拉底式教育中学生的敬畏心情表现在精神的无限性上,在这无限的精神内,每个人要负起超越自身存在的责任”[9]。雅斯贝尔斯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述苏格拉底式教育,他指出苏格拉底式教育体现着充分的平等观念,这种平等观念下答案不是现成的,而是在追问中逐渐显现的。师生平等交往的通过对话实现,“对话是探索真理和自我認识的途径”[10]。苏格拉底式教育主张教育不是由先知带动后知,而是师生在对话中共同追求真理,达到教学相长的作用。通过对话,师生能够点亮思绪获得真理。“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是以人及环境为内容,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意义”[11]。关于对话的过程,雅斯贝尔斯基于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思想提出首先应解放思维,其次是进行怀疑,最后以整个身心体认和接受真理的指引[12]。

概言之,雅斯贝尔斯师生交往观主张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在师生共同进步中寻求真理。

(2)强调自由的师生交往

雅斯贝尔斯所强调的自由并不是放任自流。在“教育是受计划限制的事件”一章中,雅斯贝尔斯明确主张教育计划是必要的,而全盘计划是有危害的。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对未来的好奇与恐惧与日俱增,人们习惯于制定计划去应对未来不可预知的事,以期所有的不确定都能处于掌握之中,针对这一现象,雅思贝尔斯予以强烈批判。他认为“无视现在而转向未来,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将人紧紧攫住,以扼杀人类的存在”[13]。而这种全盘计划体现在教育上,就使得学生失去了自我生长的自由与可能性,所有学生的发展都成为静止的、终结的,而非动态发展,不可预料的。由此,雅斯贝尔斯主张“教育决不能按人为控制的计划加以实行。”[14]教育计划的必要性范围是非常狭窄的,这一范围决不能超出界限。一旦越界,将人的“亲在”强行拉入违背人生长规律、人之本性的计划中,那便是对人本性的扼杀,对人自由的侵蚀。师生间的交往异化为训练,师生的间充满平等的对话异化为知识的单纯输出与堆积。“因为这些计划并没有把自己限制在真正而且必须可计划之事上,反而让这些计划侵吞了人的自由。”[15]。由此,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师生交往不是对外在规范的附庸,而是基于自由精神下通过平等的对话促进学生自我生成、自我超越。真正的教师,不会用单一僵化的教条控制学生。

(3)营造充满爱的师生交往

《什么是教育》开宗明义,不与学生平等相待教师必然以自我为中心,而这种机械、冰冷、僵化的教育是无爱的。“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16]。雅斯贝尔斯将控制与爱相区分,他主张控制是主客体的完全分离,反应在师生交往上是一种教师对学生的意志灌输,使人心灵相隔绝。控制下的教育出于控制者利己的私心,并以被控制者个性泯灭为代价。而爱是对人之不自由的解脱,以爱为前提,通过教育而平等交流便能驱逐愚昧与怯懦、塑造人格。“人的良知和在良心规则之下的爱与交流是逐步减少怯懦的重要途径”[17]。由此,拥有爱的师生交往能够发挥学生之独立个性,发扬其存在价值。雅斯贝尔斯明确指出每一位学生都是渴望与教师进行平等交往并进行自我教育的。在一个爱学生的教师眼中,学生具有可塑性与充分可能性,他是渴望获得真理的平等生命个体。当教师营造起充满爱的师生交往时,学生也能生成对教师自觉的爱,能够主动积极地与老师展开追问,再不断怀疑与否定中接近真理。爱作为一种双向的情感,将教师和学生连接了起来。这样流淌着爱的对话是师生交往得以敞亮的必备条件。

综上所述,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和敞亮”的师生交往观,必须基于平等、自由与爱的对话,这有这样才能使师生心灵契合、灵魂向融,达到敞亮。

世界范围内,在教育的不断发展下,一定阶段的教育现状具有共性。当前中国的教育现状整体呈现出对人之存在的漠视、对本真教育的遗忘,这与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所探讨的教育背景不谋而合,教师队伍作为教育的工作母机,在回归本真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通过研究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中的师生交往观,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回归教育真正本质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通过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研究得出雅斯贝尔斯的师生交往观为“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和敞亮”,而要实现这样的师生交往观必须基于平等、自由与爱的对话。虽然雅斯贝尔斯的理念存在极端个人主义哲学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折射,也存在精英教育的倾向,例如他主张并非所有人都能传达真理,只有那些具有敏感气质、能察言观色的人才能进行真理的传达[18]。但毋庸讳言,雅斯贝尔斯的师生交往观对于当代中国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推动教育重新关注人的存在与价值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康宁.谁是“迫害者”——儿童“受逼”学习的成因追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04):1-5.

[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1:45.

[3][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1:50.

[4]杨丽萍.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及其道德教育思想探要[D].曲阜师范大学,2014:19.

[5]方朝晖.重建价值主体:卡尔·雅斯贝斯对近现代西方自由观的扬弃[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26.

[6]杨克瑞,邢丽娜.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雅斯贝尔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7]关静.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师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24.

[8][德]卡爾·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1:2.

[9][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1:9.

[10][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1:11.

[11][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1:11.

[1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1:19.

[13][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1:23.

[14][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1:24.

[15][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1:26.

[16][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1:1.

[17][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1:6.

[18][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1:19.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新任务与新途径探究
各国教师素质提升浅析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意义
应用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论反思性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