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商国是农为要

2022-04-02 15:07刘越山
经济 2022年4期
关键词:总书记农民农业

刘越山

中国乡村振兴以及“三农”发展迎来新的历史起点。

2022年3月4日和5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肩负重托的5000余名代表委员在不足一周的时间内,行使民主权利,履职尽责、建言献策,将身边群众的心声,将各界民众的所思所盼,从五湖四海带到北京,带到会场,融入到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之中。

回顾今年全国两会,《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注意到,农业、农村、农事,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生态环保,成为全国两会的热词,成为党的总书记和数千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同关心关注的话题。《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发现,这期间交替出现的“三个首场”竟然都与三农有关。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的首场也是政协系统唯一一场界别座谈会就包含了农业界别在内,显示出人民领袖对农业农村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深情关注和殷殷关切。

首场政协委员座谈会包含农业界

农为万事先!

2022年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建议,发表重要讲话。《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较多,如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关于粮食供给,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等等,既宏观具体,又细致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粮食,一直是总书记的牵挂。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期间,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察看粮食长势,心系粮食安全。如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淅川县考察途中,临时下车走进麦田,看到一望无际、丰收在望的景象,他高兴地说,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同年9月,习总书记走进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村,在田间地头与村民亲切交谈。他拿起一穗糜子观察,又轻轻捏了捏玉米棒,详细询问玉米能不能浇上水、什么时候收割。当年10月,在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口,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田里,摘豆荚,剥大豆,并将剥出的一粒大豆放在口中细细咀嚼。他指出:“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前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了“三农”工作,他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在今年3月6日全国两会政协部分界别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认真听取了委员们围绕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石、促进种业自主创新、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动员社会力量推进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发言后发表讲话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要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億亩耕地实至名归,另一方面,还要针对结构性矛盾发力,拓展扩大豆、扩油料,实打实调整粮食生产结构,让国人吃得更好、吃得健康。

《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再次提出粮食安全党与政要同担责,“一把手”要负主责。这是对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地位的再次彰显,是对“举全党全社会之力”重农抓粮理念的又一次强调。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端稳中国饭碗,更是在于党的坚强领导。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粮安重任,党政同责一起扛,才能做到任凭风浪起,我有压舱石。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大食物观,就是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向森林、江河湖海、设施农业等要食物;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通过发展林下种养、大水面生态渔业和深远海养殖、高效智能温室等多种方式,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更好满足群众日益升级的农产品消费需求。

从粮食安全到食物安全,从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到树立“大食物观”,习总书记的论述高瞻远瞩,意义深刻,既丰富了粮食安全的内涵外延,也对重要农产品保供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地一定要构建食物安全保障体系,首要是守好“米袋子”,同时要拎好“菜篮子”,灌满“油瓶子”,端稳“肉盘子”。要立足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农副产品供应,不重样、保多样、有质量。

参加此次座谈会的政协委员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习近平总书记3月6日的这次政协两界别委员座谈会,是在北京友谊宾馆聚英厅进行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还忆苦思甜、动情回忆起了以往勒紧裤腰带的苦日子。他说,“像我们这样的大国绝对要靠自己。不是我们困难的时候才搞‘双循环,就是平时,‘双循环也是最稳定、最可靠的经济布局。”短短一席话,既是对“双循环”战略意义的深刻阐述,也再次提醒人们,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必须要始终坚守“安不忘危”的底线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内部来看,“双循环”也是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观要求。经过数十年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的新阶段,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的活力日益增强,必须更好地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重点。我国广袤的农村无疑正是扩大内需最有潜力的蓝海,我们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定会释放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穷动力。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引擎,将促进城乡资源、人才和资金的良性互动,并进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更稳定、可靠的支撑。gzslib202204021507

乡村振兴,一直为习总书记所特别关注和特别强调。他在座谈会上指出,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只有农民农村富裕了,乡村振兴的大厦才能地基稳固。乡村振兴是全面的振兴,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也需要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其一。一个村庄,物质再发达,但若没有良好的乡风文明浸润人心、凝聚人心、感化人心,乡村便是空壳,没有灵魂,农民也就难有更大幸福可言。亦正因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在实现产业兴旺的同时,还必须努力夯实根基,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实际上,近年来,全国各地在乡村治理方面涌现出了不少新创意,这既给烟火气息的乡土社会带来可喜变化,也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活跃增添了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三治”结合体系引领下,广大乡村基层党组织以实际行动用老百姓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传播党的方针政策,用水滴石穿的韧劲推进移风易俗,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持续稳固,婚俗改革得以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得以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正在顺利推进。

首场“部长通道”事关农

《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注意到,就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全国政协农業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的前一天,即3月5日,全国两会也开通了第一场“部长通道”,巧合的是,首场“部长通道”,也事关农业,特别邀请了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回答记者的提问。这再次表明我国农业的基础性之地位、农业作为国之大者之重要。

唐仁健,20多年前《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就与他熟识。作为21岁大学毕业即进入当时的农牧渔业部工作的农业专才,唐仁健大多数时间都是从事农业农村工作,包括农村政策研究、扶贫开发等。即便是后来转任广西、再赴甘肃,甚至期间调升到中央农办、中央财办,他也多是在农村地区或者以农村工作为主。两年前,中共中央决定,唐仁健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他的职责遂也由一地一域之“小农业”扩变为全国的大农村、大农业。

部长通道现场 来源:新华社

生存之本衣食源。面对《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唐仁健谈起全国的粮食和耕地保护等话题。他表示,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这是给我们下的‘军令状,是必须确保完成的硬任务。”去年5省受罕见秋汛影响,冬小麦晚播面积占了冬小麦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致使今年粮食生产面临很大困难。但唐仁健坚定地表示,尽管面临苗情复杂情况,但农业农村部门依然有信心有决心打赢保夏粮夺丰收这场硬仗。

据他介绍,目前粮食供给的总量充裕,而农业农村部也已经向各省区市下达了粮食生产的目标任务,今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比去年的474公斤增加了9公斤。“在总量的保障下,我们有能力保证14亿多中国人每天到点开饭,而且饭碗能够越端越稳,也吃得越来越好。”

这个“底气”来自哪里?唐仁健说,信心主要来自三方面: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策支持力度大。去冬今春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几次对今年夏粮生产作出批示。国家提高了小麦、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把三大谷物的种植收入保险和完全成本保险扩大到全国主产省份的820多个主产县。针对农资价格上涨较多、农民种粮成本增加较快的情况,还将对种粮农民实行农资补贴,有利于确保农民种粮收益,增强主产区抓粮的内在动力。

二是各方面行动迅速,技术支撑到位。针对今年的苗情和特殊困难,农业农村部制定了专门的工作方案和技术指南,抓住返青、拔节、灌浆这3个关键时期,把增施返青肥、“一喷三防”等关键措施落实到位,预计苗情会有较大转变。

三是当前的情况对夏粮生产也有一些有利条件。经过各方努力,去年冬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了3.3亿亩以上。主产区冬前和今春雨雪充足,目前土地的底墒表墒都很好。苗情转化方面,一二类苗比前期增加了七八个百分点,主产区去冬以来积温同比多了100多摄氏度,相当于多长了一片叶子。

粮食生产离不开耕地。在有关“如何保护好利用好耕地”的问题时,唐仁健说:“地是粮食生产之根之本。地之不存,粮将焉附?”他进一步分析,满足中国14亿多人口粮食消费需求,每年的粮棉油糖菜播种面积大概稳定在23亿—24亿亩,按1.3的复种指数倒推计算,耕地必须保持在18亿亩,这是底线,不能再低。而对于如何真正管住管好耕地,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唐仁健表示,最根本的是坚决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对耕地问题一系列响鼓重锤的指示和批示,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法律法规。要采取更严厉、更有力、“长牙齿”的硬措施。一方面继续加大公开曝光、挂牌督办、追责问责的力度。另一方面要标本兼治,从制度、规划、政策、技术等多个维度进一步增强体制机制和执法的刚性约束。

对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唐仁健说,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去年全国脱贫人口收入增长了16.9%,脱贫地区外出打工人数3145万人,比上年增加了126万人。这两组数据表明,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有较大改善。各地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问题。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条底线,在此基础上改善脱贫地区的发展条件,增强他们的内生动力。既要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把风险消除在萌芽和早期阶段。也要抓住产业就业这个根本,今年力争脱贫地区的外出打工人数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截至今年2月底已经有2700万人实现了就业。gzslib202204021507

唐仁健说,目前有160个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在脱贫地区里面条件最差、基础最差,对此,要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人群的帮扶力度。今年要集中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的项目,尽快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

此前,唐仁健在国新办举办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发布会上曾明确表示,推进乡村建设要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农民是乡村建设的主体,也是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因此,乡村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

首场“代表通道”半数以上来自农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举行首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在邀请的8名全国人大代表中,有5名是农村基层工作者代表,人数占了一半还多。包括:“85后”农民工代表、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邮区中心邮件接发员柴闪闪,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森林草原防火站站长陈良,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农民作家马慧娟,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吹麻滩小学校长董彩云,以及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自来水公司普通职工夏吾卓玛。他们根据农村基层工作的实际,带来了针对性较为明确的提案和建议,可谓履职不负重托。

“85后”农民工代表柴闪闪说,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为国家建言献策、为劳动者代言发声,是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今次两会他带来了一份关于规范外包类灵活用工的建议。而现在在行业内全面展开的“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的绿色行动也初起于柴闪闪4年前参加的一次垃圾分类调研,当时他看到快递包装物装满了整个干垃圾桶,包装袋上也缠满了层层胶带。为此他提出了“大力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的建议,被国家采纳。

来自内蒙古兴安盟森林草原防火站的陈良,从小生在草原、长在草原,还曾经担任了一年多的驻村干部,对基层状况非常熟悉。针对此前存在的大量被蚕食的林地和草地问题,他建议,在农村开展以保护基本农田为主线,惩处乱垦乱开林草地行为的专项行动,为保护我国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红线提供有力法律保障。要进一步推进农耕地由分散单户经营逐步形成向集中连片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转变,同时确保避免农村土地流失或产生相关争议。陈良说,总书记每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都十分关心内蒙古的生态环境,这既是对内蒙古提出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对2400多万内蒙古各族人民的殷切期盼,更是林草人的奋斗目标。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一定不遗余力尽责担当,为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而继续奋斗。

出生在宁夏西海固黑眼湾村的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农民作家马慧娟,来自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地——吴忠市红寺堡区。她出生的小山村,四面环山,交通工具是一头头的毛驴。马慧娟20岁时,村子迎来了移民搬迁政策,也正是依靠这个契机,马慧娟和乡亲们走出了大山。红寺堡是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移民集中安置地,这项伟大工程也被称为新时代的红旗渠。马慧娟说,红寺堡的发展,证明了闽宁协作模式的科学性,曾经被称为“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正在党中央的带领下,用自己的双手展现着新的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力量。

作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人大代表、来自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从事基层教育工作30年的董彩云,感慨地说,现在自己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有了设施齐全的特殊教育学校,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

来自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全国人大代表夏吾卓玛,老家黄南藏族自治州全境属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她说,作为源头人、护塔人,这些年我们采取了禁牧封育、湿地保护、植树造林等一系列举措,原先的荒山披上了绿装,干涸的河床里流满了清水,我们要努力保证“一江清水向东流”。近年来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到农村牧区、工厂企业的夏吾卓玛,亲眼看到生态保护带来的好处。看到水资源生态环境不断好转,人畜用水水质不断提高,农畜产品绿色有机,旅游业红红火火,乡村振兴有了可靠依托。她说,这一切都生动地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履职尽责商国是,铮铮建言报国心。全国两会期间还有许多来自农村的代表委员,为国家建设和人民利益鼓与呼,就三农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曾多次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表示,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要求,要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但在有些地区的乡村建设中,出现了贪大求快、刮风搞运动的现象。他说:“村庄规划一定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根据城镇化发展、城乡人口变化来考虑公共资源配置,避免无效投入造成浪费。”乡村建设行动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部分,是造福亿万农民的“民生工程”,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要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农业有人类的“母亲产业”之誉,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来源之处,社会安定之源,国家强盛之基。其在全国两会上所受到的重视程度,正是我们国家、我们国家最高领导人和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亿万百姓关注、重视的缩影。只有农业稳步发展了,农民生活富裕充足了,乡村振兴才能够实现。各行各业也才能够全面、均衡、协调、和谐、持久地向前、向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从全国两会上传来的消息,我国农业已经连续10余年获得大丰收,我国的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充足,价格总体稳定,质量稳步提升。“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并不稳固,一些深层次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的健康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越来越严重的农民老龄化问题。”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之际,原农业部党组成员、总经济师毕美家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专访时坦言,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可现阶段农村的劳动力确实在持续减少,一些村甚至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空心化”现象,致使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gzslib202204021507

毕美家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现在从事农业的主力军是“50后”和“60后”,“70后”是补充力量。而“80后”和“90后”这两个群体大都在城镇工作、生活,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并不了解农村,也不熟悉农村,所以对农村也就谈不上有太多感情和热爱。对接班农业,既没有思想上的准备,也没有物质上的准备,更没有技术上的准备。可以设想,再过十年八年,当“50后”和“60后”退出农业生产时会出现什么情景?因此,当务之急是抓紧研究农业劳动力的后继问题。

毕美家曾经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原农业部工作多年。还曾较长时间在安徽工作,他对农业农村工作特别有感情。他说,早在2014年,农业部就启动了每年培训10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下一步还可以进一步精准化,比如可以开展青年农民培训计划,每个行政村培养10名左右的年轻农民,对他们的年龄、从事耕种或养殖规模做出规定,实行精准培训,每年给予资金奖补,使其收入不低于城市务工收入。这样,当“50后”和“60后”退出农业劳动时,全国将有六七百万名高素质农民在农村(全国有50多萬个行政村),农业的接班就可以平稳实现,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有保证。

毕美家说,说一千,道一万,乡村振兴,关键还是人。具体讲就是能留住年轻人。要吸引年轻人搞农业,一是不能太辛苦。不能再像祖祖辈辈那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二是收入要不比城市差。当农民,既要有事干,还要有钱赚。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农村的田野才能算是有希望的田野。目前的情况是,由于缺技术、缺资金、缺市场信息等原因,农民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不断弱化。在他们眼里,农村田野吸引力不足。比如,从事养殖业本应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04年前后发生的禽流感,导致大多数农户退出了养鸡业;在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影响下,很多农户不再养奶牛了;2015年前后,不少地方划禁养区,再加上2017年的非洲猪瘟,很多农户也不养猪了,现在养猪基本上是企业唱主角了,一个企业动辄养几十万头、上百万头。我国养猪、养鸡、养羊和养奶牛等,年产值(包括初加工)应该在3万亿元左右,大头却被企业赚走了。

农村过春节贴春联,通常把“五谷丰登”贴在粮囤上,把“六畜兴旺”贴在猪圈的门上。现在,“六畜兴旺”与农民的关系可谓若即若离甚至越来越疏远了。农民如果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那么增收的渠道就变窄了。农业问题可能一时解决了,但农民问题还依然摆在那里。养殖业是这样,种植业也出现了类似的苗头。有的企业下乡,大面积、长时间承包农民土地,有的虽然是开展第三方服务,但在服务过程中,在方便农民的同时,也挤压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由于工作关系,毕美家曾经到过世界一些农业发达的国家去考察。他说,这些农业发达国家无不是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的模式,如丹麦的农户养奶牛,每个农场一般养200-300头;养猪,每个农场一般在2000-3000头,这都是充分考虑环境吸纳能力和农场主的劳动力情况。需要的服务,也大多是通过合作社提供。每个农场主基本都能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农村自然环境优美,社会稳定,农业在世界上也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因此,毕美家提出,解决人力和人才问题,首先要做好“留”和“引”的工作。既要大力培育新主体和新农民,特别是致富带头人和农村实用人才,又要通过政策扶持和产业发展,吸引更多“能人”到农村去创新创业。要通过各种政策,把外出的“能人”引回来。实际上,最近几年,每年已有大约700万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从事新产业和新业态,对这种趋势应该积极扶持和引导。让留在农村的人留得稳、干得有劲头。为此,我们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应统筹发展现代农业与农民就业问题。比如应鼓励发展家庭养殖业,对它的环保要求就不应与企业划等号;各级政府的农业补贴,也应当更多更精准地补贴到青年农民身上;政府可以通过收买方式,从退出农户的手中,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无偿地交到青年农民手中,使他们有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空间;对青年农民的农机补贴比例也应更高等。培养青年农民,要有紧迫感,要像脱贫攻坚、精准扶贫那样动真格,拿出硬措施,既要精准,又要有力度。

猜你喜欢
总书记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