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再生理念下的拉萨喜得林改造设计实践

2022-04-02 12:13谢雪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2022年2期

谢雪

【摘要】空间再生是传统藏式建筑发扬传承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该文章将基于拉萨老城区内传统藏式建筑的空间再生问题,结合当代建筑设计基本需求提出其空间再生设计原则,以喜得林改造设计实践为例,明确其空间再生设计策略。

【关键词】空间再生设计;藏式传统建筑空间;喜得林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06.

1、引言

在当今这个“简化”的时代,繁琐的装饰逐渐被人们摒弃,空间越来越成为建筑的本质,如何达成古建筑特色空间的再生就成为保留藏式传统建筑熟悉感,传承建筑文化精髓的突破点。建筑设计的意义应该由建筑本身来讲述,是力求以“本质的手段”生成“本质的形态”,即由“物”达“意”,是没有任何建筑语汇的真情流露。[1]所以本文着重面向于西藏传统建筑——拉萨喜得林,进行空间再生改造以及探索其设计的内在意境,进而以此为线索进行传统建筑的空间再生改造的探索与研究。

2、拉萨老城区古建筑现存的空间再生问题

2.1老城区内重建建筑修旧如旧

中国古建筑研究先行者梁思成先生曾说过“整旧如旧,以存其真”的古建筑修护原则,可见古建筑无论是修护改造还是重建,都是贵在存真。在建筑风格设计层面,严格注意将西藏当代建筑与藏式传统元素相结合,从最开始对简单的“形”的模仿到后期更注重对“意”的演绎,西藏当代建筑对藏式传统元素的融合越来越和谐。[2]但拉萨八廓老城区内部分重建建筑为实现风貌统一,仅仅是达到了建筑外表形同传统藏式建筑,从空间创新、内部使用来说都存在很大的不足。

2.2古建筑改造样式千篇一律

古建筑改造是新旧融合的结果,以空间再生为主的藏式传统建筑改造更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找出原有建筑的特色空间,并将其合理利用,才能达到空间再生的目的。拉萨老城区内许多改造项目多以满足使用为主,常常忽视对特色空间的利用,导致建筑特色不突出,缺乏建筑本身个性。

3、空间再生改造原则

基于藏式传统建筑的现状提出以下空间再生改造基本原则:

(1)从材质、建造工艺、人文风俗、气候等方面考虑藏式传统建筑所在区域的特殊性:藏式传统建筑分布位置广泛而独特,建筑布局、结构相应的多样且特别,并且能显现其区域、年份的独特元素,因此,从古建筑环境、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剖析理解才能基本掌握藏式传统建筑的空间。

(2)原有特色空间的保留与利用:藏式传统建筑丰富多样的特质决定了它在新旧融合过程中没有具体的改造原则,也决定了每一处藏式传统建筑改造都需要保留、发扬其特色空间的原则。古建筑的特色空间是区别于其它普通建筑,具有辨识度,或承载古建筑历史文化底蕴,或体现时代、民族习俗的重要空间。保留利用特色空间是传承传统藏式建筑优秀文化的底线,也是突破改造设计理念的关键,因此,多维度的发现、表现藏式传统建筑的特色空间是其空间再生的关键。

(3)重视文化符号的转译:空间视觉感受由围合方式、围合材质、图案、光影所决定,结合藏式传统建筑装饰符号繁多的特质,如何对原有藏式传统建筑特征内涵的认知与消化是其空间再生不可避开的话题。

(4)结合近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科学技术:传统建筑的新旧融合是满足当代使用需求的同时传承优良建筑文化,因此融合近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科学技术的时代需求是实现藏式传统建筑空间再生的必要条件。

4、喜得林改造设计

经拉萨老城区藏式传统建筑现状的调研,发现居民大院是老城区内许多传统建筑的一种存在方式。这种将当代人生活融入古建筑以防止古建筑缺乏生机的方式本身是有利于藏式传统建筑传承的,但它的发展状况受许多因素制约,一方面它的状况影响着传统建筑本体的保存、继承,另一方面它决定了其中居民的生活品质。因此,选择以喜得林为代表的藏式传统建筑进行空间再生改造设计有助于改善老城区内居民大院的现状,进一步探索藏式传统建筑空间再生的具体方式策略。

4.1喜得林及其周边现状

(1)位置及周边状况:喜得林位于拉萨市中心北京东路,处于八廓街边缘位置,是老城区藏式传统建筑的一部分,另外它紧邻策门林寺,并在大昭寺与小昭寺的中间地段(如图1)。而从目前的周边状况来说,喜得林处于商住混合建筑之中,其东南向是与周边建筑形成的社区巷道,约4m宽,并布置有休闲椅、盆栽,充满平静而沧桑的生活气息。

(2)建筑本体状况:喜得林是一个88.8m×68.8m的大型综合体,历史上喜得林主体建筑包括经堂、佛殿、僧舍、僧厨。寺庙中心是“凹”字形的庭院,北侧主体为佛殿和经堂,其他三面为僧舍和僧厨。经堂面阔9间,进深7间,有柱48根,中部有8根抬高的柱子支撑着通二层的天窗。经堂后部是并排的3个佛殿,中为正殿,两侧为偏殿,三殿互通,共有12柱。原殿内有泥塑像和彩绘壁画 ,经堂大门前为六柱门廊,其两侧为有石階通往二层的小室。寺内僧舍有一百余间,皆为藏式平顶二层建筑。

目前喜得林主体部分闲置,原先的僧舍作为居民房在使用,主体则由该社区负责人看护管理。从居民大院居住环境来说,住房拥挤,环境杂乱,水电、卫浴使用不便是根本问题;从喜得林主体来说,寺内无功能吸引游客,寺外有围栏、杂草拒人千里之外是建筑没有生机的主要原因。

4.2空间再生的改造设计策略

传统建筑空间的再生设计,一切以舒适和满足新的使用需求为出发点,基于尊重其原有的结构前提,进行布局改造,重新进行整合细分,从而在平面上实现空间的新旧共生。[3]改造设计中空间再生设计原则是依据传统藏式建筑的共性总结归纳出的基本守则,而具体改造策略需要依据喜得林的“个性”。而基于上诉喜得林及其周边的分析,可以确定其改造设计的关键是实现在历经沧桑、古老悠久、民族文化特色突出的老城区内将喜得林改造成能历久弥新,集文物展示、手工艺展示、民俗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展览综合体。gzslib202204031224

4.2.1改造功能的确定

通过调研发现,老城区内已改造的古建筑中,改建功能为艺术展览类的古建筑仅有5处,而商住混合有47处,占有现存古建筑的大多数。基于拉萨发扬传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战略,展示传承藏式建筑魅力的目标,将其空间再生功能定为展览展示。其中,喜得林闲置的主体建筑作为参观展览藏式传统建筑空间、各类展品的重要空间,居住区实地展示藏民日常风俗习惯,“凹”字形庭院起到连接二者,引导人流的作用。

另外,借助建筑原本住区小尺度、按照序列排布的空间特质,将展览馆附属功能如储藏室、监控室、安保室等置入,满足展览馆的正常使用。在住区与展览馆连接紧密处设置艺术家工作室,为展览馆增添生机的同时将居民房与古建筑改建而成的展览馆进行了恰当的连接。

4.2.2利用特色空间

与平常的藏式传统建筑相比,喜得林内部的特色空间主要有原48柱大殿的通高空间,住区的暖阁空间以及庭院。

(1)48柱大殿的通高空间原是供寺庙内诵经礼佛、举办当时各类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其多柱、通高(7m)的内部空间营造了威严庄重的空间氛围,另外天窗作为大殿主要采光处将光线从上方引入更增添建筑的神秘感。此外,大殿内的空间尺度、比例与大厅组织人流、处理综合事务的特质相符合,所以将大殿功能设置为展览馆入口大厅,无需其它修饰便可满足展览馆大厅的各方面需求(如图2)。

(2)住区的暖阁空间位于原先大殿主体建筑三层通高旁,屋顶交错形成的侧高窗式天井是该空间的特别之处,它将室外以及光线连接到室内竖向交通与水平交通交汇处,造就具有丰富体验的独特空间。从处理方式上来说,这个暖阁空间可作为展览馆中参展路线之间必经的核心交通空间处理,从展品上看,不以实体展示而以展示古建筑本身空间为主(如图3)。

(3)宽敞的庭院空间是喜得林建筑围合的中心位置,需要解决多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入口空间单调难以引导人流的问题:从喜得林所处位置可以看出,喜得林主入口与主干道北京东路没有直接联系,且喜得林入口前道路狭窄,导致其处于北京东路繁华的商业街后难以吸引人流。二是解决建筑内部服务人群多、建筑主体不突出的问题;三是旅游淡季或是展览馆闭馆期间,庭院可为周边社区提供开敞的活动场地,还可以起到城市口袋公园的作用;四是为满足展览馆展示民族风俗的要求,庭院还应提供现场手工艺制作如画唐卡、刻玛尼石,民俗文化如跳锅庄的展示场地。庭院内设计则以藏式传统建筑构件斗拱为基本元素,通过不同方式的搭接、拼合与院内古树结合布置,再配合幔帐等轻柔材质达到遮风避雨、营造多层空间的目的(如图4)。

4.2.3清理、规整住区

保留喜得林原始部分居住区防止原住人员大量迁移引起的不必要麻烦,同时与周边商住混合的生活气息保存一致。从喜得林内部水电难取的情况来说,保存部分集中的居住区也有利于水电暖冬设备的安装,从而达到提高该类居民大院生活质量的目的。单独设置住区入口、展览馆入口将游客及居民流线分开,使展览馆与居住区互不打扰。

结语:

实现藏式传统建筑空间再生既是对传统的传承又是对当代文化的融合,从而促进藏式传统建筑的发展。通过本次藏式传统建筑空间再生的改造设计实践探究可以发现每一处古建筑改造都应该有它独特的空间需要设计师挖掘并利用,还有它特有的問题需要设计师发现并解决。目前,藏式传统建筑以空间再生为主的优秀改造设计较少,虽然这是由于它本身构件、装饰的丰富性才导致的设计师容易忽视其空间,但人们越来越愿意选择简洁、舒适的建筑是大势所趋。因此,只有重视藏式传统建筑空间再生的问题并探寻出相应的设计原则、解决思路才能逐渐实现传统建筑的新生。

参考文献:

[1]董雅.对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文化传承与再生的思考[J].建筑与文化,2015.

[2]周子尧.藏式传统建筑元素对西藏当代建筑继承与发展研究[D].西藏大学,2021.

[3]黄清宇.基于“新旧共生”理念下的传统建筑室内再生设计研究——以查济翔义堂宣纸文创空间为例[D].安徽大学,2020.

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