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创新性探究

2022-04-02 01:00金予湘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2年12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高校音乐创新探究

摘要:新时代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社会文化价值观日益多元的时代,高校音乐通识课程作为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秉承与时俱进的理念高度重视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的创新性,既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体系并切实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又需要依托互联网+优势改进课程实施模式、搭建泛在式课程实施平台。

关键词: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创新探究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12-

引言

新时代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持续性且动态化的工程,既需要立足新时代、着眼当下、面向未来,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融合时代元素、时代需求及时代审美观念,又需要围绕与依靠高校学生,根据其认知水平、兴趣特点、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提供能够为其未来发展、融入社会做足准备的音乐通识课程教育。因此,在创新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前,需把握新时代特征,结合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实际情况对音乐通识课程的创新进行谋篇布局与细致安排。

1.新时代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创新的重要性

伴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愈加频繁,文化融合程度更加深入,大量“西为中用”“中西合并”的音乐作品层出不穷,在推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高校学生成长在我国最为繁荣富强的时期,见证了我国各个领域的突破性成就,学生对中国文化、政治、经济、体制的认同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受到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加之高校学生思辨能力薄弱,其尚未树立接纳、包容、开放的文化态度,文化价值观模糊且易动摇,不能以辩证观、发展观、普遍联系观看待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高校音乐通识课程,肩负着情感教育、文化教育、价值观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为筑牢高校学生文化自信,在课程建设中需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素,以课程实施为媒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能够辨析社会内多元化音乐文化思潮、辨别音乐形式及作品的优劣,可以在认知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高校音乐通识课程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课程育人功能的必然要求,更是适应文化自信时代需求、激发学生文化自觉性的必由之路。

2.实现新时代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创新性的方式

2.1.融入传统文化,创新教学模式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建设需超越知识、跨越学科、融合领域,指向学生个体精神状态与全面和谐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作课程建设的宝贵财富与精神动力,在原有音乐通识课程体系、内容的基础上将优秀传统音乐作品、美学思想、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独特思维方式等巧妙融入课程建设中,并结合本土音乐发展历史、演变历程等渗透文化的交融与现代化创新,进而通过音乐通识课程促成学生正确音乐审美观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蓬勃情感[3]。例如在音乐通识课程中嵌入“古典诗词歌曲”“本土戏曲”“本土民俗”等内容模块,结合美育及文化教育基本要求,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对不同内容模块进行组合及综合性运用,如“古典诗词歌曲”中精选不同时期的作品,使学生在接受音乐审美熏陶的同时感受到我国古典诗词的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与思想美;再如“本土戏曲”模块以本土戏曲文化为主,让学生感受民间智慧、体悟音乐价值,在认知本土文化的同时对课程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建设中,可以将其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使学生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在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与表现的前提下,以音乐历史、音乐作品等为载体,使高校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远大职业理想、坚守诚信基本原则、与人友善相处,是发挥音乐通识课程德育作用的应有之义。如在音乐通识课程建设中,有意识地引入我国音乐家、作曲家、词作家的事迹,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我国音乐发展道路的艰辛,认识到有识之士对我国音乐发展的巨大贡献,能够从音乐作品中体会到音乐家们的民族情愫、坚毅品格、精益求精品质、不畏艰难的精神等;再如引入当代民族音乐作品,使学生体会到当代音乐家的民族寻根,领悟何为音乐的民族化、大众化发展,可以是学生树立正确音乐文化价值观念,形成坚持以国家利益至上的高尚情怀。

2.3.创新音乐平台

新时代下高校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不再满足于一味地接受教材或教师讲解的音乐知识,而是倾向于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结合自身兴趣爱好、音乐特长等广泛涉猎多元风格、流派的音乐。为此,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实施需要依靠“泛在平台”,在平台上设置三大模块:一是资源模块,定期发布各类音乐会视频、音乐领域相关成就、创新型音乐风格及作品等,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前沿音乐信息,满足学生了解音乐、感知音乐的多样化需求;二是任务模块,负责向学生发布预习任务、实践任务等,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三是交流共享模块,各专业师生可以在该模块内分享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讨论自己对音乐通识课程教学与学习的看法、交流我国音乐文化发展趋势并提出建议等,可以将音乐通识课程平台塑造为“文化交互阵地”,使学生领略音乐魅力,产生传承音乐文化的自觉性,并形成接纳、包容的音乐观念。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通识课程是音乐审美教育依托的载体,也是实现高校课程育人目标的必备条件。作为高校美育体系内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音樂通识课程建设及实施需要秉承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不断探索音乐通识课程与时代审美语境、文化环境、学生个性化诉求的契合点,依托完善课程体系、新颖的课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养、文化品质与思想水平,以此保证高校通识课程适应新时代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龚向阳.高校音乐实践类通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基于慕课的流行歌曲演唱课程为例[J].艺术教育,2021,(07):60-63.

[2]边懿.从实践类音乐通识课程建设探究高校美育新生态——以山东财经大学为例[J].齐鲁艺苑,2021,(03):123-128.

[3]刘天华.高校音乐通识课教学改革与美育课程建设研究[J].艺术评鉴,2021,(11):100-102+114.

金予湘(1972.3—),女,汉族,籍贯:天津市,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高校音乐创新探究
中学地理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探究
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探析
应用型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独立学院音乐专业创新学分教学管理策略探究
关于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的发展及建议
通专融合视野下高职教育集群型课程模式建构
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教学实施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音乐教学改革
我国高速公路融资方式的创新探究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