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仁爱之品:班主任高品质育人的核心旨向

2022-04-02 05:22高茜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5期

高茜

[摘要] 仁爱是中国传统道德最重要的规范之一,也是成为“四有好教师”必备品质之一。班主任修炼仁爱之品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是班主任恪守职业操守和基本品德的应然取向,更是实践新时代高品质育人的时代需要。因此,班主任在践行立德树人的高品质育人时,要加强理论学习,提升道德素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注重行为实践。

[关键词] 仁爱之品;高品质育人;核心旨向

习近平把“有仁爱之心”作为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必不可少的特质。李汉秋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是传统美德的代表,在当前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可以在许多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仁爱这一人文精神是现代道德的基本元素,是以人为本的精神资源。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推动这一事业发展最重要的燃料,爱人者人恒爱之。高尔基也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师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会全力以赴去立德树人,孩子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教育需要双向奔赴才能碰撞出精彩的瞬间。

一、仁爱品质的基本内涵

1.传统道德中的仁爱内涵

中华民族的仁爱是中国传统道德最重要的规范之一,贯穿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体系。“仁爱”一词出自《淮南子·修务训》“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意为宽仁慈爱,爱护、同情的感情。孔子最早对仁爱思想提出明确的阐释,这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后来,孟子、董仲舒等思想家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仁爱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仁爱已经具有宽广的内涵,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智、勇等都是它的组成部分。从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到今天的“为人民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仁爱从古至今都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而不断升华。仁爱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人爱,即对人同情、关怀、爱护和帮助。

2.班主任应具备的仁爱品质

这里的仁爱主要是指班主任具有一颗仁义慈爱的心,正如《论语·集注》对仁的解释:“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仁就是爱和本心,班主任的仁爱之品就是要班主任以仁爱之心、大爱情怀,对学生做到仁至义尽、一视同仁,差异包容、通情达理,彰显仁爱与正义的道德。教师的仁爱是以师生相互信赖为基础的,这种信赖主要体现为尊重、宽容和平等,本质上是基于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社会仁爱道德在人类教育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作为学校教育中承担主要教育任务的班主任,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日常的班级组织活动中给予学生尊重与爱护。

二、修炼仁爱品质的意义

1.班主任应恪守的职业操守和基本品德

《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在“三不朽”中,“立德”作为首位是毋庸置疑的,人生最高境界是实现道德理想。任何一个行业从业者想要在自身的行业拥有一席之地,首先要做的就是遵守职业道德。遵守职业道德也是顺利完成专业劳动的必要条件。作为教师也是如此。师德是立师之本, 正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教师事业的高楼想要平地起,没有师德作为地基也是摇摇欲坠的。

作为班主任,由于教育本身的劳动性质特殊,与科任教师主要进行教学組织不同,班主任主要通过班级组织进行教育,是教育主体,是实现教育作用的手段,也是实现教育作用的工具,因此班主任的师德显得尤为重要。而师德的核心就是爱,赞科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修炼仁爱品质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恪守的职业操守和基本品德。

2.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核心与灵魂

从教师这一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师的仁爱之心不仅仅是对教师的一种道德要求,更体现在教师的专业实践活动即日常教育教学中,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品质之一。班主任作为班级组织者,日常负责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仁爱品质作为班主任的专业素养之一,其健康发展将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仁爱品质的修炼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空泛地要求教师面对学生时要心中有爱,而是从实际出发,回归本质,让教师明白爱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去爱。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要在真实的教育实践情境中落实仁爱之心,需要较强的教师素养做支撑。在现实情境中,由于学生受环境、遗传等方面的影响,每个学生个体的性格、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班主任怎样走进学生的世界,将仁爱渗透在教育教学的点滴中,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就需要班主任不断加强与丰富自身的专业能力,促进仁爱品质的修炼,而仁爱品质作为教师专业素养的组成部分,修炼仁爱品质也会引导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从而从整体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践行高品质育人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首位,并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行为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及时更新教育的核心指向,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习近平也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仁爱之心”对于教师的重要性。学校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是学校教育中教育任务等主要承担者,是全面关心学生发展的老师,需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健康、学习、心理、道德等各方面,因此,修炼仁爱品质是班主任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适应时代发展的双重要求。

三、体现仁爱品质育人的实践基点

1.自觉投向每个学生的仁爱之心

(1)平等对待学生

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个孩子是不可爱的。如果说学校是一座百花园,孩子是园中的花朵,那么没有两朵花是一样的。学生受遗传、环境等的影响,早已形成不同的性格、有着不同的学习能力,因此每朵花的花期也不同。当其他花朵已经盛放,在班级、学校大放异彩时,可能有朵小花刚刚形成花骨朵,甚至才抽出嫩芽,但这并不表示花期晚的孩子就不会开花。面对这样的情况,班主任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将仁爱投向每一位学生,即使是传统意义上的差生也需要老师用爱来浇灌。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要求,即平等。爱优等生是教师作为人的本能,但是作为班主任,如果只爱优等生,对后进生视而不见或差别对待,这就违背了师德的核心——爱,也违背了教育的公平。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也将学生分成了“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和困而不学者”来进行因材施教,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生,班主任也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而不是以一种方式对待所有孩子,但不管是什么方式,我们都要采取公正原则,公平合理地对待每一个社会成员,也就是我们班级里每一位学生,特别是主张采取特别措施关心和帮助那些在制度、政策安排下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最少受惠者”即后进生或弱势生。作为班主任,我们要怀着仁爱之心,对于后进生与弱势生要发自内心地去尊重、关爱,对其取得的进步给予鼓励与积极引导,给予其特殊的爱,用爱心人格启迪人格,以爱心真情换取真情,满怀欣喜地期待学生健康成长。

(2)尊重包容学生

爱的前提是尊重,教育仁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与自尊心。蒙台梭利说:“儿童有着他自己的人格,他自身具有创造精神的美和尊严。”孩子的人格需要我们尊重并呵护。班主任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在管理班级和学生时,把学生当成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种需要很大程度上来自他人的认同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永远赖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人的尊严。”因此,自尊心是人们力求上进的重要源泉之一。学生也是如此,他们需要班主任的尊重与认同来实现自我肯定。作为班主任在展开教育工作时,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基础,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激起他们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2.自觉修炼自身的仁爱之品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道德素养

一直以来,教师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被人们赋予了较高的道德规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作为道德示范者,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仁爱品质是道德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提升自我道德修养有助于我们修炼仁爱之品。人非生而知之者,提高道德修养需要不断学习,认真学习习近平的重要论述,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树立正确的仁爱观、教育观、学生观,以理论知识为支撐,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内化为自身涵养,加深自己对仁爱本质的理解,修炼仁爱之品。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注重行为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因此,我们在修仁爱之品时必须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班主任修仁爱之品最终是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进行仁爱行为的实践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班主任可以将仁爱更好地落到实处,更好地将爱自己、爱学生,以及爱国家、社会和人民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工作之中。此外,班主任在进行仁爱行为实践时,应当以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过程评价的标准。

仁爱是中国传统道德最重要的规范之一,也是成为“四有好教师”必备品质之一。作为班主任,要具有一颗仁爱之心,努力修炼仁爱之品,这是班主任恪守的职业操守和基本品德的必然要求,更是实践新时代高品质育人的时代需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人民教育,2014(19).

[2] 钱彩秀. 中小学教师仁爱美德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8.

[3] 王正平.教育仁爱:教育伦理的一项基础原则[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8(05).

[4] 王红秀.仁爱,乃为师之本[J].学理论,2009(16).

[5]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 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的信[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