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四自”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2022-04-02 13:52张永莲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张永莲

摘    要:初中历史与社会“四自”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理论是“以学生为主体”,它把学与教、主体和主导、深度学习和提升素养统一起来,彰显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应研究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学习需求的情境,以情境引出问题,搭建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平台。教师还应精心设置变式,引导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建构、自主评价,建立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四自”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涌现出了许多好课,但不可否认,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教为中心”而非“学为中心”、“题为中心”而非“标为中心”等。

这些一听到底的课堂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忽视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建构中的主观能动性。

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论和齐默曼的自主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尝试以初中历史与社会“四自”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四自”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及特点

(一)“四自”的含义

“四自”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程序的简称,即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建构、自主评价。教师的“四设”,即创设情境、巧设问题、妙设平台、设置变式,是为学生的“四自”服务的,意在凸显“四自”的课堂教学主张“以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四自”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初中历史与社会“四自”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理论是“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程序分解为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建构、自主评价等步骤,将教师的教学活动程序分解为创设情境、巧设问题、妙设平台、设置变式等步骤,支持并引导学生学习。如此,可以把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统一起来,以达成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意识、空间感知、社会实践、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四自”課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这一教学模式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学生的学习始终是课堂的主要活动,“四自”既贯穿整节课的始终,又体现在任一教学环节。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很适时,以“四设”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引导、点拨、展示,使教师与学生成为“生命共同体”。该教学模式具有三个特点。

1.学与教的统一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生在教师和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积极主动的自我建构而获得的。因此,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该教学模式的主导行为和关键要素,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进行的支持性、引导性的辅助行为。

2.主体和主导的统一

该教学模式中的“四自”体现了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是主体,在学习中表现出能动、积极的品质,这符合齐默曼的自主学习理论“学习者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但现代认知学习理论也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如怎样给学生有意义的教学指导等,以起到主导作用。该教学模式中的“四设”正体现了教师的这一作用,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目标更明确、过程更清晰、效果更好。

3.深度学习和提升素养的统一

深度学习,即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地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它指向的是学生核心素养的真正提升。该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主动进行对话、合作、探究、建构,使思维更加活跃、深入,实现深度学习。在运用知识和观念、高阶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去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分享成果的过程中,学生提升了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社会实践等学科核心素养。

二、“四自”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及策略

(一)“四自”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以下笔者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第五目《经济重心的南移》的教学为例,进行剖析。

1.创设情境,自主体验

笔者根据学习内容,搜集具体、丰富、有意义的情境素材,并以恰当的方式,将之直观地展示出来,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浸润其中,去细细体验、深深感受,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导入环节,笔者利用配乐版的柳永词《望海潮·东南形胜》和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创设出了一个钱塘繁华的历史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等感官,将其带入其中,体验“钱塘自古繁华”的景象。

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创设问题情境:“这些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以及市民怎样的生活方式?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以此让学生深入体验,从“珠玑”“罗绮”等细节描绘上感受到当时钱塘的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

如此,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很快就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唤醒了学生学习的意愿。此环节渗透了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

2.巧设问题,自主探究

在前面情境体验的基础上,笔者巧妙地设疑置问,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和疑惑,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向和行动。整节课,笔者巧妙地利用了三个问题“南方何处繁华”“南方何时繁华”“南方何以繁华”,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探究“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过程、原因”。

学生查阅相关地图及史料,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这可以培育空间感知素养。学生对比分析南北方经济,得出经济重心南移的结论,并将之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类比,自主探究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这可以培育综合思维素养。而展示大量翔实的史料,则可以培育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家国情怀素养。

3.妙设平台,自主建构

自主建构是学生真正实现了有意义的学习的表现。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设立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结果,还要让所有的学习者一起倾听、讨论、探究,以使结论更科学、思维更综合、认识更深入。本节课中的小组合作、上台分享、新闻播报都是展示学生自主建构以及共同建构知识的平台。

【南方何时繁华】

学生画出直观、形象、简洁的年代尺,建构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动态过程。

【南方何以繁华】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史料,创编一则新闻稿,并以新闻人的角色报道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小组合作”的平台:学生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互相辩论、互相启发,使内隐的思维角度、思维过程、思维深度外显出来,从而使学习更全面、深入。

“新闻播报”的平台:学生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思维过程与结果报道出来,让更多的学生去判断、质疑、讨论,以使思考更深入、结论更科学、理由更充分、思维含量更高。

上述过程就是学生对知识进行的自主建构、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等素养得到发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也得以提升。

4.精设变式,自主评价

教师要精心设置变式,引导学生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其在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建立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素养的提升。本节课,笔者布置的作业是写小论文“经济重心的南移”,这就是一种变化运用知识的方式。笔者让学生自主归纳知识、组织语言,进行个性化的表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笔者基于SOLO层次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掌握表象与规律之间的关系,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四自”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适切性策略是“四自”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保证,它能让学生真正去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建构、自主评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适切性原则由人本主义代表罗杰斯提出。“适切”即适合、贴切。适合、贴切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那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适切的呢?笔者认为要符合三个标准: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必须“依标施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需求,学习内容的取舍、学习方式的选择都要从学生出发;符合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真正落实立德树人。

1.适切情境的创设

适切的情境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需要情境,探究问题的引导也需要情境,知识的迁移运用更需要情境,因此,真实、具体、富有价值的情境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四自”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前提。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适切的情境创设能为学生自主体验提供载体,激发学生思维的内驱力。那适切的情境如何创设呢?教师可以引用经典的诗歌史料,如柳永的词、《史记》中的材料等;可以创设虚拟的历史人物,如创设一个虚拟人物“王北归”由于战乱逃难到南方,通过他的所看、所听、所做等,给学生娓娓道来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可以链接现实中的时事热点,如从杭州要举办亚运会的时事说起,以今论古;还可以搜集真实的历史故事、历史地图等创设情境。这些具象的情境,可以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立体、真实的载体。

2.适切问题的引导

适切的问题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引擎。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学习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是学习的载体之一,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都得到提升,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因此,用适切的问题进行引导,有助于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四自”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面临问题,因为问题能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巧妙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动机。那怎样的问题才是巧妙的呢?

(1)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本节课,笔者用了三个问题“南方何处繁华?南方何时繁华?南方何以繁华”,把重难点“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过程、原因”,清晰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了知识。

(2)能引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进程

在学生深切感受到“钱塘自古繁华”时,笔者抛出了一个问题“钱塘自古繁华,这个‘自古’具体是指什么时候呢”,引领学生去寻找“自古”,将课堂推进到了“南方何时繁华”模块。

(3)能支持学生对知识的个性理解

笔者创设如下情境。

王北归在小时候,偶尔听祖父言及,南方地广人稀,未曾开化,是乡下地方。今亲眼所见,却是一派繁华景象,民户不可计数,市井豪奢,气派胜过中原,却是为何?

上述情境问题是开放性的,能支持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杜威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化学、物理、数学标签下的各种信息,而是让学生通过这些知识理解他们置身于其中的这个世界与社会,在其中寻找每个人存在的意义,在人类面对困境时成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创造者,这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3.适切平台的展示

适切的平台是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四自”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自主建构。自主建构是一个内隐的思维过程,学生在自主建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需要教师什么帮助、哪个地方出问题了等都是内隐的,而这恰恰是“四自”教学模式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核心所在,因此,把学生自主建构的思维过程外显出来尤为重要。适切平台的展示,是“四自”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核心。

适切平台,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学会的,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学会的,也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学会的。在“南方何处繁华”环节,笔者创设如下平台。

在图中(图略)圈出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商业城市和主要港口,并讨论它们的分布位置有什么特点。

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圈出”,这没有任何难度,说明并不适切。对第二个问题,学生就有些疑惑了,于是他们开始讨论,分析推理,质疑辩论,最后他们用初一学过的知识“秦岭淮河分南北”达成了共识:大部分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商业城市和主要港口都分布在南方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真实互动、真实思考、真实解决问题,其空间感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了发展,因此是适切的。

4.适切变式的迁移

适切的变式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评价方式。教师要提供适切的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在变式中思考,进而主动去辨析、概括、解释、推理、建构。如此,学生就能很好地把握知识与史料之间的关系,学会用知识去评价材料,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实现知识的巩固与迁移。这是“四自”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四自”课堂教学模式,恰恰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并能够助力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当然,这一模式还存在局限,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去完善。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探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
构建中学政治生活化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摭谈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步探引”课堂教学模式下对《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运用
高中化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规避“男生危机”现象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与社会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
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