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九环”教师培训模式探索

2022-04-02 05:31黎万江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2年3期
关键词:国培教师培训

黎万江

[摘    要]利用“国培计划”送教下乡培训、青年教师助力培训项目平台培训教师,要注重培训的针对性、系统性、有效性、持续性。“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三段、每一阶段“三个环节”的“三段九环”,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梯级推进,有效破解教师教育碎片化、单一化、随意化等低迷低效问题。

[关键词]教师培训;国培;三段;九环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为了落实党的十九大要求,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年2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印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重庆市开州区乘着振兴教师教育强劲东风,凭借“国培计划”送教下乡培训、青年教师助力培训项目平台,积极探索实践“三段九环”教师培训,有效破解了教师教育的碎片化、单一化、随意化等低迷低效问题。

一、“三段九环”的提出

(一)基于教师培训问题的思考

反思自己二十余年被人培训和培训别人的心路历程和角色体验,研判近十年的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和培训课程建构,一直纠结一些问题。如,“愿不愿”与“会不会”谁更重要?教学工作与培训学习的时间冲突如何化解?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如何契合?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共鸣点”“共生点”如何生成……诸如此类。

(二)基于成人学习特征的思考

我们把成人的学习特征表述为“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的情境嵌入式学习”。也就是说,成人的学习必须基于需要(问题或任务),且伴随着“需要”满足时的美好情境的心理期待。要使教师培训有效果,必须考虑成人学习的这样几个因素:有没有用?我行不行?是不是必须?有什么好处?

(三)基于“体验式培训”的启发

体验式培训是一种基于亲身经历和体验而直接获取经验能力的学习过程。如,项目式学习、微课开发……所学直接而深刻。

传统的讲座演讲、课例观摩等培训,有人形象地比喻为“杯与壶”的关系,培训师持壶注往受训者之杯……被动而形式单一。把体验式培训比喻为“渴与源”的关系,受训者因“渴”而找“源”,培训师开“源”而止“渴”。

“体验生成经验,经历催生能力。”就是对“体验式培训”最精要的诠释。

基于上述三点思考和培训的针对性、系统性、有效性、持续性提升,“三段九环”教师培训应需而生。

三段:指“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三个阶段。

九环:指“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每一个阶段的“三个环节”。也就是“培训前”的需求调研、前置研修和“师之师”培训;“培训中”的互动展示、体验内化和针对性引领;“培训后”的实践转化、跟踪优化和考核评价九个环节。

二、“三段九环”的实践

(一)培训前——充分准备

1.需求调研

有需求才会有市场,有满足教师需求的培训“产品”,培训“市场”才会互利共赢。培训前,我们通过问卷、座谈、走访等形式对送培单位、受训教师、培训管理者以及培训师进行深入全面的需求与供给调研。基于问题、基于需求与满足需求,编制培训方案,做好培训准备。

2.前置研修

每轮培训,提前一月将培训的主问题以及与培训主问题相配套的体验课例、案例,通过培训网络平台告知参培学员以及遴选出来的辅导教师和专题培训师。一是让学员提前介入培训主问题相关理论、案例的学习研讨,资料整理等,做好“训中研学展示”准备。二是让培训辅导教师与学员一道同步研学、互动交流,彼此熟悉,打好师徒情感基础。三是让培训师提前熟知培训对象、培训要求,有的放矢备好培训课。这种“先学后训”的举措能有效缩短培训与受训者之间的认知差距和感觉隔阂。

3.师之师培训

培训师的遴选与培训,是保障培训效果的先决条件。我们从两个方面加强“师之师”培训,优化培训师的行动路径。一是让其参与培训方案的评估论证,明晰培训师的方向目标;二是对培训师的培训讲稿的评估论证,进行培训目标任務和流程要求的针对性培训。

(二)培训中——扎实过程

1.互动展示

所谓“互动展示”,指培训开始时,学员的“前置研修”心得与成果的交流展示活动,亦称“晒学”活动。

具体操作流程为:(1)训前围绕培训主问题研学相关文献,并做好交流展示准备。(2)培训时,先组内晒学,推选优秀选手,并组内优化建构,准备参加培训班集体晒学展示比赛。(3)班级晒学,互学互培,共享共进。

“互动展示”环节在培训中有三个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是有效保证了训前研学任务的落实与深入。二是这种“互动式、零距离、兵教兵”的培训有润物无声的神奇效果。三是这种融展示交流、活学活用于一体的培训学习最适合成人学习特征——因为“研学”而有效缩短了培训师与参培者的理论差距和认知冲突,实现了同频共振;因为“晒学”的智慧分享和同伴互动培训,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亲近感;因为“研学”的自主性和“晒学”的驱动性,有效提升了培训的宽度、深度和效度。

2.体验内化

看到的是符号,看到并体验了是知识,看到了体验了并实践了,才能内化为能力,转化为实践智慧。基于此,我们在教师培训“体验内化”环节,主要以“课例研修”为载体,通过三个途径来达成培训目标。一是培训前的“研学”到培训初的“晒学”是活学活用的体验;二是基于“晒学”后的“晒课”就是“体验内化”;三是组内“晒课”后的集体建构,到班级“晒课”后的专家建构,到再次展示课例的全过程就是“体验内化”的实践升华。其操作流程为:(1)根据培训前的准备,组内人人说课,辅导教师及同伴指导建构课例。(2)组内抽签上课,辅导教师及同伴课例再建构,并推荐优秀选手参加班级课例展示。(3)班级晒课,零距离兵教兵。

“体验内化”环节也有三个作用:一是物化训前“研修”作业;二是搭建理论学习到实践体验的脚手架;三是在课例、案例的体验运用中生成下一个培训环节的问题。

3.针对性引领

针对性引领主要是经过“ABC协作机制”的针对性管理来实现。“ABC协作机制”就是每个培训班50名学员,分5个小组,每班配1名班主任,每组配1名来自一线的优秀辅导教师。A角(培训师)根据需求做培训,主要解决学员的共性问题;B角(辅导教师)基于培训做转化,主要解决学员个性问题;C角(班主任)基于管理做服务,主要落实培训保障问题。“ABC协作机制”切实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体验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下面以开州区解决“课堂低迷低效”为主问题的一次教师培训为例,谈谈“针对性引导”的具体做法:

一是培训专家通过“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达成”“教学主问题的设计与追问”“教学流程的建构与实施”“教学关键点的检测与强化”四个方面的专题讲座,针对性地解决“课堂低迷低效”的共性问题。

二是通过辅导老师的分组微讲座解决针对性问题。如,“课堂的有效准备”“信息整合能力的阅读训练”“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突破”等等。

三是互动交流解决个性问题。开州区的每一次教师培训都要安排培训师、培训辅导教师以及培训管理者与培训学员的面对面交流环节。通过“你问我答”的互动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每一个学员基于培训主问题的个性化问题。

实践中“针对性引领”发挥了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主问题的针对性便于问题的突破与解决;二是引领的针对性便于培训深度的拓展与聚焦;三是ABC角管理的针对性便于培训效果的物化与放大。

(三)培训后——转化提升

关注“培训后”就是解决培训“工学矛盾”“供需矛盾”的“临门一脚”,就是培训效果转化、物化和放大的关键一环。

1.实践转化

我们主要通过“返校展示汇报”这个载体来落实培训后“实践转化”环节。“返校展示汇报”指培训学员培训返校后,根据培训所学,探索解决学校一个或一方面的问题,并就此向学校同仁和培训指导老师做“项目式”展示汇报。返校展示汇报的时间可以是一个月,也可以是一个学期,但不得超过一个学年。

如,高桥小学陈佑兵校长在参加了“校本研修的组织与推进”的培训后,用两个月时间,针对学校课堂效率不高的问题,做了“课堂有效性在课例研修中感受感觉”的项目展示汇报。

陈校长的具体做法是:

(1)聚焦问题。“课堂教学效果差”这个问题,其实是困扰了陈校长很久的问题,不是不想解决,也不是没有行动,而是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研修路径……恰恰“校本研修的组织与推进”培训子项目“课例研修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探索”让他豁然开朗。

(2)编制方案。陈校长在编制“基于课堂有效性的课例研修”方案时,有三点值得推崇:一是认真评估了解决问题的资源(专家资源、自身资源)够不够用,教师愿不愿意,方案能不能行;二是注意了“问题解决”与“培训研学”的统整,既做到了活学活用,又注重了转化、内化;三是针对性开发了课例研修观察、探索工具,比如,“课堂问题有效性观察”“目标达成过程有效性观察”“课堂训练有效性观察”等,一切活动都围绕“课堂有效性”展开。

(3)创新行动。陈校长这次“展示汇报”活动,有两个方面的创新值得首肯:一方面,人人参与人人经历形成研修共鸣点。陈校长选定课例课题(《扁鹊治病》)后,要求全校语文教师人人备课,人人试讲。课例执行时抽签确定执教者,人人有针对性课例观察任务,人人参与课例的“二度建构”。另一方面,在比较中感受感觉形成课例共生点。一是个体与同伴的比较,二是执教者前后两次课例展示的比较,三是课例参与者与名师示范课例的比较,四是三次课例展示后测评效果的比较(课例初展示生均46.3分,课例建构后展示生均71.6分,名师同课示范生均93.5分)……教师在比较中感受课例研修的魅力,感觉有效课堂的要领。

2.跟踪优化

如果“实践转化”环节是必须的,是大面积的,那么“跟踪优化”环节就是“有需求”“有必要”的。“有需求”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培训学员在返岗实践中,还需要培训机构的进一步指导;二是培训机构发现某学员的某实践转化项目,还有进一步优化升华的空间,就主动给予帮助。“有必要”是指培训机构对那些返岗实践表现差、有问题学员的督促和督导,促使其完成任务。

本环节,我们主要集中精力在学员“返岗实践展示汇报”活动中发现问题、发掘经验、升发成果。

如,开州区书香小学李宏龙主任参加“校本研修的组织与推进”专题培训后,基于学校农耕文化特色,创编了《走进古农具》校本教材。我们看到“教材”后,强烈感觉到这是个可以做大做深的项目。同时也发现李主任在“教材”“课程”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于是,我们主动走进书香小学,走进书香小学的农耕文化。

书香小学建有“古农具陈列室”“植物标本制作室”“植物种子展示室”和供学生实践劳作的“野菜生态园”。我们梳理了书香农耕文化打造、形成的过程,协助李宏龙主任,通过“收集古农具”走进农家农事——“修复古农具”感悟先贤智慧——“使用古农具”体验劳动甘苦——“加工农产品”(标本,菜肴、粥食等)感受成功的喜悦……在与古农具的互动中生发师生对乡村的感情依恋,在生产劳动中开发师生的脑力心力和动手能力,在过程体验和动手实践中升华书香的农耕文化,形成基于农耕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国教育报》还以《这片沃土值得深耕》向全国介绍了我们的这一操作。

3.考核评价

实践证明,任何行动,没有评价就没有行动力,评价结果不运用就没有源动力。“三段九环”教师培训策略,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培训的主客体进行评价:

一方面,学员与培训师,送培单位与培训单位的双向评价。在双向互评中,互相督促,互相欣赏,互相教导……互助互促互学互进机制水到渠成。

另一方面,过程和结果的增值评价:一是培训过程的增值评价,通过对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先后多次展示交流的观察测评,考查学员培训过程的增值。二是培训返岗实践转化增值评价。如果把培训过程比作松土播种的话,返岗实践转化过程就是开花结果。因为“返岗实践转化过程”既是培训的“最后一环”,也是检验培训成果的“关键一步”,更是开发培训成果、生成培训内驱力的“临门一脚”。三是培训成果的运用。开州区除了把培训过程考核直接挂钩教师评职晋级外,还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定期举办培训转化成果发布会,通过论坛交流、宣讲论文、碰撞智慧,扩大培训影响力。二是通过培训成果择优选拔培训师、培育培训专家,打通学员“从士兵到将军”的通道,激发培训生产力。

教师“三段九环”培训,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梯级推进……出实招、铆实劲、促实效。开州的国培满意率均在98%以上,连续4年全国领先。笔者先后31场次为湖南、河南、四川、陕西等11个省市区县讲学授课。教研员、优秀学员先后23人53场次帮助兄弟省市区县做培训。国培6年,开州区申报的《“联·挂·帮”构建高效协同支持服务体系》《基于问题解决的区县国培NAEA培训模式实践探索》获评教育部国培优秀案例,“三段九环教师培训流程”及“NAEA培训模式”正走出重庆走向全国。

参考文献:

[1]李方.“国培”示范性项目的示范价值[J].中国教师,2019(3).

[2]王谦.实施新“国培计划”的实践[J].基础教育参考,2018(4).

[3]朱伶俐,韩巧凤,张丽.国培项目县“造血式”培训路径探索[J].教師教育论坛(高教版),2020(1).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国培教师培训
回访调研夯实“国培”基础
牵手国培幸福成长
我的国培“心” 国培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成为“国培计划”项目县
“国培”与卓越数学教师协同培养模式探究
浅析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2015“国培计划”短期集中培训效果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