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三重理论渊源考察

2022-04-03 12:37郭仲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

郭仲

摘  要:哈特穆特·罗萨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时间维度作为切入点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诊断,在对多种理论资源进行批判吸收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加速批判理论。首先,异化概念的发展为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提供了重要支撑;其次,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为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提供了重要来源;最后,同时期加速思想为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提供了重大启迪。这三重理论渊源共同作用于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全球化深入推进的现实背景中,为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石。

关键词: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资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4-000-03

哈特穆特·罗萨(Harmut Rosa)是阿克塞尔·霍耐特(Axel Honneth)的高徒,同时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四代核心人物,被誉为当代德国最具原创性的批判理论家之一,在政治哲学和批判理论方面造诣极深。罗萨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时间维度作为切入点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诊断,进而提出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自提出并全面阐释之后便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然而,贫瘠的土地无法结出硕果,这一理论在众多思想理论资源的滋养下孕育、形成和发展,只有对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进行理论渊源的深刻考察才能准确把握其理论内核和深层逻辑。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既受到异化概念发展的影响,又浸润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和同时期的加速思想。

一、异化概念的发展为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马克思的异化概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首次将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与政治经济学相结合,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从宗教和政治领域转向经济领域的重要转折点。《手稿》中阐述了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一是人与其生产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生产大量的劳动产品反而生活越来越窘迫,劳动者创造大量的财富反而越来越贫困。二是人与劳动本身相异化。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当劳动者自由自觉地参与劳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劳动过程中,劳动已经从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了一种强制性的劳动,劳动者无法从劳动本身中获得满足与快乐。三是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不是费尔巴哈所描述的抽象的“爱”,而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在人与其生产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和人与劳动本身相异化的前提下,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相异化。劳动者将劳动视为谋生手段被迫地从事劳动。四是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在上述三种异化的条件下,人与人的关系也必然发生异化。资本家为了扩大财富,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侵占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的关系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异化关系。

马克思异化概念成为罗萨重建异化概念的理论基础。罗萨认为,现代资本主义人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被新的异化形式所替代,社会加速已经又跨过了一些临界值,使得与人类相异化开来的不只是他们的行动、他们在劳动与生活时所使用的物、自然、社会世界和他们自身而已,而是还与他们的时间和空间相异化开来了[1]。在此基础上,罗萨沿用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理论框架去分析社会加速背景下人与世界的关系,特别是马克思未提及的人与时间、空间相异化的关系。

(二)耶吉的异化概念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哲学系教授拉埃尔·耶吉(Rahel Jaeggi)是霍耐特的弟子和得力助手,现如今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第四代的重要人物。她对黑格尔和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思想进行辩证选择,从杜威、罗尔斯、泰勒等当代英美学者的理论中明确研究思路,聚焦“我们如何生活得更美好”这一问题提出了生活形式批判理论。她在《异化:关于一个社会哲学疑难的现实性》一书中探讨了生活中的七种异化表现。一是异化表现为人们的行动活动并非发自内心,而是刻意地、非本真地为之。例如,工作岗位和从众的行为。二是异化表现为人们进入了一种自身并不认同的关系中。例如,盯着治疗费用而不是救死扶伤的医生。三是异化表现为人们脱离了自己的社会参与。例如,人们与自己的伴侣、家庭、出生地或社區脱离开来,处在一种“无根”或“无家可归”的状态。四是异化表现为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变成了非人化、物化的关系。正如以前商品化了的物或者领域,而这些物或者领域并不属于市场交换的对象。五是异化表现为社会专业的劳动分工限制了人的能力和创造性,“健全的人”不复存在,人的生命活动趋于碎片化、狭隘化。六是异化表现为强大的制度系统束缚了人们的生存空间,消灭了人们的创造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死亡婚姻”就像现代民主国家的某些行政部门一样,是一种异化现象。七是异化表现为令人感到荒谬的、毫无意义的感受。正如卡夫卡、布莱希特和加缪等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这些情形都让人们感觉到与自己所处的世界相异化。耶吉围绕“我们如何生活得更美好”这个主旨,在清算先前的异化理论基础之上,从批判理论的视角整合了异化的概念,丰富了其内涵,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作出诊断。

罗萨在耶吉的基础上拓展了异化的概念。在他看来,若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无回应的、冷淡的和静默的,那么久而久之这种关系就相当于排斥着主体,和无关系一样。因此,异化才会被称为“无关系的关系”,而“无关系的关系”本质上也是一种关系。既然存在着一种“无关系的关系”,那么也会存在一种“有关系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罗萨称为共鸣。最后,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病因的诊断以及没有异化的美好生活的可能,耶吉和罗萨分别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批判路径。耶吉以生活形式作为切入点,认为只有拥有领有的生活形式才能创造美好生活的机会。罗萨则从世界关系入手,认为只有建立共鸣的世界关系,人们才能朝着美好生活继续前进。

二、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为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提供了重要来源

(一)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6E002980-5C70-4F72-9F15-0208810E2270

第一,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指出,科学技术原本是为人类社会而服务的,然而却从作为主体的人中分离出来成为资产阶级特殊的统治力量。在社会领域,科技进步使人类成为机器的延伸。启蒙非但没有解放人类,反而在更深的层面束缚了人类。此外,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指出,文化工业不断在向消费者许诺,又不断在欺骗消费者[2]。同时揭示了具有商品化、标准化、强制化特征的大众文化通过控制人们的思想、心理和消费来培植顺从和肯定意识的人们。为了解决这样的文化危机,阿多诺提出了以审美实现救赎,呼吁“反艺术”。这种“反艺术”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否定和批判功能来遏制交换价值,激发人们的主体性意识。

第二,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描述了发达工业社会下人的异化问题。他认为,科技导致了人全方位的异化,异化已经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已无力对异化状态进行反抗。经济上,技术理性通过制造虚假需要来实现人们的异化消费,从而使消费成为控制人的方式。消费在发达工业社会中并不是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方式,而是为人们消除劳动不自由的方式,它已经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的避难所;政治上,工人可以享受和他的老板同样的待遇,无产阶级在技术理性的思维下被消解,他们丧失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与否定。文化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崇“肯定性文化”,这种文化将人们的消遣娱乐作为主旨,引导人们顺从和肯定现实社会,丧失了文化原本的审美和批判功能。

第三,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在《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指出,在晚期资本主义,科技具备了意识形态功能,而且这种意识形态是一种新型的、有别于传统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制度稳定,增加了对经济活动的干预。科学和技术紧密联系,在生产领域的比重日益增加,成为第一生产力。政府通过科技的发展全方位隐蔽且巧妙地渗透人们的生活,科技的广泛应用使人们沉浸在科技所带来的繁荣景象中,对社会关系与社会制度漠不关心,最终消解了人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人与人的关系逐步走向异化。这样一来,科技成功地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辩护,既维护了现存制度又合法化了现存规则。

(二)霍耐特承认理论

与哈贝马斯所认为的用语言结构来消解社会冲突与矛盾的观点不同,霍耐特认为,承认才是交往的基础,人与人日常之间的交往行为必须在主体各方之间相互妥协与承认的过程中完成。主体间交往中的承认才是社会批判理论建构的核心,而在语言结构中建构社会批判理论这种解决方案是乌托邦式的。

霍耐特结合米德社会心理学,吸取并改进黑格尔耶拿时期的承认思想,提出了承认理论。他在承认理论中阐述了关于承认的三种形式:爱、法律和团结。首先,爱是承认的第一种形式。通过英国精神分析学分析,霍耐特认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主体都可以从亲情、友情和爱情中获得“爱的承认”,在承认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其次,法律是承认的第二种形式。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特殊阶级的特殊权利,只有拥有社会地位和荣誉的主体才拥有合法支配自身的法律权利的现象一去不复返,大多数人的普遍权利取代了少数人特殊权利。最后,团结是承认的第三种形式。霍耐特认为,在由社会成员构成的价值共同体中,主体与其他社会成员融洽相处,主体能力在他者承认的过程中获得自我价值。在霍耐特看来,当承认关系被拒绝后就会产生蔑视体验。为此,他提出了蔑视相对应的三种形式。首先,强暴是蔑视的第一种形式。强暴就是他者剥夺了主体自由控制自身身体的权利,使主体失去了掌控自身身体的完整性。其次,剥夺权利是蔑视的第二种形式。法律赋予了每一个主体合法平等的权利,剥夺权利意味着主体丧失了这部分权利,失去了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最后,侮辱是蔑视的第三种形式。侮辱代表否定了主体的社会价值,在日常生活中遭受他者的轻视,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人格受到侮辱,心灵受到伤害。

三、同时期的加速思想为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提供了重大启迪

(一)维希留“竞速学”

当代法国思想家保罗·维希留(Paul Virilio)从政治维度对社会加速现象进行分析,他在吸收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和梅洛·庞蒂身体存在性思想的基础上繼续推进,以政治现象学的方法,将速度与政治相结合,进而提出“竞速学”概念。他认为,速度是获得和控制权力的第一要素。从古至今,所有政权都是在支配速度的基础上推动政治革命的开展,进而维持权力的合法性地位。在维希留看来,速度驱动着社会发展进步。几个世纪以来,速度几乎征服了生产与消费、交通与运输、战争与和平、城市与乡村、工作与休闲时间、艺术与商业等,这清晰地展示了速度是如何在个人和社会的生活中扎根的。维希留“竞速学”理论的核心是科技加速,罗萨在受到维希留“竞速学”理论的影响下,援引其理论核心作为构建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首要加速形式。

(二)哈维时空压缩理论

美国著名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大卫·哈维(David Harvey)从经济维度对社会加速现象进行分析,他以时空作为切入点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了“时空压缩理论”。他认为,随着交通技术的进步,生产活动与资本流动时间缩短,进一步压缩了空间的距离,这使得时间的重要程度赶超了空间并且有继续加强的趋势。这种用“时间消灭空间”的资本主义社会加速现象的活动就是“时空压缩”。哈维指出,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概念必定是通过服务于社会生活再生产的物质实践活动与过程而创造出来的[3]。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导致后现代社会政治、文化在内的上层建筑的改变。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则是福特主义的出现,以及从福特主义转向后福特主义。福特主义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核心,不断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以及不断改善生产和运输技术。然而,福特主义忽视市场需求变动导致大量产品剩余的僵化模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走向“弹性化”的后福特主义,最终造成资本主义社会变迁的加速。罗萨在哈维以空间换取时间从而导致社会变迁加速的观点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将社会变迁的加速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第二加速形式。

(三)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

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从社会维度对社会加速现象进行分析,他用“流动的现代性”概念来阐释资本主义社会的状况和特征,并用“稳固的现代性”和“流动的现代性”概念替代了早先使用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概念。他认为,全球化背景下资本的现代性扩张导致社会不断加速,从而加剧现代社会轻易流动、不确定性和短暂性的特质。“流动的现代性”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况,任何“否认和贬低这种深刻的变化都是草率的”[4]。不断加速的现代性意味着社会不存在长期固定的形势,人们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并且这些生活方式可能在人们尚未熟悉之前就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人们习以为常的各种规则和惯例等交往模式不断在加速变化。在罗萨看来,现代化的经历就是加速的经历[5]。鲍曼用“流动的现代性”来指认当代资本主义持续加速的趋势,罗萨从这个趋势中逐渐构建起对现代性社会加速主题的分析,并将现代性和加速社会联系在一起,以此解剖社会加速现象。

四、结语

总而言之,认识到支撑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形成的多种理论资源是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理论深刻内涵与丰富外延的关键。这三重理论渊源共同作用于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全球化深入推进的现实背景中,为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石。

参考文献:

[1][德]哈特穆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M].郑作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2][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 哲学断片[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 2006.

[3][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缘起的探究[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5][德]哈特穆特·罗萨.加速: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的改变[M].董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张咏梅)6E002980-5C70-4F72-9F15-0208810E2270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
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与警示
改编电影《远大前程》的多层主题探究
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博弈——世界近代史经济初探
浅析玉米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
浅析玉米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域中的列宁《帝国主义论》
问诊资本主义
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
不要给资本主义过多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