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的学程设计与教学实施

2022-04-03 12:37王跃平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2年3期

【摘 要】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和阅读水平,整本书阅读可采用学程助推的策略。“学程”即学的课程,与“教程”相对。学程的主要样态有任务单、问题串和策略群等。以《西游记》一书为例,阐述整本书阅读学程设计的原则、路径和借助学程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一般策略。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学程设计;读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19-0076-05

【作者简介】王跃平,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南京,210009)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尽管教育专家反复呼吁,要让学生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但目前主动读书的学生很少,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教师也不多,主要原因在于阅读和教学时间都非常有限。另外,学生的“读”和教师的“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一方面,学生读书之后,往往“理不清”“读不深”“讲不出”,缺少成就感;另一方面,很多教师不知道整本书怎么教,找不到教学点,也不知如何设计、如何指导。笔者在统编教材必读书目《西游记》的教学中,以学程作为支架,指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让他们读有方向、读有收获。

一、整本书阅读学程的内涵及样态

什么是学程?“学程”即学的课程,它与“教程”相对。从释义角度看,学程又可理解为学习程序、学习历程、学习进程等。就读书来说,学习程序主要包括“阅读—整理—探究”等过程,学习历程包括初读和再读,学习进程是指读书读到了什么程度,主要包括“了解作品内容”“理解主旨内涵”“把握思维脉络”“品读鉴赏妙处”“阅读转化输出”这五个层级。

整本书阅读的学程样态主要有深化阅读的任务单、引领阅读的问题串和优化阅读的策略群等,它们贯穿整个阅读过程,适用于阅读的各个层次。阅读《西游记》这样的经典,学生的兴趣点往往在“奇幻有趣”的故事上,却不知道这样的故事是怎样写成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故事,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因此,当《西游记》成为必读书目再次进入初中生的视野时,我们要用学程引导学生明确读什么、怎么读。

首先,设计深化阅读的任务单。笔者设计《西游记》阅读任务单,让学生梳理取经路上的妖怪,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这本书。示例如表1。

学生在梳理各路妖怪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九九八十一难”的构成要素,明晰这本书的行文脉络和情节架构的规律。

其次,设计引领阅读的问题串。例如,笔者在人物形象分析环节设计的问题串有:(1)如果如来佛祖让观音菩萨再去选一个妖怪加入取经队伍,你们觉得哪个妖怪最合适?(2)为什么观音菩萨不选这些妖怪,而选择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小白龙呢?(3)如果唐僧要对取经队伍进行裁员,你觉得他会选中谁?这一串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取经团队的形象特点,感知《西游记》“非脸谱化”地塑造形象的独特写法。

再次,设计优化阅读的策略群。阅读中还可以设计系列阅读策略让学生理解这本书的主题。例如,笔者设计、开展了“梳理孙悟空的成长史”活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斩断心猿即悟空,行者斗战成圣佛”的成长理念。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可以给学生一些策略支持,可以引导学生对情节内容进行重构、比较、研究,来分析理解整本书的主题。[1]在“梳理孙悟空的成长史”活动中,笔者设计了以下阅读活动,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1)重构——绘制孙悟空成长路线图;(2)研读——分析孙悟空的离开与归来;(3)迁移——梳理其他人物的成长史;(4)跨界——撰写“影视改编之我见”。这4个活动环环相扣,逐渐深入,既有对《西游记》情节的概括与梳理,又有文章撰写、分组讨论、模拟答辩等多种形式的阅读输出活动,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完成人物成长史的梳理。

二、整本书阅读学程设计基本原则

《西游记》这部名著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巨大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学程引导学生好好地阅读。那么,这本书的学程设计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1.“整”字入手,体现整本书教学的特点。

像《西游记》这样的大部头,学生的阅读往往呈现碎片化的特点,如阅读时间的碎片化、内容把握的碎片化等。因此,需要教师从“整”的视角进行一些补偿和纠正,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立场与视角、作品的核心与主旨、文本的倾向与基调等整体性范畴。《西游记》的学程设计要关注取经故事背后的语言建构、思维架构、审美元素和文化因子等整体性内容,让学生整体地把握作品内容,思考其背后的思想情感、结构思路、艺术手法、语言表达等。

“整”字入手设计学程,教师必须首先读好、读透这本书,要能提炼出“文本密码”,这样在设计学程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笔者通过阅读,将《西游记》定位为一本有关“成长”的书,将“孙悟空”这个英雄的心灵成长作为阅读重点。因此,笔者将文本密码确定为“定心猿”,告诉学生成长的关键在于“斩断心猿”,战胜自己;成长以“有动力”为前提,还要有信念、有行动。

2.循“序”而行,遵循整本書阅读的规律。

这里的“序”有两种理解,一是读书的一般“程序”,即“阅读—整理—探究”,经历“初读—再读”等历程;二是阅读深浅的“层次”,包括“感知—理解—分析—欣赏—应用”等思维层级。美国学者范多伦等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将阅读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与主题阅读四个层次。[2]结合范多伦的阅读层次划分法以及布鲁姆的认知层次分类,我们将整本书的阅读层次分为感知内容、理解主题、分析写法、品鉴欣赏、转化运用等五个层次。每提高一个层次,就需要阅读者投入更多的精力、投入更高的主动性,以及熟练运用更高级的技巧。因此,教师在设计学程时,也要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拾级而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基于此,我们将《西游记》的学程分为读前学程、读中学程和读后学程三大板块,每个板块都需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设计,让学生读起来、读进去、讲出来。

例如,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西游记》阅读任务群:(1)研读回目,画出《西游记》的情节结构图;(2)按照要求整理师徒取经过程中遇到的妖怪;(3)按一定标准给妖怪分类,画出妖怪关系图;(4)用图表梳理孙悟空曾经输给了哪些对手,分别是什么原因导致的。[3]这4个任务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分时完成,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作品深处,读懂文字背后的密码,更好地理解《西游记》。

3.依“体”设计,兼顾整本书的不同类型。

课标推荐阅读的名著有不同体裁,如小说、诗歌、科普作品、科幻作品、纪实作品等。类型不同,阅读方法不同,阅读要求不同,学程设计方法和关注重点也应该不同。设计学程不能无视语文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要紧紧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个维度进行,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例如,为《西游记》设计阅读任务——请你为孙悟空的大闹天宫撰写天庭通缉令和律师辩护词。这个任务在语言、思维和文化方面都有要求,学生需要了解通缉令和辩护词的撰写方法,梳理孙悟空大闹天宫时的表现(罪状和优点),需要组织语言,才能较好完成这个任务。

三、整本书阅读学程设计的路径

1.慧眼识书,瞄准关键部位。

学程设计需要有专业的眼光,要瞄准书名、目录、开篇、结尾、序言等关键之处,设计问题或者活动。抓住这些部位设计学程,往往可以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例如,让学生鉴赏书名的妙处:“西游记”这个题目好在哪里?能不能改成“东游记”?再如,让学生对回目名进行分析与探究:为什么《西游记》的回目名中有17回含有“心猿”一词?这样安排有何用意?将第一回和最后一回对照起来看,你能发现什么?还如,让学生比较开篇和结篇:为什么第一回写孙悟空出世,而不写唐僧?为什么最后一回写“五圣成真”?抓住一本书的关键部位设计学程,往往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可以引导学生尽快读懂一本书、读好一本书。

2.读思说写,紧扣语文视角。

语文学习的本质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因此应该从语文视角设计问题、活动、项目等。如“《西游记》回目名的探究与品析”活动就是让学生分析回目名的话语方式,探寻回目名中隐含的思维轨迹,梳理回目名中隐含的文本密码。

“听、说、读、写、思”是语文学习任务的主要形式,因此整本书阅读需要读思结合,读进去、讲出来;需要内化转化,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可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可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设计“说”的任务,如讲述“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每个学生讲两难;可设计“听”的任务,如听“凯叔讲西游故事”,它与原著相比进行了怎样的改编;可设计“写”的任务,如撰写《西游记》专题探究小论文《小人物也有春天》;还可以设计“读”的任务,选择精彩片段或故事进行朗读,录制音频参加比赛。

四、整本书阅读学程设计的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以及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学程则是互动对话的载体与桥梁。对初中生来说,《西游记》是熟悉的陌生人,他们虽然对书的内容有所了解,但从语文学习的要求来看,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西游记》的阅读还需要学程助推。具体怎么操作呢?

1.课前学程,针对学生短板进行补偿。

学生阅读《西游记》存在碎片化现象,对作品缺少整体性思考,没有前后关联的习惯。因此,在学生读完前30回的时候,笔者给他们上了一节“读中推进课”,希望改善学生的阅读现状。课前,笔者设计了以下学程。

任务:梳理并概括情节。

要求:梳理孙悟空从“大闹天宫”到“三打白骨精”之间的主要故事,每个故事用7字以内的短语概括。

此任务针对学生“缺乏连贯思维”这个短板,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为课堂活动“探寻孙悟空的成长史”做好准备;规定概括字数,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因为“大闹天宫”和“三打白骨精”均是《西游记》中的经典故事,以这两个故事为起点和终点来探寻孙悟空的成长足迹,教给学生阅读和探究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读下去。

图1便是学生梳理出来的故事链。课前的情节梳理不仅可以让学生连点成线,重温和整理读过的内容,而且可以引发他们的思考,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课中学程,根据学生需要定向提升。

对课前的补偿性阅读任务,学生完成的情况如何?他们还需要教师提供怎样的支持或帮助?这时,教师可以设计“课中学程”,顺着课前任务,助推学生深化对作品的理解。笔者设计了“一起来做证明题”这个课堂学习活动。

已知:《西游记》是一本有关成长的书。

求证:孙悟空在“大闹天宫”到“三打白骨精”的过程中成长了。

这道证明题,目的是让学生带着“成长”这个主题再读作品,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塑造人物。学生刚看到这个证明题时,也许感到新奇和兴奋,却不知如何进行证明。因此,需要教师分解任务,并提供支架。

任务一:精读《西游记》4~7回以及27回,完成以下三个辅助任务。

(1)梳理孙悟空的“闹”(随心所欲,肆意妄为);(2)梳理孙悟空的“错”(知错而犯,知错不改,一错再错);(3)比较孙悟空的“打”(从“为自己打”到“为保护师傅打”)。

通过梳理与比较,学生明白了克服缺点就是进步,改正错误就是成长。

任务二:回忆有关内容,完成任务单(见下页表2)。

任务一侧重引导学生比较“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中的“打”,根据“打”的不同目的来体会孙悟空的成长;任务二侧重引导学生进行线性思考,前后关联,探寻孙悟空的成长轨迹,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妙。

3.课后学程,阅读续航引领再出发。

如何让学生拥有阅读的“续航”能力?设計“课后学程”也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课后,笔者让学生在阅读全书的基础上再完成一道证明题。

求证:《西游记》是一本有关成长的书。

任务布置后,学生兴趣盎然,不久后提交了以下两种证明方法。

【方法一】

证:回目名里有踪迹

学生从第1回回目名中的“心性修持”、第99回回目名中的“魔灭尽”和第100回中的“五圣成真”以及回目名中多次出现的“心猿”一词中悟出这本书的主题与“修行”有关,与“定心猿”有关,也就是与“成长”有关。

【方法二】

证:文本细节中有暗示

细节1:石猴学艺的地方——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此两句为字谜,谜底为“寻心”)

细节2:孙悟空的名号变化。石猴—美猴王—悟空—齐天大圣—心猿—行者—斗战胜佛。(说明“定心猿”需要过程,需要“行”和“斗战”)

细节3:紧箍咒的别称为“定心真言”。(说明“定心猿”需要外力的帮助)

细节4:齐天大圣府有两个司——安静司和宁神司。(说明“定心猿”需要自身努力)

学生把以上这些细节放在一起思考比较、归纳提炼后发现,《西游记》是一本有关“定心猿”的书,是一本有关成长的书。“定心”的前提是要“寻心”。“定心猿”不僅需要外力助推,还需要自身努力。

上面这个证明活动,串联了学生的阅读和思考,提升了他们的阅读“续航”能力。当学生探寻到《西游记》的文本密码后,再读原著就多了一个理解视角和支架,可以引领学生向文本的“青草更青处”漫溯。

整本书阅读的学程设计需要整体思考,通盘考虑。就一节课来说,整本书阅读的学程可以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种类型,三者之间需要有一定的关联,每个阶段的学程均要根据学生的读情和需求来设计。就一本书来说,学程则可分为读前、读中、读后三种类型。读前学程重在引领阅读方向,激发阅读兴趣;读中学程,意在推动阅读进程,提高阅读质量;读后学程,意在纵深拓展,提升阅读品位。

基于学程设计的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从读前读中读后和课前课中课后几个时间段进行整体思考,设计结构化任务。首先要通过学情了解选定教学内容,如上面这个《西游记》课例,就是选择“思维提升”这个教学点;接着进行一体化的学程设计,或设计问题,或设计活动,或提供策略,让学生在“做”中有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赵岩.基于专题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以七年级《西游记》阅读教学为例[J].中国教师,2017(14):41-44.

[2]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9-21.

[3]王跃平.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以《西游记》为例[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9(1):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