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金融格局 助推高质量发展

2022-04-03 14:49彭佳学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金融机构金融

今天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我市金融高质量发展工作,为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和共同富裕先行市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我市金融工作总体是好的:一是关键指标好。2021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2.7万亿元、2.9万亿元,均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8位;制造业贷款比重达24%,居全国城市首位;境内上市公司107家,数量居全国城市第7位。二是改革势头好。先后获批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等多项改革试点,34项保险创新工作在全国复制推广,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改革前下降0.5个百分点。三是风险稳控好。不良贷款率下降至0.98%,在全国全省处于较低水平;平稳化解东海银行风险,P2P网贷机构实现清零,分别被央行、证监会认定为无高风险机构地区和风险较低区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稳则经济稳,金融活则经济活”。要站在重塑宁波竞争新优势的高度,统筹金融发展和安全,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金融总资产突破6万亿元、存贷款总额突破8万亿元,基本建成长三角地区辐射力强、影响力大的产业金融创新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

要完成这些目标,关键是要推动金融理念、金融服务、金融监管的系统性重构和根本性变革,从“单兵突进”的小金融转向“多跨协同”的大金融。归纳起来是实现“四个跨”:一是跨领域。就是要“跳出金融看金融”,突破金融服务的边界,大力发展产业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渗透、共生共荣。二是跨环节。就是要“正本清源谋金融”,突破金融业态的边界,围绕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三是跨层级。就是要“借势借力活金融”,突破金融机构的边界,纵向贯通国家、省、市、县四级资源,提升金融服务能级。四是跨部门。就是要“众人拾柴助金融”,突破政府部门之间的边界,构建工作联动体系,形成“产政融协同”良好格局。

一、大金融要有大担当,必须在服务全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要服务“扩投资”。今年,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0亿元以上,初步测算融资需求2600亿元。全市各金融机构都要紧跟大项目、大工程、大平台建设,突出精准投放、快速直达,千方百计保障好资金需求。今年开始,由市发改部门牵头,资金管理部门、项目管理部门、实施主体和金融机构要建立联动机制,特别是在项目前期谋划时就要邀请金融机构参与,充分利用新型融资工具,全力打通政府项目投融资的堵点。

二要服务“强制造”。我们要在制造业城市排名中进七争五,到2035年建成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制造业强市,必须推动金融供给与制造需求衔接匹配。融资规模要与企业需求相匹配。要结合“助企开门红”活动,进一步排摸企业资金需求,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确保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0%以上。融资期限要与生产周期相匹配。要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积极推广无还本续贷业务,力争2025年全市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比重达35%。融资模式要与业务场景相匹配。要围绕我市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建设,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通过新型质押融资、产业链供应链融资等方式,推动金融服务与生产业务深度融合。

三要服务“活主体”。各级金融机构要按照“抓两头、促中间”的思路,为我市120万户市场主体提供好服务、稳定好预期。一头抓大企业顶天立地。要对照“大优强”“绿新高”企业培育名单,以“四上”为主抓手,健全“投、贷、融、保”一揽子金融方案,做到金融政策聚力、金融资源聚焦、金融服务聚合,加快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领雁型企业。一头抓小微企业铺天盖地。各地各部门要精准梳理本区域、本行业融资需求清单,及时推送给金融机构,力争到2025年新增首贷户5万户。此外,要为中型企业融资留足余地,由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协同发力,多途径解决中型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增资扩产等资金需求。

四要服务“增动能”。我市科技创新的“骨架”已经开始搭起来了,但作为创新主体的科技企业“血肉”还很单薄,下一步关键要用好三类工具。一要用好创投基金加速器,加大整合力度,以政府引导基金为引领,撬动社会资本加大对本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企业的股权投资力度,培育一批面向未来的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二要用好科技信贷助推器,坚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政策性风险分担机制,真正让金融机构敢放贷、愿放贷。三要用好科技保险稳压器,发挥保险的独特作用,持续创新科技保险产品体系,调整优化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等“三首”产品成本补偿机制,帮助更多科技型企业实现从产品创新到市场推广的“关键一跃”。

五要服务“促共富”。全市金融系统要主动对标、积极对接,围绕18个专项行动、19个标志性工程,提供好金融支持。要做好金融支持居民增收的文章,按照“扩中提低”要求,不断提升产品研发、风险控制、财富管理能力,持续加强大学生、农创客等创业贷款支持,引导和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要做好金融支持城乡区域协同发展的文章,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试点为契机,加大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供给,积极推广各类特色农业保险,力争到2025年,全市涉农贷款新增2000亿元。围绕“大美宁波”建设,创新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产品,加强对“精特亮”沿線、象山港湾、四明山区等支持,力争到2025年全市绿色贷款余额不低于4500 亿元。要做好金融支持民生保障的文章,聚焦打造七张“浙里甬有”民生金名片,积极发展群众关注的教育、养老、医疗等保障型金融产品,创新发展安全生产、公共卫生、自然灾害、城乡危旧住房等社会治理保险,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大金融要有大产业,必须在提升能级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金融主体要强。目前,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170家,其中地方法人机构34家,初步形成了银、证、保法人机构全覆盖的金融体系。但对标国内先进城市,法人机构整体实力还需增强,金融业态还不够丰富,全国性的金融要素交易平台、功能性区域性总部机构比较缺乏。针对这些问题,要把培育和引进金融机构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来抓。既要做增量,下大力气集聚一批法人、区域总部和交易平台等金融资源,加快消费金融、金融租赁、资管公司等多业态引进设立,这个要作为硬指标在今年招商引资工作考核中得到体现。也要强存量,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出资人职责,多途径提高辖内法人金融机构的综合竞争力,培育形成一批“大优强”金融机构。支持现有各类金融机构将资金结算、创新业务放在我市,持续提高金融交易量、资源集聚量。力争到2025年,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数量达36家,形成各类金融机构集聚、金融功能完善的良好格局。

二是金融结构要优。当前,我市金融业务结构中还存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不平衡,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不平衡,上市公司数量与体量不平衡等问题。要有效利用资本市场的助力作用,全面实施“凤凰行动”宁波计划。一方面,以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重点,大力支持包括国企在内的各类所有制企业上市,力争到2025年,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达200家,组团化打造资本市场的“宁波板块”;另一方面,以并购重组赋能项目招引,鼓励上市公司立足发展需要开展并购重组、资金募集,将更多项目、品牌、人才、技术等优质要素引入宁波,力争到2025年,全市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3万亿元。

三是金融配套要齐。我市金融规模尽管不小,但投入产出比还有待提高。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相关配套还不够齐全,导致金融的综合效益没有发挥出来。这个问题,市委人才办、市服务业局要牵好头,抓紧研究解决办法。人才配套要跟上。市委人才办要广泛听取金融机构的意见建议,抓紧完善金融人才专项政策,特别是对高层次金融人才,可以考虑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确保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要加大“地方到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到地方”双向挂职和干部交流力度,实现全市范围内金融干部人才培养“体内循环”到“区域共育”转变。专业服务配套也要跟上。要花大力气集聚一批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第三方支付、资产管理等类金融业态,培育引进一批金融科技、信用评级、保险公估、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行业“生态圈”。

三、大金融要有大集成,必须在深化改革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要打造数字化改革集成平台。数字化改革不仅是全省“一号工程”,也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钥匙”。要按照“大金融、大集成、大协同”的理念,打造一体化、综合化、数智化的金融平台。平台的底层逻辑和框架设计,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已经在研究谋划了,这里我提三点要求:一要集成三类数据,利用这一平台,至少要集成市场主体、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三方面数据信息。不能只是简单的“物理集成”,还要发挥金融数据的驱动作用,实现各类信息互联互通互动的“化学反应”。二要提供三种服务,也就是为市场主体提供项目谋划、融资设计、资金保障等综合服务,为金融机构提供态势分析、企业研判、供需对接等运营服务,为政府部门提供运行分析、精准施策、金融监管等决策服务。三要实现三侧联动。银行、保险、证券等作为供给侧,要打好“大金融”组合拳;企业、项目业主等作为需求侧,要用好各类金融工具;各部门组成的政府侧,要推动政策落地、畅通传导渠道,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二要发挥“国”字号改革集成优势。要进一步抢抓机遇,推动各项改革协同化、集成化,把先行先试的优势转化为领先领跑的胜势。国家保险试验区方面,要加强与国家银保监会对接,在机制改革、功能渗透等领域争取承担更高层次的国家战略任务。同时,要在深化政保合作的基础上加大市场化创新力度,在巩固财产险优势的基础上加大人身险发展力度,进一步打响“全国保险创新看宁波”的品牌效应。国家普惠金改试验区方面,要把改革创新集成好、区县(市)的触角延伸好,在共同富裕、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发挥好作用。特别是要坚持线上线下结合,大力推进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方面,要支持宁波股权交易中心加强与各大证券交易所合作,打通挂牌企业转入新三板的绿色通道。特别是北交所设立后,要全力争取政策支持、延伸服务链条,为我市“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创造良好条件。

三要形成特色化改革集成效应。开放是宁波的特色优势,我市金融改革的自选动作,必须坚持开放思维、集成开放元素、彰显开放特色。要实现金融与开放联动,以中东欧示范区、自贸区“两区”建设为引领,积极争取和推广自贸区金融支持政策,推动本外币合一账户、新型离岸国际贸易、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等试点和大宗商品跨境人民币结算,支持自贸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要提高金融外向度,借助自贸区平台引进更多外资金融机构,扩大境内外金融业务与交易,助推我市企业走出去、资本引进来。国资改革也要有开放思维,在资源资产化、资产证券化上下功夫,市国资委要制定专项措施,综合运用IPO上市、并购重組、资产注入等途径,大力推进国资成熟企业、参股企业上市,要探索在国资国企改革母基金下设立国企并购专项基金,加大对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推动国有平台赋能提质、国有资本做大做强。

四、大金融要有大稳定,必须在守牢底线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防的关口要进一步前移。总书记强调,要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止在处置其他领域风险过程中引发次生金融风险。当前,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产业转型面临“阵痛”的大背景下,由生产风险、行业风险导致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在增加,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底线思维、系统观念,在做规划、上项目、融资金、扩产能的时候,把各种风险因素考虑得更全面些,把各种措施制定得更周详些,切实从源头上降低金融风险。

二是防的重点要进一步明确。房地产金融风险方面,要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准确把握和落实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既不能随意放贷,也不能盲目抽贷,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严密防范房地产风险向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外溢扩散。地方债方面,要坚持过“紧日子”,在杜绝新增隐性债务的同时,通过政策、机制、产品、渠道创新,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债务成本,在发展中做好地方债风险化解。大型企业金融风险方面,要动态管理民营企业发债需求、上市企业股权质押风险纾解、重点企业资金链担保链管控三张清单,落实“一企一策”风险化解机制,防止多头授信、过度授信,确保全市不良贷款率不高于1.5%。非法金融方面,要抓紧理顺处非管理机制,加强违法放贷、违规收费、违规套利、违规财富管理等金融乱象查处,动态清零非正常经营地方金融组织,依法打击恶意逃废债,稳妥做好私募基金风险防范处置工作,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三是防的机制要进一步健全。要把防控金融风险纳入平安建设总体部署,全面构筑管理科学、部门协同、风险可控的大金融监管体系。要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各机构的共同责任,形成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的工作闭环。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和沟通协调,充分利用“天罗地网”联防联控风险预警系统,实现对金融活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全覆盖,做到“发现处置快于风险传导”,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五、大金融要有大治理,必须在凝聚合力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要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看党的领导强不强,关键看这个领域、这个单位执行党的决策部署好不好。大家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推进金融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不折不扣地把党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要加强金融机构党的组织建设,完善金融系统党建工作的体制机制,推动党的领导同公司法人治理一体化。要抓好清廉金融建设,完善内控制度,倡导廉洁文化,真正“管住人、看住钱、筑牢防火墙”。

二要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市级层面要成立金融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金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央地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协同联动,履行好监管和服务职能。市级各部门和各区县(市),不管是抓发展还是防风险,都要树立“大金融”思维,做到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金融机构要按照争先进位要求,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提升服务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效。

三要夯实金融治理的社会基础。要充分认识金融知识宣传教育的重要性,以“一老一少”为重点,带动中间人群,提升金融素质教育的精准性。要持续深化“信用宁波”建设,推广“天一分”“道德银行”等金融信用场景应用,培育和传播诚信文化,共创和谐金融环境。

同志们,金融工作事关经济健康发展全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各级各部门要提高站位、主动作为,推动金融发展从“立梁架柱”向“积厚成势”转变,为宁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和共同富裕先行市作出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摘自彭佳学同志2022年1月14日在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责任编辑:何海永

猜你喜欢
金融机构金融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中国金融出版社
金融大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