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柳词的接受

2022-04-03 02:07徐若荑陆巳仪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2期
关键词:柳永苏轼

徐若荑 陆巳仪

【摘要】本文旨在从苏轼柳永二人词作中的遣词造句、意象使用、铺排手法、创作风格等具体方面入手,探究苏轼对柳永词的认同、继承和超越。

【关键词】苏轼;柳永;文学接受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2-130-03

【本文著錄格式】徐若荑,陆巳仪.苏轼对柳词的接受[J].中国民族博览,2022,01(02):130-132.

长期以来,学界盛行“苏轼黜柳”论,不少评论家认为苏轼身为正统文人,鄙弃格调日益卑下的柳永词,称其“浅近卑俗之语”。二人作品风格截然相反,创作态度基本对立。举例如下。

胡寅《斐然集》:“词曲者……苏轼一洗(柳词)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苏轼……反对曾经风靡一时的柳永词风。”

郑振铎《中国文学史》:“……与他(柳永)对立的是大词人苏轼。”

以上评论家的立论依据,不外有二:一是《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苏轼抨击秦观“学柳七作词”;二是《避暑录话》中苏轼将秦观与柳永并提,称柳永为“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笔者不能以史料考证形式对以上材料的真伪性做出绝对判断。但,不论这两则材料真实与否,皆为后人所写词话,真不过作者本身的创作。事实上,苏轼并非完全鄙薄柳永,他不仅对柳词具有颇深的认识,作品本身对柳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承袭。

本文以苏轼、柳永二人的具体词作为例,探讨苏轼对柳词的接受关系。

一、词句与意象的借鉴

在遣词造句方面,苏轼对柳颇有研究,苏词中许多精辟凝练的词语,都在柳词中有迹可循。

柳永《双声子》:“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

苏轼《念奴娇》:“乱石穿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此处,苏轼不仅直接借鉴了柳永“江山如画”的表述,还创造了与之相似情景:乱石、惊涛、云、岸。此外,苏柳二人均将历史真实引入词中,苍凉悲壮、以史遣怀,寥寥数语,“抵无数怀古伤高之致”。

柳永《昼夜乐》:“层波细翦明眸,腻玉圆搓素颈。”

苏轼《满庭芳》:“腻玉圆搓素颈,藕丝嫩、新织仙裳。”

此两句中“腻玉圆搓素颈”的说法完全一致。差异之处只在柳永词形容秦楼楚馆歌伎颈项洁白、体态娇美;苏词借此句意不变,然场合变为家中、对象变为家伎,较于柳词,更为含蓄。

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满庭芳》:“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苏轼《蝶恋花》:“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填憔悴。”

苏轼《蝶恋花》词中“销魂”“相思泪”“衣带渐宽”“憔悴”均与柳词相似,达闺阁思念意。

此外,苏词还沿袭借鉴了部分柳词常用意象。

柳永《临江仙》:“指帝城归路,但烟水茫茫。凝情望断泪眼,尽日独立斜阳。”

苏轼《点绛唇》:“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不记来时路。”

此句不仅“烟水茫茫”“斜阳暮”意象相同,且创设了相同的情境。二者同是夕阳西下,极写故人不知何处相聚,寻归路不见,但见烟水茫茫。

二、行文模式的再现

柳永之前,北宋词坛多用小令,小令篇幅短小,偏向于文字和思维出奇。柳永将长调慢词带入宋朝词坛,使得词的表情不拘于篇幅,较小令更为悠长婉转,为后世词人开一先河。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柳永《鹤冲天》:“闲窗漏永,月冷霜花堕。悄悄下帘幕,残灯火。再三追往事,离魂乱、愁肠锁。无语沉吟坐。好天好景,未省展眉则个。/从前早是多成破。何况经岁月,相抛嚲。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悔恨无计那。迢迢良夜。自家只恁摧挫。”

以上两首都是悼亡词,其中柳永《鹤冲天》是《全宋词》中有迹可查、创作最早的悼亡词。柳永擅用白描手法,着重写细节,用语浅俗但情真意切。而苏词同样全篇铺排白描,语言平淡朴实,韵味悠远绵长。

在抒发个人感情时,二人都用到了虚实相生的方式。借助幻境之虚抒写哀痛之实。苏词“纵使相逢应不识”与柳词的点睛之笔“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鹤冲天》能够隐约看出,柳永在中长调叙事抒情方面使用的方式是“以赋入词”,大量使用铺排。其优势是直露浅近,词句剖白,形容细腻,画面感极强。这种手法不仅在苏轼的《江城子》中得以体现,亦常见于早期苏词,如《沁园春》上阙:“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按序铺进,层次分明。

经久以后,苏轼认为,赋体法作词虽细节生动、描写细腻,但缺少兴发感动的力量,难以使人产生共鸣。于是,中后期苏词创作跳出了“赋”的手法,转而主张用诗的做法,以便更好地传达主体性情。

值得一提的是,苏轼还与柳永写过同一词牌《戚氏》。

《戚氏》这个词牌,从篇幅来看属于长调,是柳永首创,《全宋词》中仅此二首。苏轼《戚氏》的创作背景在李之仪《跋戚氏》中有记载说:“歌者辄于老人之侧作《戚氏》,意将索老人之才于仓卒,以验天下之向慕者。老人笑而颔之。”于歌舞之中即时取兴,落笔成句,文不加点。通过二者的整体对比可见,两首《戚氏》词在韵脚、层次、描写手法等方面有颇多相同或近似的地方。

韵脚:苏、柳两首词中,共用到九个相同的韵脚。

层次:蔡嵩云《柯亭词论》言:“柳永原作用笔极有层次。第一遍,就庭轩所见,写到征夫前路。第二遍,就流连夜景,写到追怀昔游。第三遍,接写昔游经历,仍落到天涯孤客,竟夜无眠情况,章法一丝不乱。”而苏轼《戚氏》,第一段写巡行,第二段叙游乐,第三段写歌舞,秩序感不在柳词之下。

描写手法:铺排白描,深入刻画景物,彰宴游之乐。与此同时,二人词作中都用到了“领”字。“领”字为柳永所擅,然而观《戚氏》可见苏词在这方面的造诣不在其下,苏轼《戚氏》在四言对偶句和排比铺陈的使用上也与柳词《戚氏》相仿。

因而,我们可以推断,苏轼在创作《戚氏》时,应当对柳词原作《戚氏》进行过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蘇词实际上沿袭了柳词的部分内容、思路构造和艺术技巧,并在运用时通过艺术经营,改造加工,内化为含蓄蕴藉、充满力量的自身风格。

三、词体的延展与拓宽

柳永和苏轼在词体的发展上都功不可没,以咏物词为例,柳永以其创设的独特手法,确定了咏物词的基本特征,改变了咏物词的面貌。这里举其《望远行》。

长空降瑞,寒风剪、淅淅瑶花初下。乱飘僧舍,密洒歌楼,迤逦渐迷鸳瓦。好是渔人,披得一蓑归去,江上晚来堪画。满长安、高却旗亭酒价。/幽雅,乘兴最宜访戴,泛小棹、越溪潇洒。皓鹤夺鲜,白鹇失素,千里广铺寒野。须信幽兰歌断,彤云收尽,别有瑶台琼榭。放一轮明月,交光清夜。

这首词中,柳永并没有选择直接流露自身情感,而是客观地按照时间顺序,做了三次空间转换,描摹了四个不同的大场景。全词铺叙,多方位、多角度地铺陈事物,从长空、僧舍到瑶台、明月,全景与细节跃然纸上。极强的画面感与开创式的咏物技法,将咏物词提升到一个前人所从未涉及过的高度。

而苏轼对柳词的接受,不仅仅体现在简单的外在继承上,还拓宽了所咏之物的内容,改变了咏物词的章法,提升了词格。这里以《水龙吟》为例:

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龙须半翦,凤膺微涨,玉肌匀绕。木落淮南,雨晴云梦,月明风袅。自中郎不见,桓伊去后,知孤负、秋多少。/闻道岭南太守,后堂深、绿珠娇小。绮窗学弄,梁州初遍,霓裳未了。嚼徵含宫,泛商流羽,一声云杪。为使君洗尽,蛮风瘴雨,作霜天晓。

这首词同样是使用铺陈的手法,辅以角度的转换。张端义《贵耳集》曾从内容的角度拆解过苏轼这首词,说苏轼用了咏物赋的行文方式,分别从八个角度对笛这一事物进行吟咏,层次分明,秩序井然。

此极似柳永,但在吟咏物象之时,苏轼跳出了物象本身,将人的品格暗喻其中。“柳铺陈景物以描景,苏铺陈景物以起兴”,借描写乐伎之误追高溯远,表达诚挚的祝愿,自抒情怀,清丽超然,别有意趣。

除《水龙吟》咏闻笛外,“东坡词亦有如《水龙吟》咏杨花、《过秦楼》《洞仙歌》《卜算子》等作”,皆高出人表。苏轼进一步发挥了词的抒情功能,歌颂自然不忘剖析自我,蕴含生命之思,充满灵气和生机。

咏史怀古词,苏轼借鉴改变了柳词的咏史境界;羁旅行役词,将主体感情从沉沦演进到超越;歌伎词,苏轼更加注重情感内涵的抒写,从而提升了词格……

可以说,自柳永而后,词的体制日臻完善;苏轼而后,表现手法日益拓宽、词人主体特征日益彰显。

词的发展自中唐伊始,不断演进,由俗而雅,直至宋初,柳永、张先词将这一切返璞归真,盛行之词呈现出原始的“俚俗之貌”,表现出向民间词的重新回归,延缓了北宋文人词的雅化进程。北宋文人大多不喜柳永,究其原因,不过是因柳永词作艳俗露骨,不符合中国传统儒家对诗词“温柔敦厚”的创作宗旨的要求。

周宪在其作品《超越文学》中说道:“中国传统文化中做人观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历来的圣贤哲人都强调完美的君子人格,君子是庶人之楷模,从文者当属君子,他不得不有意无意地以君子人格规范自己。第二,中国文化有一种强调普遍人格或集体人格的倾向,蔑视那些标榜突出个体差异性的人格。”

因而,柳永其词,往往被后世品评者与其人联系起来,柳词艳俗,因而柳永本人与作品一样艳俗。这种联系其实是片面且缺乏逻辑的,然而在柳永之后,北宋士人词学批评越来越重视“以诗衡词”。

事实上,诗与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体裁,并不具有同样的社会功用。诗被认作传达情致的工具,是文人雅士的文学。而词本“艳科”,产生于民间现实,其基础属性是俚俗易懂,本质是通俗文学。

苏轼等同样是正统文人的典型代表,故对于柳永词中的“滥俗”成分,给予极大可能的鄙弃。然而这种鄙弃之中,依然蕴含着不可计数的借鉴、继承与突破,苏轼以他的一己之作,雅化了柳词、提升了宋词的整体格调、改进了“以诗衡词”的评判标准。

苏轼以柳永词的文字使用与铺排方式为基础,将词人的性情和经主题思考而得到的人生哲学引入其中,大大提升了词的境界,使词从民间盛行的“娱宾遣兴的工具”发展成为文人士大夫借以描绘历史、刻画现实、抒写生活志趣、探讨人生哲学的新工具。

“可以说,柳永的意义在于他以士人身份将词对现实人生的关注发展到某种极致,而这一关注正是宋代世俗社会发展的文本反映。苏轼则因袭了柳永的外在写作方式,并转向内在的精神层次。”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

[2]周宪.超越文学:文学的文化哲学思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3]蔡嵩云.柯亭词论.王弈清编.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张端义.贵耳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张炎.词源[M].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6]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M].邓子勉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7]叶梦得.避暑录话[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海珍.苏轼对柳词接受的若干问题考论[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0.

[9]金恩景.苏门四学士词学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

[10]叶嘉莹.论苏轼词[J].中国社会科学,1985(03):175-192.

[11]范晓燕.试论唐五代词雅俗流变的轨迹[J].深圳大学学报,2006(03):84-90.

[12]邓昭祺.苏轼对柳永词之态度新论[J].中州学刊,2007(04):192-196.

作者简介:徐若荑(2000— ),女,江苏苏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古代汉语;陆巳仪(2001— ),女,江苏苏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柳永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柳七官人寻花问柳觅新词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柳永的词
不要站在地上向楼上吐口水
一个人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