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骁将蔡申熙激战鄂豫皖

2022-04-04 12:24张应松
文史春秋 2022年1期
关键词:徐向前红四方面军敌军

张应松

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的将星摇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36位开国元勋中,就有10位毕业于黄埔军校,加上在黄埔军校曾任职的周恩来、叶剑英和聂荣臻,共13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蔡申熙(1906—1932),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杰出指挥员、军事家,是红十五军主要创始人之一,为鄂豫皖红军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这位杰出的红军骁将,在大别山区创造出一系列令人拍案叫绝的经典战例,其短暂一生中最精彩的华章是在鄂豫皖根据地谱写的。徐向前元帅曾赞扬他:“不仅具有战略家的胆识和气度,而且在历次战斗战役中机智果断,勇猛顽强,因而在红四方面军中有很高的威信。”

四面绝境反冲锋

1906年出生的蔡申熙是湖南醴陵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六队,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春,党组织派蔡申熙赴鄂东南阳新、大冶和蕲(春)黄(梅)广(济)地区领导游击斗争。走上军事舞台的他,指挥红八军第四、五纵队北渡长江,在20多天内,战宿松、取六村、攻广济、克漕河、占英山,五战五胜打出了军威。1930年10月16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红八军第四、五纵队改编为红十五军,由蔡申熙任军长、陈奇任政委,全军下辖两个团共2000多人。红十五军组建后,蔡申熙的军事天才得到充分展现,他率部东进皖西攻克太湖县城,后经英山、罗田等地,于12月到达鄂豫皖苏区,参加第一次反“围剿”。其时,红十五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原以为得到物质上的援助,谁知步入苏区后却没有遇上主力红军,而国民党正集结10万部队准备“围剿”根据地。根据地的主力红一军当时却并未察觉,仍在按照自己的行动方案展开进攻。11月,红一军据报新洲城兵力空虚,只有少数民团防守,为解决部队冬装问题,红一军奔袭新洲,将毫无防备的郭汝栋第二混成旅悉数歼灭。此战误打误撞打乱了敌人的“围剿”部署,推迟了敌人的总攻时间。历史就这样将粉碎敌人第一次“围剿”的重担搁在了蔡申熙的肩上。

国民党被迫重新部署部队合围红军,但红一军仍不知危险正在临近,竟然一个转身大踏步离开了鄂豫边根据地前往皖西。担任“围剿”总指挥的国民党武汉行营主任何成浚大喜,认为遇到一举占领“匪区”、荡平“匪巢”的良机,立即下令发动总攻。等敌人进入苏区时,却惊奇地发现这里还有另外一支主力红军——红十五军。对于红十五军将士来说,骤遇强敌是意料之外,他们不远千里来到大别山,主要是想与红一军会合。由于通讯条件差,他们在皖西与红一军隔着一座山头竟擦身而过,来到了战云密布的鄂豫边,一头撞进国民党重兵包围的“陷阱”里。蔡申熙当时承受着巨大压力:一是红十五军指战员都身着单衣草鞋,隆冬将至天气寒冷,战士们体质明显下降,再加上子弹奇缺,每个战士平均只有3发子弹。二是红十五军战士是抱着求援的心理来会师的,没想到红一军没找到,却要与多达10万的敌军对阵,许多人产生了消极畏战心理。三是根据情报,进攻鄂豫边的敌军,仅国民党正规军就有7个师另1个旅,而根据地内能够组织起来的地方武装仅有6个教导队。面对强敌,新任鄂豫皖特委书记的曾中生亲自到部队进行动员:“我们已经电令红一军回师救援,目前根据地还有不少兵力可以与敌周旋。”这时部队领导层出现两种强烈呼声:一是主张将全军分散到各县打游击;二是不同意分散部队,主张跳出敌人“铁桶阵”,打到别的根据地去。如何抉择?红十五军生死系于一线,蔡申熙与曾中生、陈奇商量后,召开全军将士大会动员:“固守待援但保不住我们的脑袋,分散游击正中敌人各个击破红军的诡计;脱离现有根据地,可以保住我们的脑袋,但丢掉了红军的灵魂,我们决不做贪生怕死之辈。我们只有走第三条路,突破敌人重围到皖西与红一军会合,然后一起杀回来!”经过3天整顿,红十五军官兵统一了认识,当部队东进至鄂东北福田河时,遇到敌军一个团的堵击。蔡申熙在绝大多数指战员有枪无弹情况下,毅然下令吹响“冲锋”号。他的口号是:“接近敌人就是胜利!”指战员都明白部队陷入了绝境,如不能尽快冲入敌阵,就会在开阔地带变成敌人的活靶子。于是,将士们拼命迎着敌人的枪口飞奔,一批批战士在通过旷野时被敌弹撂倒,但密集的火力和大量的伤亡并没有迟滞绝境反击的将士们奔跑的速度。敌军指挥官愣住了,惊呼:“哪有拿着脑袋往枪口上撞的打法!”红军战士剽悍的作风和无畏的精神终于压垮了敌人,他们冲破数道战壕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最终全歼该团数百人,缴获了大量的枪械物资,解决了一直困扰部队的弹药问题。

1931年1月上旬,红十五军与红一军胜利会师,两军移驻商城南部的长竹园,合编为红四军,由旷继勋任军长,徐向前任参谋长;原红十五军改编为红十师,蔡申熙任师长;原红一军改编为红十一师,许继慎任师长;全军1.2万多人。11月7日,成立红四方面军于湖北黄安七里坪,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刘士奇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总兵力共4.5万人。不久,又建立红九军,全军共有6个师。

创新战术树经典

主力红军回师鄂豫边,迫使敌军处于守势。侵入根据地的敌军采取深沟高垒战术,动辄修筑四五道战壕,然后固守不出,战士们嘲讽为“乌龟战术”。由于红军缺少重武器、缺乏攻坚经验,一时间拿“乌龟战术”没办法。曾中生、徐向前、蔡申熙、許继慎这4位黄埔高材生,经过几天琢磨,想出了围点打援、坑道爆破和飘忽战术(运动战)3种破敌之法,并将率部试阵的任务交给了蔡申熙。

试阵的第一仗是围攻磨角楼。磨角楼位于麻城以北,驻军只有国民党第三十师夏斗寅部一个营,但修筑了坚固的纵深防御体系。按计划,蔡申熙率红十师主力向磨角楼发起攻击,做出强攻的姿态,迫使守敌向后方求援。夏斗寅不知是计,派4个团紧急驰援,结果被徐向前指挥的红十一师以逸待劳迎头痛击,击溃援兵。敌人援兵一退,磨角楼守敌见大势已去,只得放弃抵抗,缴械投降。磨角楼一仗虽歼敌只有数百人,但在红四方面军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它开创了围点打援的先河,从此这个战术成为红四军克敌制胜的主要法宝。gzslib202204041224

蔡申熙作为鄂豫皖军事委员会参谋长,他的意见是向西转移,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并陈述了具体的依据和战略想法。军队和地方干部被蔡申熙说服了,放弃了一度占上风的东出潜太和坚守内线的主张,同意经英山转往黄麻老区,然后留一部分部队保卫根据地,主力向西转移。会后,红四方面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张国焘、蔡申熙带领,一路由徐向前、陈昌浩带领,分道向鄂豫边转进,10月初在新洲会合,几天后抵达黄安的高桥河、河口镇一带。为了准备即将进行的西征,部队进行了精简和调整。鄂豫皖军委为此发布了红四方面军编制问题的决定,任命蔡申熙为红四军军长兼第十师师长。

河口之战是红四方面军西征前的最后一仗。10月8日,穷追不舍的胡宗南第一师、俞济时第八十八师与红军主力相遇,遭到蔡申熙部的强力反击,敌军伤亡2000多人,退入河口镇。第二天,蒋介石加派整编第二师从冯寿二方向投入战场,准备与河口之敌构成东西夹击之势。蔡申熙又率部前往冯寿二御敌,在仙人洞一带激战两昼夜。10月10日中午,援敌不断加入战斗,从南、北、西3个方向构成对蔡部的包围之势。蔡申熙果断命令部队后移,向新阵地转移。多年戰斗生涯,蔡申熙有个习惯,冲锋时总将指挥位置前移,撤退时与殿后部队一同撤离战场。这次也不例外,他的指挥所与负责断后的部队边打边撤。此时敌军从3个方面合围,试图截下这段“尾巴”。眼看敌人就要扑到面前,警卫员劝说不动,干脆就直接架着蔡申熙往下撤。“放手!”蔡申熙怒吼着挣脱出来,“队伍还没全部撤到安全地带,我不能走!”突然,尾追的敌军冲锋枪子弹打中了蔡申熙的小肚。他咬着牙一手捂着肚子,一边挥枪还击,一边指挥战斗,鲜血喷涌而出,瞬间整个腹部都被染红了。由于失血过多,蔡申熙昏迷过去,等他醒来时,部队已撤到安全位置。当时卫生条件极其简陋、药品奇缺,连最普通的麻醉剂都没有。蔡申熙受伤很严重,军医一无药品、二无设备,束手无策。听说蔡申熙中弹后,徐向前、王树声、曾中生等战友飞驰前来探望,无不难过万分。徐向前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河口)战斗中,红十一师政委甘济时同志牺牲了,红二十五军军长蔡申熙负重伤,我去看望了他。那天正下雨,他躺在床上,疼得没办法,要人补他一枪。我对他进行了安慰,就急忙指挥部队去了。”

猜你喜欢
徐向前红四方面军敌军
徐向前的三次探亲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在徐向前指挥下鏖战山西战场
忆志愿军优待战俘和瓦解敌军工作的成功经验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瓦解敌军工作的特点
淮海战役中瓦解敌军工作概述
宽待俘虏 瓦解敌军
徐向前的军事理论概述
红四方面军为什么要西渡嘉陵江
红二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的具体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