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笳余韵:流放生涯的诗和远方

2022-04-05 18:23宋伟哲
检察风云 2022年5期
关键词:宁古塔刑罚

宋伟哲

流刑完全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图/网络)

“流放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这是清宫剧中常能看到的一句台词。观众们虽能大致晓得剧中台词的含义,却也不免有些云里雾里。被流放到那里的人命运最终如何?隋唐以来,流刑与死刑、徒刑、杖刑、笞刑一并组成了一套完整的刑罚体系,也就是耳熟能详的“五刑”。五刑之中,死刑、徒刑被沿用至今。杖刑、笞刑虽被废除,但也不难理解。唯有流刑完全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充满神秘色彩。清朝时期,位于东北边疆的宁古塔的确曾长期作为重刑犯的流放地。顺治年间,江南才子吴兆骞蒙冤获刑,流放宁古塔,一去就是二十三个春秋。在这期间,他笔耕不辍,写下了大量壮丽的诗篇。这些激扬文字既奠定了吴氏在清初文坛的地位,也为后世了解流放宁古塔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贤臣名士都曾遭受流放之刑,屈原、苏武、李白、苏轼、纪晓岚、林则徐……不可胜数。有趣的是,正是这段悲情岁月的磨砺,锻造出了流人们坚毅的品格。今人津津乐道的千古名句,有许多都是出自流放的远方。但流刑毕竟是一种仅次于死刑的残酷刑罚,在名句背后更多的是泪水、无奈与辛酸。早在先秦时期,流刑就已经成为一种刑罚措施。《尚书·舜典》云,“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楚国诗人屈原,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流人。楚王不听他的忠言苦谏,还听信谗言将屈原流放。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写下了不朽诗篇《离骚》。

秦汉时期,流刑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在这一时期,居于徒刑之上、死刑之下的刑罚是肉刑。但是在法律实践中,不少犯人被送到边疆,从事戍边工作,这又与一般意义上的流刑十分类似。汉朝南征北战,使用了许多流刑犯人作为战士。比如《汉书·武帝纪》载,“太初元年……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发天下谪民西征大宛”。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流刑不同于后世的流刑,它并没有成为刑罚中的主刑,故而清末法学家沈家本有“秦汉以降,未有流刑”的论断,也有一定道理。随着法律文明的演进,立法者愈发认识到肉刑的残酷,于是在南北朝时期,流刑再次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逐渐取代肉刑成为仅次于死刑的法定刑。

隋唐时期,中华法系日臻成熟,朝廷确立起了五刑二十等的刑罚体系。唐太宗即位后,制定《贞观律》,这次修律把隋代旧律中的九十二条死罪降为流刑。与此同时,唐太宗还废除了此前“断趾”肉刑,改为“加役流”。上述流刑立法是贞观之治仁政的重要体现,受到后世高度赞扬。根据《唐律疏议》所确立的刑罚体系,流刑一共分为三种,分别是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史称“三流”,俱于流放地服劳役一年。丈夫流放,妻妾必须一同前往,不得以“七出”为由逃避。前文所提的“加役流”,则需服役三年。服役期满或者遇到朝廷大赦,流人即可在流放地申报户口定居,不得返回本乡。这套流刑体系确立之后,宋、明、清等朝基本沿用,还增加了部分闰刑(辅助刑)。清朝乾隆年间,为了规范流刑的实施,纠正“趋避拣择”之弊,朝廷制定了《三流道里表》《五军道里表》,详细列明了全国各府罪犯的流放地,保证了执法公平。

纵览各朝流刑,因为疆域面积大小不同,流放地也大不相同。宋朝疆域面积很小,因此许多犯人只能流放到南方海岛。清军入关之后,东北地区的满族人口大量南迁,当地变得更加荒凉。作为苦寒之地,又是满族故乡,因此清初统治者非常愿意把汉族罪犯,特别是知识分子罪犯流放到这里来。当时,东北地区的流放地有很多,比如盛京(沈阳)、尚阳堡、卜魁(齐齐哈尔),最负盛名的当属宁古塔。清朝平定准格尔部叛乱之后,新疆又成为新的热门流放地,一代才子纪晓岚、民族英雄林则徐就都曾流放新疆。本文的主人公吴兆骞,就是较早一批流放宁古塔的文人“罪犯”。

吴兆骞(1631—1684),字漢槎,号季子,江苏吴江人。顺治十四年(1657),吴兆骞参加江南乡试,高中举人。对常人而言,金榜题名意味着可以改变命运,吴兆骞也的确因为这场考试改变了命运。不过这次命运的改变带来的却是厄运。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就在乡试放榜之后,突然传出主考官方犹、钱开宗等人舞弊受贿的讯息,导致物议沸腾。其中中举人方章钺乃主考方犹同宗,又系四品京官少詹事方拱乾之子。顺治帝闻之大怒,命人将方氏逮捕进京审讯,同时要求中举士子一并来京复试。

第二年初,吴兆骞抵京,几天后便被投入骇人听闻的刑部大狱。原来,江南总督郎廷佐将吴兆骞列入了“显有情弊”的八名举子名单。审讯时,吴兆骞等人拒绝承认舞弊,清廷一时也拿不出强有力的证据。此案年代久远、史料缺失,但是从有限的资料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综合分析,此次科场案件,的确有舞弊应受惩者。但是对吴兆骞而言,应系冤案无疑。一方面,吴兆骞在江南之时,曾加入吴江的文社慎交社。当时吴江有慎交、同声两大文社,双方的矛盾十分尖锐。吴兆骞身为慎交社的风云人物,同声社的人对他恨之入骨。据吴兆骞日后家书自述,此案很有可能是同声社的章素文、王发等人陷害。

就在吴兆骞被关入刑部大狱后不久,顺治帝即亲自面试此次江南乡试中榜的举人。这场考试可谓非比寻常。史载,“是时,每举人一名,命护军二员,持刀夹两旁”“堂上命题,二书、一赋、一诗,试官罗列侦视。堂下列武士,锒铛而外,黄铜之夹棍,腰市之刀,悉森布焉”。在这种氛围下,士子们内心感到极大的屈辱与恐惧,大多两股战栗,毫无文思。吴兆骞也奉命参加了这次考试。可能是因为过于紧张,加之此前在刑部大狱饱受折磨,导致其状态奇差,最终竟然交了白卷。接下来他的命运可想而知。顺治十五年十一月,皇帝钦定此案,正副主考方犹、钱开宗等人被处以绞刑,妻子家产没官。吴兆骞、方章钺等八名举子侥幸逃过一劫,在挨了四十大板后,被判流放宁古塔。

顺治十六年闰三月初三日,吴兆骞等人踏上了流放宁古塔之路。所谓宁古塔,即今天黑龙江省宁安市。路过山海关时,吴兆骞被雄伟壮丽的关门所震撼。关门向东大路旁有一山岭,出关者谓之凄惶岭,入关者谓之欢喜岭,令人百感交集。不到一个月,吴兆骞一行即抵达沈阳。在这里,吴兆骞见到了许多流放辽东之人,互诉衷肠,留下了大量诗篇。当时的东北人烟稀少,山岭之间常有野兽出没,路程极为艰辛。路途之中,狱友吴兰友不堪颠簸折磨而逝,吴兆骞也曾大病一场。七月中旬,一行人终于抵达宁古塔。宁古塔主管巴海对这些汉族知识分子非常尊重,尽量予以妥善安置。宁古塔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山肴野蔌极佳,任人自取。一般流刑犯人至此,大多从事耕种等业,劳役甚苦。当时,这一地区的汉人非常稀少,而当地少数民族人民耕作技术比较落后。随着大量汉人流放至此,不但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还繁荣了当地的商业。吴兆骞一介书生,不善耕种,便以教书为生,流人子弟们成了他最初的学生。后来,巴海将军聘吴兆骞为书记官,为自己出谋划策,同时教授自己的儿子读书。就这样,中原文明在冰天雪地的关外开花结果。不久,妻子葛氏从江南万里来伴,又给吴兆骞生下一儿两女,他们开始了新的生活。

宁古塔的岁月充满凄凉,但边疆的大好河山也激发了吴兆骞的无限诗性,使他留下了大量佳作名句。吴兆骞流放之时,恰逢沙俄侵犯我国黑龙江区域。清廷下令反击,宁古塔军民同侵略者展开了英勇搏斗。身为流人的吴兆骞也不例外,他不但积极参与备战,还写下了大量的抗俄诗篇。虽然身处边关,吴兆骞却同中原故友保持着密切的书信联系,他的诗作也得以传播海内,名满京师。不但著名词人、同时也是当朝重臣纳兰明珠之子的纳兰性德对其诗作钦佩万分,就连康熙皇帝也被他那长达千言的《长白山赋》所深深震撼。康熙二十年(1681),在纳兰性德等人的不懈努力下,已经五十岁的吴兆骞终于得以赎金赦归,并在纳兰性德家教书为生。三年之后,吴兆骞在北京去世,留下一部《秋笳集》,向后人诉说着流放宁古塔岁月的诗和远方。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

猜你喜欢
宁古塔刑罚
行书杨宾《宁古塔杂诗》
《宁古塔纪略》简介
——《龙江三纪》之三
宁古塔让清朝人闻风丧胆
清宫剧中的宁古塔竟是世外桃源
宁古塔让清朝人闻风丧胆
流放宁古塔,其实有人在那里过得不错
刑罚威慑力的刑法学分析
村民砍伐租赁地树木受刑罚,为啥?
代运为名行诈骗 构成犯罪获刑罚
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矫治刑罚观变迁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