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摸鱼”的旧词新用

2022-04-05 01:33伍思宇康健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新义摸鱼隐喻

伍思宇 康健

摘要:网络流行语“摸鱼”是指人们工作或学习的时候偷懒或做无关的事,主要作为动词使用,能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及独立语,它反映了词语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借助隐喻机制获得新义的旧词新用现象。本文探究了“摸鱼”的流行过程及网络新义,以隐喻原理和语言的经济原则分析“摸鱼”词义衍生的机制,探讨“摸鱼”发展流行起来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是社会文化的推动,一是群众的心理需求。

关键词:“摸鱼”旧词新用隐喻词义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及传播途径的便捷,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有的甚至渗透到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摸鱼”是近段时间以来时常被年轻人在网络上提及或是挂在嘴边的一个词,然而它的词义并非等同于“浑水摸鱼”所指称的内涵,更不是动宾短语“摸鱼”,而是需要我们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的另一个新含义。“摸鱼”凭借被赋予的新内涵被网友广泛地应用于各类网络媒体中,成为一部分人每天学习和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这种旧词新用现象主要是借助隐喻机制产生的,体现了年轻人求新求变的用词原则和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要理解“摸鱼”的旧词新用现象,我们有必要借助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一、“摸鱼”的来源及词义演变

(一)“摸鱼”的本义

“摸鱼”脱胎于成语“浑水摸鱼”,“浑水摸鱼”原义是指鱼群在浑浊的水中会晕头转向,此时乘机摸鱼可以收获颇丰,比喻趁混乱的时候捞取不正当的利益,出自《中国歌谣资料·口吃中国饭》中“何应钦,骨头轻,混水捞鱼鬼门经,口吃中国饭,心向大‘皇军’”a 一句。“浑水摸鱼”有两个典故,一是《伊索寓言》中的《击水的渔夫》,讲述的是一个渔夫以石击水,使鱼群四处逃窜进他的渔网而弄浑了河水的故事,讽刺的是为了自身利益不择手段的人。另一个典故源于《三十六计》第二十计,讲述的是善于抓住敌方混乱的可乘之机以夺取胜利的军事谋略。在文学作品中,“浑水摸鱼”主要表示的是其比喻义,与“摸鱼”同义。

(二)“摸鱼”的流行过程及网络新义

网络流行语“摸鱼”首先源自画手圈,是画手对自我状态的描述,画手“摸鱼”去了即是说画手不做正事,跑去画草稿或是进行一些网络消遣活动。例如:

(1)翻一翻我高三的摸鱼本。(bilibili用户)

(2)【手绘】在你摸鱼的时候,大佬已经画满一页的老婆了!(bilibili用户)

(3)之前上课时一张十分潦草的摸鱼(依旧很菜)。(微博用户)

例(1)为bilibili用户所发布视频的名称,视频内容展示的是他高三没有填色的画稿。“摸鱼本”即为画画的草稿本。

例(2)为bilibili用户所发布视频的名称,视频内容展示的是画手画动漫人物的过程,在这里“摸鱼”是指画手或业余绘画者不干正事或画草稿。

例(3)是一条微博文字,配图是一张画稿,因此,这里的“摸鱼”是指“画稿”。

众所周知,“996”工作制是一些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因其违反了法定工作时间,受到广大群众的诟病,源自于画手圈的“摸鱼”出现在公众视野之后引起了大批受“996”工作制影响的人群的共鸣,因此,大家纷纷接纳和使用“摸鱼”的网络新义,“摸鱼”随着使用的频繁而延伸了使用范围和表义范围,扩大了使用人群,迅速成为网络热词,频繁地出现于各个网络媒体中,成为描摹人们工作或学习时进行娱乐消遣活动的高频词。例如:

(4)【上班摸鱼贴】不摸鱼的上班是没有灵魂的上班。(贴吧用户)

(5)摸鱼又不知道摸了个啥,还是做作业吧。(微博用户)

(6)趣图笑话:这不是摸鱼,这是慢工出细活。(腾讯新闻)

(7)我才不管你有没有摸鱼,只要不影响到我就好,现在工作就是一个团队协作的工作,大家做一样的事情感觉其他人都在摸鱼。(微博用户)

例(4)的“摸鱼”是指工作时开小差、偷懒,或是做与工作无关的事。例(5)的“摸鱼”是指学习时不专心,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例(6)的“摸鱼”是指工作时偷懒,效率不高。这是发布在腾讯新闻的一则有关搞笑图片的标题,起到人眼球的作用,也从侧面体现出“摸鱼”极高的热度和流行度。例(7)是指在团队协作或集体活动中偷懒,出工不出力。

综合以上分析,我們总结出“摸鱼”主要有三种含义:第一,画手圈内部术语,指画手不专心画画而画草稿,或是进行娱乐消遣的行为,也可用来指称画稿。第二,工作或学习时偷懒,不恪守本职,做工作或学习以外的事。第三,在团队协作或集体活动中偷懒,出工不出力,甚至因此影响整个团队或集体的工作进度。

(三)“摸鱼”的语法分析

随着使用范围和使用人群的扩大,网络热词“摸鱼”不断产生了各种灵活用法,可以充当多种语法成分。

(8)刘慈欣在电厂上班时间“摸鱼”能写出《三体》,我也能在电厂上班时间摸鱼。(微博用户)(充当谓语)

(9)好爱摸鱼,死到临头也想摸,明天校长来听第一节课,至今没备课也想摸。(微博用户)(充当宾语)

(10)摸鱼时间,劫胡一个大 mango。(微博用户)(充当定语)

(11)摸鱼使我快乐。(微博用户)(充当主语)

(12)第一次参加工会排球赛,单位同事们太厉害啦哈哈,我摸鱼都混赢了,嘻嘻,摸鱼第一名。(微博用户)(充当状语)

(13)打工人的第一天:摸鱼。(微博用户)(充当独立语)

(四)“摸鱼”的表达功用

“摸鱼”被人们所使用时,具有生动形象、含蓄委婉的语用功能。

1.生动形象

“摸鱼”本指在混乱的状况下谋取不正当利益,被当代人赋予新义后的它,生动又形象地描摹出人们在工作或学习中趁机偷懒或做其他无关的事的状态。例如:

(14)我天天没事做摸鱼快把鱼摸死了……(微博用户)

2.含蓄委婉

相比其他表达方式,如“偷懒”“开小差”等,“摸鱼”不那么严肃直白,具有含蓄和委婉的特点。例如:

(15)虽然我事儿多,但我会摸鱼啊!(微博用户)

二、“摸鱼”的衍生机制

(一)隐喻机制

隐喻机制在“摸鱼”网络新义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它活跃于人们的思维和行动中,是语言新义产生的原动力。它是从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的映射,即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倾向于用已知的、有形的、易理解的区域去认识和理解未知的、无形的、难以理解的区域,形成一种跨域的映射。这种映射是沟通主观世界与客观存在的桥梁,因为映射的实质是用一个事物去解释另一个事物,因此这种映射并不是任意的,而是由它们概念之间的相似性所促进的。提取始源域中的某些语义特征,再投射到具有相似特征的目标域中,就可以通过这种相似性联想构成语言的新义。“摸鱼”本义是指趁混乱的时候获取不正当的利益,它的新义是指在工作或学习时(趁人不注意)偷懒或做无关的事,始源域的时间“混乱时”和事件“获取不正当利益”,与目标域的时间“别人不注意时”和事件“偷懒或做无关的事”具有极高的相似性,因此能够建立相似关系,“摸鱼”便借助隐喻机制获得了网络新义。

束定芳认为:“人类使用隐喻,可以分为被动与主动两种情况。……所谓主动使用隐喻的情况,就是使用者事实上已经认识到两种事物的差别,或者语言中存在着现成的词语或表达式,但为了更好地传达使用者的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使用者选择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据上文分析,网络新词“摸鱼”主要是指工作或学习时偷懒或做无关的事,那么,语言使用者本可以用“偷懒、不务正业、做空事”等现有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或形容这种状态,但他们选择对“摸鱼”进行旧词新用以满足自己的表达需求,究其原因,可能是现有的表达形式过于直接,相比之下,“摸鱼”的含义比较隐晦,也没有“偷懒”等词表达的贬义程度深,符合现在大多数人在巨大的工作和学习压力下忙里偷闲的状态,因为他们并非是出工不出力,也没有影响工作效率或进度,而是在疲惫时用“摸鱼”来缓解紧张和压力,“摸鱼”也算是人们处于社会和生活压力下的一种积极的自我调侃,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在画手圈使用“摸鱼”后从画手圈领域借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术语。其实,“摸鱼”也相当于一种行话,它的含义最开始只被画手圈的人知晓,而后被圈外的人了解和使用,扩大了通行范围,成为有过这种经历的群体所共同使用的话语。

(二)旧词新用

旧词演变为新词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基于本义的隐喻→敏感事件的激发→扩大使用后的逐渐泛化,只有经过这个三个阶段,才能完成旧词向新词的演变。由于“摸鱼”的本义与“工作和学习时(趁人不注意)而做无关的事”有语义上的内在联系,因此能够被画手圈的人注意和使用,他们对“摸鱼”的大量使用便是一个敏感事件,当这个事件被画手圈外的人知晓后,“摸鱼”便迅速走红,使用范围和使用人群不断扩大,其所表达的含义也不仅仅局限于画手画草稿或消遣了。比如,企业员工用摸鱼来表达自己趁上司不注意时不做正事的状态,学生用摸鱼来表达本该学习却在玩耍的状态,参加集体运动的人用摸鱼来表达自己或队友水平差或心不在焉的状态……不仅是这些群体,细化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家庭的人,许多人都在用“摸鱼”表达自己或别人本该做某事而(趁人不注意)在做无关的事的状态。此外,除了词义的逐渐泛化,“摸鱼”所能搭配的对象也变得更加丰富,语法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能做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独立语等。

(三)语言的经济原则

现如今网络平台异彩纷呈,越来越多的人活跃于此,也倾向于在网络上发表各种言论和见解。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们倾向于使用短小精悍的词汇或语句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以满足省时、快捷的需求,为了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还需要保证言语的准确性。因此,人们在网络上进行表达时,既追求语言表达的精练,还要保证措辞的准确。“摸鱼”脱胎于“浑水摸鱼”这一成语,属于简化后的词,使用起来便捷简单,符合语言发展演变的规律,也能准确表达出“该做某事而在做无关的事”的状态和情绪,因此,摸鱼一词的使用范围、使用人群和语义不断扩大,成为爆红的网络语言。

三、流行的社会文化因素

(一)社会发展的推动

物质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工作压力逐渐增大和职场竞争愈发激烈,上班族将工作视为对自由的禁锢,自称为“打工人”,时常处于缺乏工作动力的状态,大家将“摸鱼”视为一种职场正义,认为替别人打工只需要做好分内的工作、拿应得的薪水。如今广泛存在于职场的“摸鱼”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非坏事,在繁忙的工作中做其他事转移下注意力能得到片刻的放松,工作效率反而可以得到提高。工作“摸鱼”虽然不值得提倡,但我们也应当重视其背后的正当诉求。

(二)受众的心理需求

活跃于网络的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不爱循规蹈矩,喜欢标新立异。对于年轻人来说,人们长期使用、司空见惯的语言是比较乏味的,而新词新语象征着活力和朝氣,深得青年人的青睐,使用起来显得新颖时尚、独具特色,“摸鱼”便是满足人们陌生化表达需求的产物。“摸鱼”的词义、搭配对象以及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不仅是语言内部发展规律的推动,也是群众心理诉求的反映。同时,“摸鱼”也满足了使用者在工作和学习压力下自嘲和自我宽慰的表达需求,因此能够成为流行的网络语言。

四、结语

“摸鱼”一词在隐喻机制、社会文化推动和群众心理需求的共同作用下被赋予了新义,语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泛化,成为流行的网络语言。它的流行一方面反映了语言发展的活力和群众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影响着语言的规范性,造成了不同群体间言语理解的困难。因此,我们应当用辩证思维来看待和使用“摸鱼”这个流行语,让它发挥更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价值。

a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15页。

参考文献:

[1] 常楠.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现象研究[D].山东大学,2008.

[2] 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汉语学习,1997(4).

[3]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 王同伦.“山寨”语义泛化的隐喻机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5]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作者:伍思宇,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近代汉语词汇语法;康健,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近代汉语词汇语法。

编辑:曹晓花E-mail :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新义摸鱼隐喻
摸鱼
稻田摸鱼记
《活的隐喻》
旧裙新义
Shirking 9 to 5
从异解看成语新义的形成
“奇葩”一词的发展变化及原因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旧词衍生新义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