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都市主义视角下昆明金星立交桥下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2022-04-06 03:13侯青青
绿色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立交桥金星都市

侯青青,张 云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4)

1 引言

2021年两会期间,城市更新已明确被列入“十四五”时期全国建设重点工作,与提升城市品质和人民幸福生活水平息息相关[1]。目前城市建设更倾向于宏大的叙事话语形式,对于人的日常生活体验和需求常常忽略[2]。人们对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有着更高的要求,提高城市生活品质变得尤为重要,显然粗放扩张型的城市增量规划已经不再适合当下社会的需求[3]。在政府主导之下的城市建设,逐渐从超大尺度的规划设计转向了具有弹性空间的微小尺度设计[4]。

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二战,西方城市更新发展较早,大致经历了清除“贫民窟”、福利色彩社区更新、市场导向旧城再开发、社区综合复兴[5]。与西方城市更新不同的是,中国的城市更新是从危旧房改造开始的,展开了旧城改造的更新[6]。纵观国内外研究,城市更新从单纯的物质空间改造逐渐转向了多维度视角的更新模式。传统的规划设计已经无法解决新常态下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城市存量空间更新需引进新型的方式方法。纵观全球范围,近年间兴起的“战术都市主义(tactical urbanism)”则是微小尺度更新的典型代表[7]。本文以昆明金星立交桥下空间为研究对象,从战术都市主义视角考虑桥下空间更新策略。

2 战术都市主义

“战术都市主义”概念 ,于 2011 年由麦克·莱登(Mike Lydon)和安东尼·加西亚(Anthony Garcia)在《战术都市主义:短期行动,长期改变》(Tactical Urbanism:Short-Term Action for Long-Term Change)[4]中提出。他们将战术都市主义定义为:一种由政府、投资商、非盈利组织和(或)市民主导的邻里建设方法,主要聚焦城市存量空间中微型空间,使用短期、低成本和弹性的干预措施,采用更灵活、更具参与性和更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旨在促进长期变化[8]。目前战术都市主义主要用于优化城市空间中较小尺度且短期的项目,用微小的介入手段给场地带来物质层面以及社会层面的显著变化[9]。

战术都市主义在参与主体、空间类型、时间特征上皆不同于传统的规划设计。在参与主体上,战术都市主义的主导者包括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两者之间所有机构、组织及个人。在空间类型上,“未发挥想象力充分利用的空间”是战术都市主义重点关注的,如常被忽视的桥下“灰”空间、过宽的街道、路面停车场及其他未被充分利用的公共空间。在时间特征上,战术都市主义规划目标很明确,实施短期干预是为了实现永久性改变[10],这也是战术都市主义不同于其他临时性城市规划的最显著特点[11]。

战术都市主义的操作方法一般分为5个阶段:①明确规划与设计的服务对象;②确定合适的项目场地,确定有待解决问题;③思考和研究应面对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④设计一个简易实施、不耗费大量资金的项目;⑤运用“构建—评估—学习(build—measure—laern)”方法,测试大众对于项目的意见并收集公众反馈[10]。

战术都市主义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西方国家的政治形态、文化样态、思维方式也与中国有很大差别[12]。本文借鉴战术都市主义所包含的渐进式、小尺度、公众参与、创新性和灵活性思想,提出金星立交桥下空间更新策略。

3 金星立交桥

本文以昆明金星立交桥桥下空间为研究对象。金星立交桥位于昆明市盘龙区北京路北段与二环北路交叉口,为三层全苜蓿叶型全互通式立交,标准桥面宽度为13 m,桥面距地面17~20 m,金星立交桥下空间面积约1.429 hm2。

基于战术都市主义思维,选择金星立交桥下公共空间为研究地,一是其地处于老旧小区中心地带,场地周边可使用绿地空间不足,居民对休闲绿地需求较大;二是金星立交桥下空间未被充分利用,闲置浪费;三是金星立交桥下空间具有较高可达性,但公共空间质量较差,所以确定金星立交桥为研究地。

4 金星立交桥下空间现状

4.1 金星立交桥周边环境情况

本次研究以金星立交桥A-B、C-D两个纵横桥下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其周边概况东北方向(F)为以雄达茶文化城为主的茶文化片区,西北方向(E)、西南方向(G)、东南方向(H)多为居住小区。

金星立交桥下公共空间目前使用状况如图1。笔者依据金星立交桥桥下公共空间使用状况将其划分成绿化空间、通行道路、已经硬化的桥下广场。其中绿化空间包括桥下绿化种植及花坛用地,通行空间主要包括人行道及车行道通行。

4.2 金星立交桥下空间交通流线现状

金星立交桥作为交通要塞,在上下班高峰期,通行车辆与行人通行路线交叉错乱。由于附近居住人口密度大,部分机动车不按规则行驶,导致人车行驶冲突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存在安全隐患的地点目前尚缺安全标识,如通行道路暂无斑马线,通行路口无安全指示牌、红绿灯等(图2)。

4.3 场地利用情况

金星立交桥下空间利用率较低。如北京路方向桥下空间已经铺装好的小广场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周边居民私自占用了桥下空间,如私家车、自行车及共享单车的随意停放、小商贩在此贩卖商品等。除此之外,二环北路方向桥下空间出现了部分土地裸露情况,导致空间浪费如图3。

图3 金星立交桥下空间利用现状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笔者观察桥下停留休憩的人群中:环卫工人、外卖员及老人为主要人群。在实地采访中,有位83岁的奶奶说因为住在周边,23年来基本每天到桥下休息,希望能有更好的环境。环卫工人也谈到炎热的夏天因为桥下阴凉会在此乘凉。一些带着孩子的爷爷奶奶有时候会坐在这里停留休憩。外卖员则因送外卖在此停留及中转接单,其他周边居民及路人仍以通行为主。笔者根据现场调研整理了场地活动类型人群分析如表1。

表1 场地活动类型人群分析

4.4 金星立交桥下景观情况

4.4.1 桥体颜色

平面色彩上,桥体整体呈现灰色。立面上金星立交桥桥体以混凝土浇筑,呈现灰色观感,桥下空间以浅黄色漆粉刷桥体,桥下空间色彩为大面积同质色彩。

4.4.2 铺装

桥下空间人行通道及小广场的铺装选用同色系灰色花岗岩及混凝土砖铺装,色彩单调,缺乏趣味感。

4.4.3 植物配置

桥下植物种植上,仅种植常春藤覆盖地表,攀援植物有油麻藤、地锦几种植物。植物搭配上虽然选用乔木、小灌木及攀缘植物,但因桥体的遮挡导致采光不足,光线不强,桥下空间较为阴暗,桥下空间植物生长状态较差,出现大面积裸露土地(图4)。

图4 金星立交桥下空间景观现状(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4.4.4 标识系统

桥下标识系统主要有转盘的安全标识、道路相关标识,由于桥下空间的通道需穿越马路,部分通道仍缺乏安全标识及相关指示牌、导视系统。

4.5 人群需求分析

本次研究多途径整理了影响金星立交桥下空间景观的11个指标,以Likert量表分成五级,1~5个级别表示从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满意、非常满意。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105份,其中有效问卷101份。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使用者对于桥下空间清洁度、人行道宽度、视野开阔层度、通行安全性、植物丰富层度、地面铺装效果、景观形象打分平均值超过第三个级别一般满意,未超越3.5。活动场地大小平均值接近第三个级别一般满意,标识系统、景观小品、景观吸引力平均值均为不满意(图5)。由此可见,使用者对于金星立交桥下空间使用整体满意度不高。

图5 金星立交桥下空间使用满意度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以明确评价指标要素与公众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分析。本次回归模型的拟合度良好R2=0.755>0.7,运算结果非常真实可靠地反应了公众满意度的影响情况。

由回归分析结果可知,显著因子的重要性排序:景观形象>地面铺装效果>人行道的安全性>植物的丰富层度>景观小品>景观吸引力>视野开阔>人行道宽度>活动场地大小>桥下空间清洁度。

通过显著因子重要性排序可知,公众对于金星立交桥下空间总体满意度的评价中,景观形象和地面铺装效果以及人行道的安全性、植物的丰富层度对于使用者关于桥下空间的总体满意度有显著影响,更新改造之时应优先考虑。标识系统与公众对于金星立交桥下空间总体满意度呈现不相关,对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笔者认为一是金星立交桥下空间标识较少,二是标识不明显,是公众在日常使用中常常被忽视的因素。

表2 评价因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6 小结

金星立交桥下空间利用率低,现有场地未得到充分利用。根据上述分析来看应首先在保证桥下空间通行安全性的同时增加活动场地,提升空间利用率。

景观方面色彩单调,视觉效果不佳。桥下空间植物种植形式及品种单一,并出现大面积裸露土地。景观设施方面,缺少必要的休憩服务设施及景观小品。金星立交桥下空间整体视觉效果不佳,场地缺乏吸引力。根据人群需求分析在更新改造之时应侧重景观形象塑造、提升地面铺装效果、丰富植物配置、增设休憩服务设施及景观小品,提升景观吸引力。

管理层面,通过查阅资料,从管理权限来看,金星立交桥下空间属于市政道路用地,而相关部门只管理道路红线范围内的用地建设情况,并无专门的规划管控和建设审批,但是随着城市存量空间利用方式的多元化,这种管理制度将愈发无法满足当下建设需求。

5 更新策略

5.1 空间层面更新策略

5.1.1 提高空间通行安全性

金星立交桥下周边居民人口密度大,上下班高峰期行车与行人存在行驶冲突(图2),人群需求调查中,人们对于通行安全与桥下空间满意度显著相关,场所安全性亦是进行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应将提高金星立交桥下空间通行安全性放在首位。通过对现状的调研发现金星立交桥下通行存在四条人行通道,每条桥下通道与机动车行驶道路交叉部分都有着潜在安全隐患,需对这些区域增设护栏,增加斑马线、强化交通指示系统以及信号指示系统,并通过地面过渡铺装引导行人通行,提高人行路径可步行性,同时也可提高城市的步行空间质量[13]。

5.1.2 赋予空间灵活性

金星立交桥下空间并未进行划分,二环北路桥下空间种植大面积常春藤,北京路方向桥下空间只进行了路面硬化,导致场地利用率较低。规划设计之时可以将场地进行平整,在场地内部以流线设计形式打破场地规则感,以色彩划分区域,但不限定空间具体使用功能。二环北路方向桥下空间可通过高低不同移动木台装置、打磨好的树干、可移动的绿化装置等进行随机组合,使用者也可发挥想象力根据需求移动部分小型装置进行组合,增加场地趣味性。北京路方向桥下空间因高度不适宜,不作为休憩场地使用,可对部分硬质铺装转为绿化,并规范桥下停车、临时摊位摆设。

5.2 景观层面更新策略

5.2.1 艺术介入增加场地趣味性

昆明规模庞大的立体交通系统衍生出桥下空间,由于其空间的隐蔽性及消极性,成为昆明城市中不被关注甚至被遗弃的“灰空间”[14],且场地颜色单调、空间照明不足,致其缺乏空间活力。色彩是人们感知环境最直观的要素之一,云南作为多民族聚集地区,民族文化突出,金星立交桥作为城市的中心焦点更应在设计中突出地域性特点。可运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彩绘或装饰物,绘制、装饰桥下空间桥顶及桥柱,减少灰色观感,展现昆明独特的文化。地面铺装使用沥青艺术,采用大胆活泼的色彩给予人们积极暗示,剥离桥下空间带来的阴暗感、孤独感。同时雕塑作为城市景观造景的常用元素,有着场地标志的作用,可以设计特色雕塑,作为地标,增加行人对于场所的认同感。

金星立交桥作为重要的交通要道,在灯光艺术的运用上,一是优化金星立交桥灯光设计,加强桥体的灯带设计,桥体灯带在进行设置之时,可与低空护栏相结合,降低光污染,对来往行人及车辆有着良好的诱导性,防止出现眩光,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二是对绿化及场地的照明进行加强,由于桥下空间夜间会出现阴暗死角,可根据现场的绿化及场地情况,确定灯具的投射及安装方式,展现春城夜景风光。

5.2.2 丰富植物种类与层次

桥下空间应选择耐光性好和维护成本低的植物优化环境,减少二氧化碳污染。根据现状实测情况及使用者对于现状植物配置的满意度,金星立交桥下空间原本绿化较好。但在调查时发现种植水鬼蕉,在更新设计之时可剔除不合理种植植物,沿用适宜桥下生长植物,搭配如黄金菊、春羽、沿阶草、玉簪、十大功劳、叶子花、玉兰等进行景观层次提升,在攀援植物方面,增加油麻藤、爬山虎、乌蔹莓、蔓长春花等进行搭配,丰富植物种类。桥下空间绿化植物增加对桥下空间空气净化、噪声消解等有着长期的积极影响。

5.2.3 增加艺术性公共设施

在桥下空间适当增加一些休憩座椅、垃圾桶等公共设施,在造型及色彩上可大胆多样,结合昆明本土特色,如山茶花、孔雀、大象造型等,进行抽象、提取元素等设计。增加配套设施一方面可以提升金星立交桥周边的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还可满足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5.3 管理实施层面策略

5.3.1 多方协作

金星立交桥下空间更新可由政府负责推动,编制相关的法规如《昆明市桥下空间管理办法》[15],统筹推进更新方案实施。首先要解决其所属及管理问题,须明确权责,规划部门、 交通部门、城管部门及园林养护部门等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吸引各方参与,整合资源,鼓励跨企业及跨专业共同合作。充分调动公众、社会组织参与,建立起平等协商机制,共同推动金星立交桥下空间更新。

5.3.2 渐进更新

金星立交桥下空间渐进更新以公众参与为途径,在时间和空间上渐进更新为准则。首先,由政府作为主导者,组织金星立交桥下空间更新工作;其次,组织相关竞赛进行网络评选,由公众选择最喜欢的方案,并发表相关建议;再次,完善设计方案,确定最终方案进行实施。做出长远规划,将项目实施分阶段进行,分步骤实施,在实施施工阶段网络平台持续开放,定期让公众了解工程进展,汇集公众反馈意见进行微小修改。

6 结论与讨论

随着社会进入追求高质量发展阶段[16],城市更新的研究目前逐渐以“人”的需求为主,将物质属性与社会属性结合,才能真正地创造出为公众所需求的场所。一步到位的更新方式愈发不适合城市的发展,弊端明显,渐进式、小尺度、公众参与、灵活性的更新方式是更符合当下人群需求的。本文希望通过对昆明金星立交桥下空间更新策略探讨,从多元化的视角来探索城市桥下空间更新利用。未来随着城市空间优化和空间品质提升,合理利用城市桥下空间具有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立交桥金星都市
山地立交桥上的角逐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金星上的一天有多长
金星上全是金子吗
第六章 飞向金星
宜毕高速陈贝屯互通立交桥
去金星要花多长时间?
最复杂的立交桥,路痴的噩梦?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