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万象街道居住小区室外环境适老性研究

2022-04-06 03:13朱益民李佳赟杨婷婷
绿色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居住小区设施满意度

朱益民,李佳赟,杨婷婷,胡 牮

(1.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2.浙江瓯立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浙江 景宁 323500)

1 引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4.62%,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3.68%,已达到中度老年化阶段。我国目前的养老模式依然是以居家养老为主,由此居住环境更是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所以加强居住小区室外环境的适老性方面研究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1,2]。不仅只是要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居住的生活环境,而是要综合考虑休闲、娱乐、健康、益智等方面[3]。

2 调查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万象街道位于莲都区中部偏东,西北连接联城街道,北与白云街道接壤,东、东南与紫金街道衔接,南、西南与丽水经济开发区为邻,辖区总面积7.26 km2。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万象街道辖内的梅山小区、梅山二区、文昌苑、后庆新村、南阳小区、处州花苑、丽阳国际公寓、瑞光花苑、山水桂花苑、括苍小区、括苍新村、通惠园小区、囿山新村等13个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小区。

2.2 调查方法

调查采取问卷调查、随机访谈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问卷调查对象为居住小区内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共计发放问卷202份,回收202份,其中有效问卷197份,问卷有效率为97.5%。每天调查的时间段为7:00~22:00,共计用时14 d(含工作日与双休日),调查结果采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通过随机访谈深入交流,实地考察了解实情,从而能更加深入分析万象街道居住小区室外环境在适老性方面的实际状况。

3 问卷结果与分析

调查问卷主要包含3个部分内容:一是老年人的个人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状态、居住状态、受教育程度;二是老年人在居住小区内的活动情况,包括活动时长、活动时间段、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室外空间活动的主要目的等;三是老年人对居住小区室外环境的使用状况评价,包括对指向性标识、服务设施、卫生设施、休息设施、健身设施、娱乐设施的满意度及总体满意度等。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采用图表形式进行研究整理和统计分析。

3.1 个人基本信息

图 1~4 反映了居住小区的老年人年龄在60~69 岁的居多(占比51%);女性人数略高于男性,但差距不大;受教育程度以小学和初中水平为主(合计占比60%);居住状况以与老伴同住为主(占比58%),与老伴子女同住次之,独住最少。

图1 老年人年龄构成

图2 老年人性别构成

图3 老年人受教育状况

图4 老年人居住状况

3.2 居住小区室外环境老年人活动状况

图5~8显示,在居住小区室外环境中,老年人的活动频率多为每日1~3次(占比96%),活动时长多为1~2 h(占比53.6%),更多老年人在选择在7:00~9:00、9:00~11:00和17:00~20:00 3个时间段活动,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休闲娱乐和邻里交往(合计占86.5%)。

图5 老年人每日活动频率

图6 老年人每日活动时长

图7 老年人每日活动时间段

图8 老年人活动目的

3.3 居住小区室外环境老年人使用状况

图9~12显示,老年人对居住小区的各类设施的满意度中,指向性标识的满意度最高为80.5%,其次为娱乐设施,满意度为77%,满意度较低的为卫生设施和照明设施,满意度分别为59.5%、63.5%,部分老年人认为卫生设施摆放位置和数量还可优化,夜间小区部分区域光线过暗道路不易识别。老年人对居住小区室外环境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占比82%),但在具体的方面不少老年人认为还有可提升的空间,如服务管理方面居住小区环境打扫还需更加及时,此外“提供充足的休息空间”“增加场地的便利性”和“保障环境更加清洁美化”等都是较为显著的需求。在随机访谈过程中,老年人指出位于道路交叉口的座椅因车辆交通存在一定不安全因素;健身设施种类比较单一渴望多样化的类型等。

图9 居住小区设施满意度

图10 居住小区服务管理满意度

图11 居住小区室外环境总体满意度

图12 居住小区室外环境优化建议

3.4 小结

在居住小区室外环境的日常活动中,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也尤为重要。因而,对小区绿化的配置和管理需加以关注。人是环境的主体,而老年人的生理、心理机能相对较弱,所以要给与老年人更多的安全感和保障,给他们更适宜的居住环境。有些建成年代较早的小区,在安全设施方面更加需要完善,并且物业服务要积极作为,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也应该更加重视公共设施的建设。

4 居住小区室外典型空间与老年人使用状况分析

4.1 出入口空间

居住小区的出入口空间是由建筑物和绿化景观围成的开阔空间,它的形式是由周围的实体元素共同决定的,体现着一个小区形象的塑造,发挥着出入交通和集散的功能。经调查发现,一些建成年代较早的居住小区,在出入口设计时,没有把人行道和车行道完全分离开来,出入口和城市交通干道也没有保留足够的安全距离,部分出入口没有设置减速带,观赏功能的体现还不够充分。

4.2 宅旁空间

宅旁空间是居住小区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接触最为频繁的部分。一个居住小区的宅旁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该小区的居住环境、仪容面貌、日常生活等。经调查发现,居住小区宅旁空间的设计利用还有待提升,空间利用被浪费,没有足够的休息设施以及给予老年人休闲的场所,导致某些老年人只能在小区道路旁下棋、花坛边休息等。部分居住小区宅旁空间的非机动车停放较为无序,所以更要规划好停放非机动的区域和地块。

4.3 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是居住小区中较为集中的开放空间,是连接建筑与外界的空间区域。经调查发现,老年人在该空间主要活动有聊天、打牌、下棋、散步等,但是发现部分居住小区的公共空间部分照明设施配置的数量不够,有部分居住小区没有设置充足的无障碍通道,座椅的间距设施不够合理。此外,休息设施所在的场所一定要保证空间的宽敞、明亮,给老年人带来更为愉悦、健康的休息环境。

4.4 灰空间

灰空间是在一定维度上有遮挡、有围合,但又不完全围闭或开敞的空间[4]。灰空间是人类活动的一个包容性区域,一个融入了人的情感与意志的场所[5]。高大的乔木和灌木密植成丛形成绿色屏障,这个屏障可以构成一个半开敞型的灰空间,保证了环境的安全与宁静。在树丛前设置一些座椅,方便老年人使用。灰空间还可以起到遮风避雨的功能,给人更好的舒适感和休息环境。根据实地调查,部分居住小区并没有对灰空间引起重视,植物过于杂乱,缺少打理,景观效果较差,更没有给人以舒适感,应该加强绿植的修剪,提高观赏性和利用率。

5 居住小区室外环境设施适老性现状分析

5.1 信息设施

信息设施用于指示、提示或标注相关信息[6]。用于标志的设计必须要根据当地的建筑景观来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选择符合其功能的尺寸、形式和颜色,而且要简洁明了地传递给老年人信息,如电箱边的警示信息,要醒目地传递“危险”的信息;路标、单元楼标识等指向性标识,提示楼栋信息及所处的位置,便于寻找方位和确定位置。现有的小区内,多数信息标识能够较好地发挥应有的功能,但部分指向性标识所指方位不够明确,少数年迈的老年人会困惑于所指示的具体方位。

5.2 无障碍设施

无障碍设施指为保障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专门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在居住区、居住建筑方面,无障碍建设体现在道路、绿地、配套公共设施、居住建筑等处[7,8]。通过无障碍设施的设计与施工,体现对老年人等人群的人文关怀。在调查的居住小区,基本上都考虑到无障碍设施的使用,但在具体使用实效上,某些无障碍通道和住栋入口连接处存在拐弯、转弯半径较小,给实际使用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小区道路坡度虽然不大,但雨天路面仍然湿滑,建议路面铺砖作防滑处理。

5.3 休憩设施

休憩设施主要是提供老人更好休闲、小憩、等候等安静活动的设施,多设置在居住小区路边、核心区域、建筑周边等区域。休憩设施要注意基本的采光和避风挡雨功能,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宁静休息、交流交往的场地,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因缺乏交流而产生的心理孤僻[9~11]。条件允许时可设立供老年人阅读的平台,满足他们精神的需要。目前,居住小区内有较充足的座椅,但休憩设施周边少有阅读的报刊栏,建议考虑增设。

5.4 健身设施

健身设施是老年人在居住小区内日常使用频率较高的设施之一,一定程度上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老年人在退休之后有了大量闲暇时光,而健身设施恰能满足其身心需求。老年人通过健身设施锻炼身体,得到休闲放松,找到趣味性。目前,居住小区室外环境的健身设施较受老年人欢迎,部分人在使用过程中有磕碰或摔倒的经历,建议健身设施局部作特殊防护,设施所在场地的地面铺设地垫,给意外碰撞或跌打增加缓冲,以降低老年人意外伤害的程度或发生的可能性。

6 居住小区服务管理与老年人使用状况分析

新近建成的居住小区设施完善,使用便利,舒适度好,如生活圈导向图清晰指向小区周边城市空间布局;自助借书亭为生活阅读提供了方便;充满生机的山水人文空间提升着生活品质[12,13];旧衣物回收箱让老旧资源得到循环利用;充分的无障碍设计让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尊享舒适美好[14]。相比较而言,建成年代较远的居住小区还有一定差距,除了条件未如此完善之外,原有室外环境的后期养护管理也稍显逊色。为让居住小区成为老年人真正的身心归宿,成为他们乐享的精神家园,小区的服务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需及时有效地解决老年人提出的合理建议,甚至可以敏锐地发现居住小区待完善之处,主动提出解决方案,迅速响应提升适老性品质。

7 结论与讨论

我国的老龄化、高龄化、少子化现象日趋普遍,将导致形势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国情[15]。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意见,明确将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16,17]。居住小区室外环境品质对于老年人而言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提升其适老性品质则成为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18]。针对目前居住小区室外环境适老性不足之处,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1)加强保障措施,确保安全性能。在居住小区出入口空间、内部道路转弯空间、健身设施所在场所等处,按照规范要求及老年人实际使用情况,增加必要的防护措施和提示信息等,切实保障使用的安全性。

(2)加强维护管理,优化舒适使用。积极开展巡察及征求意见,发现居住小区场所、设施等出现的老旧、损毁现象,跟进服务管理,及时加以维修或更新,优化居住小区内生活的老年人使用的舒适体验。

(3)加强开发利用,提升综合品质。除了确保老年人使用安全、舒适之外,针对居住小区室外环境的景观品质、多元功能开发上,深入调查、分析和研判,如在提升植物景观营造、小区文化塑造、多功能设施建造等方面下功夫,提升居住小区室外环境的综合适老化品质。

猜你喜欢
居住小区设施满意度
基于“多维韧性”的老旧小区改造策略研究——以亳州市花戏楼居住小区为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大同市居住小区植物配植问题与对策研究
寒冷地区居住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浅析
设施农业文摘
同步阅读理解两则
基于顾客满意度的供应链绩效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