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对蔷薇科绿化树种蚜虫的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2022-04-06 03:51高泽敏
绿色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外源蚜虫显著性

高泽敏

(张家口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河北 张家口 075000)

1 引言

蔷薇科(Rosaceae)植物在自然界中种属众多,其类型多样、花色各异,形态也千差万别,在世界园林绿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通过行列植、散点植、对植等不同的栽植方式用于行道树、庭荫树、景观树等各个领域,营造形式各异的园林植物景观[1]。但是在应用过程中经常发现有蚜虫危害。蚜虫是危害蔷薇科植物的主要害虫,其主要通过刺吸汁液危害蔷薇科植物的嫩梢、嫩枝、嫩叶、花蕾等糖含量较高的幼嫩组织,使得叶片皱缩卷曲变形、开花畸形,不仅影响到了蔷薇科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严重影响品质,使其失去了最佳的观赏价值,造成经济损失[2]。危害蔷薇科植物的蚜虫主要有蔷薇长管蚜(Macrosiphumrosae)、蔷薇圆尾蚜(Macrosiphumroseus)、苹果棉蚜(Eriosomalanigerum)[3]等,随着蔷薇科园林树木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应用比例的增大,蚜虫对蔷薇科植物的危害也日趋严重,如何减轻蚜虫危害是蔷薇科园林绿化树木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蚜虫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频繁使用化学药剂会诱发蚜虫的抗药性,同时也会对草蛉、食蚜瓢虫、食蚜蝇及寄生蜂等蚜虫天敌昆虫造成严重影响,且农药残留会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也造成相应的威胁[4~6]。因此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筛选具有无污染、无残留、易分解且对人畜无害的生物药剂或外源诱导剂来激发园林植物自身的防御体系,可以提高园林植物整体抗性水平,抵抗病虫危害[7~10]。鉴于此,笔者在前人对其它植物材料研究基础上,选取化学药剂、生物药剂、外源诱导剂等不同药剂展开蚜虫田间防治试验,筛选最佳的防治药剂及合理浓度,以期为科学生态进行园林绿化树种的蚜虫及其他病虫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绿化树种

蔷薇科园林绿化树木:包括紫叶李、榆叶梅、现代海棠类等,均为嫁接苗,树龄不等,来源不明。

2.1.2 药剂

(1)化学药剂:25% 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安徽扬子化工有限公司);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2)生物药剂:英威(双丙环虫酯 50 g/L可分散液剂),巴斯夫公司生产。

(3)外源诱导剂:水杨酸(奥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褪黑素(深圳乐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2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位于张家口市经开区纬一路、纬二路、纬三路东西走向路段,距离设定在1 km,地势平整,灌溉条件优良,土质为砂质壤土,土壤肥力中等。

2.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共设6个处理,其中5个施药处理,参照最小推荐剂量设计有效成分用量,分别为T1∶25% 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80 g/hm,T2∶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450 mL/hm,T3∶英威150 mL/hm,T4∶水杨酸2 mmol/L,褪黑素T5∶2 mmol/L,1个清水对照。每处理3次重复。试验于晴朗无风的早上进行,选择3WBS-16手动型喷雾器进行常量喷雾,以叶面湿润、药液滴下为宜。

一次施药多次观察,分别于喷药后1 d、7 d、14 d,随机选取蔷薇科园林树木树冠喷药枝叶,观察其嫩枝、嫩叶表面有无明显的药害表现(畸形、皱缩等)并拍照记录。施药前,对喷施药剂的树木挂标签选择调查蚜虫虫口基数,每株5个枝叶部分,然后分别在1 d、7 d、14 d调查挂牌枝叶存活蚜虫虫口数量。

2.4 指标测定

虫口减退率(%)=(药前活虫数-药后残虫数)/药前活虫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2.5 数据处理

利用Excel2017进行数据统计,利用SPSS22.0进行数据和方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5种药剂的安全性分析

5种药剂喷施后,分别于药后1 d、7 d、14 d对各个处理树木的生长情况(畸形、皱缩)进行了观察,观测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施药处理后的树木枝叶均没有明显的畸形、皱缩表现发生。经过3次、持续14 d的观察,各处理树木枝叶均表现正常,无药害和虫害症状,也无药害现象发生,说明各个药剂的推荐浓度下的蔷薇科园林树木生长安全。

表1 5种药剂对蔷薇科园林绿化树种生长的安全性分析

3.2 5种药剂对蔷薇科园林树木蚜虫的防治效果比较分析

由表2可知,不同药剂对蔷薇科树木的蚜虫防治效果不同,但均表现出相应的防治效果,且具有速效性和长效性特点(T4处理除外)。随着施药时间的延长,不同药剂的防治效果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这是随着施药时间延长,药剂有效成分被逐渐利用的结果。其中T3处理(生物药剂英威150 mL/hm)表现最为突出,施药1 d后,其防治效果只有53.79%,与T1、T2、T4和CK处理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与T5处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施药7 d后,T3处理的防治效果达到了98.06%,较第1 d增加了82.30%,与T4处理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与其它处理和CK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存在;施药14 d后,T3处理的防治效果降低到了92.18%,比第7 d降低了5.99%,但比第1 d增加71.37%,说明T3处理在施药7~14 d之间都具有极好的蚜虫防治效果,长效性突出。T1、T2处理属于化学药剂处理,其随着施药时间延长,防治效果同样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效果,二者之间均无极显著性差异存在,施药1 d后,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2处理优于T1处理,都极显著优于T4处理,而只在施药后第1 d与T5处理存在极显著性差异,施药第7、14 d均无显著性差异存在,说明化学药剂的防治效果也相对显著,且同时具有速效性和长效性特征。T4、T5属于化学诱导剂,其防治效果与化学药剂(T1、T2)和生物药剂(T3)表现出一定差异性,尤其T4处理的速效性、长效性及防治效果均极显著差于其它处理,但其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依然与CK存在极显著性差异,表明其对蔷薇科园林树木蚜虫也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综上所述,T3处理是5个处理中防治效果最好的处理,其速效性和长效性也最佳。

表2 5种药剂对蔷薇科园林绿化树种生长的安全性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本次试验所选的5种不同类型的杀虫剂均能够有效防治蔷薇科绿化树木蚜虫,且都对绿化树种的生长表现出安全性、速效性和长效性。以生物制剂英威的防治效果最佳,化学药剂25% 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次之,外源诱导剂表现再次之。

外源诱导剂具有无污染、无残留、易分解且对人畜无害等生态性特点,近年来已然成为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研究热点[11],也符合我国目前园林绿化生态发展的总体趋势,其主要通过借助外源诱导因子,激发提高植物整体抗性水平来提高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水杨酸、褪黑素都属于目前应用到植物病虫害防治领域的外源诱导剂[12]。笔者研究结果与杨雨雯[7]利用外源诱导剂进行花椒抗蚜虫性能研究结果接近,这与植物本身枝叶结构有关[13],接下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开发外源诱导剂的种类和使用浓度。化学药剂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最为有效和便捷的防治措施,主要是由于其速效性突出、成本低、投入少,笔者采用25% 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两种化学药剂,均具有极显著的防治效果,且具有一定的是速效性和长效性,但化学防治时使用的农药普遍还具有残效期长、会产生抗药性等问题[14],亟待开发新的化学或生物药剂。生物药剂作为新型的防治植物病虫害的药剂,防治效果好且对环境友好,被广泛推广使用[15,16],其中的英威(双丙环虫酯50 g/L可分散液剂)作为一种全新结构和全新作用机制的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杀虫剂种类在朱学松[8]等的研究结果中已经证实,值得推广,但其具体的浓度筛选还需要根据植物种类进一步探索,以真正实现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绿色防治。

猜你喜欢
外源蚜虫显著性
外源钼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具有外源输入的船舶横摇运动NARX神经网络预测
蚜虫婆婆
出生就怀孕的蚜虫
出生就怀孕的蚜虫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论商标显著性的判定标准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
论声音商标的显著性
商标显著性的司法判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