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后疫情时代高校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22-04-07 12:03鲍中义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疫情

■ 王 鑫,鲍中义

(1.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3;2.遵义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3)

后疫情时代,我国疫情防控处于常态化,生产生活秩序正加快恢复,但国内疫情并没有完全消失,境外输入、回流传播、变异毒株的出现都在引发局部性疫情。因此,疫情大流行后,经济、教育和社会治理等领域的波动性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国际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内容之一。中国高校对国际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服务国家战略,培育知华、爱华、友华的外籍人士”[1]。“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2];展现中华文化,输出中国文化。自2016年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文件以来,我国高校国际学生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扩大,加强国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意见指出:“构建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提升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探索培育路径和提高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吸引力,是国际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后疫情时代加强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3]。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增多,这使得国际学生也越来越多。因此,做好对国际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十分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根铸魂的工作,由于国际学生所处的原生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差异,在个人学习和与中国的社会交往中,因思想文化的碰撞,很容易产生逻辑上的冲突。疫情之下的中国社会是国际学生关注的热点,国际教育工作者掌握国际学生的思维逻辑关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国际学生可以正确认识中国的疫情,了解中国的抗疫措施和成效,促使他们对中国有一个积极的认识,成为后疫情时期加强国际学生思政教育的必然之举。

(一)加强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举措

后疫情时代,国际汉语教育大趋势的来临让中国对外思想政治教育呈现新态势。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众多的语言资源和丰富多样的中华文化形式,为开展国际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立足时代、融通中外,培养国际学生汉语学习之时融合中国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举措。一方面“引导学生遵循中国社会规则,配合中国政府和学校做好自身疫情防控工作”[4];另一方面要教育他们深入了解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增强对中国社会制度意识的认识,激活他们有效的主观能动性,在国际范围上讲好中国故事,在世界角落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国际认同感,为实现跨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供保障。

(二)加强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消解文化冲突的内在要求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充分施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先导作用。对推动我国对外交往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后疫情时代,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遵循科学思维的基本原理,逐步加深其对中国文化、中国道路、中国政治制度的综合理解。同时,还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他们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念,首先接纳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的差异与矛盾。根据《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推进中外学生管理和服务的趋同化[5]。在国际学生教育管理趋同化模式下,教育者尊重国际学生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通过特色教育方式介绍中国历史和现实国情,使其客观、准确、全面地知华、懂华和支持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消解文化冲突的内在要求。

(三)加强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践行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

高校对国际学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懂汉语、熟悉中华文化、了解当代中国、成就自我、奉献世界的国际友华人士,做好国际教育工作的核心体现在履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思想课程,有着巨大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属性,加强国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正确化解国际社会矛盾的社会功能和中国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认同具有难以取代的教育意义。高校应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为能够长远稳固双边政治合作、助力国家外交战略筑下基石,在疫情笼罩的特殊国际形势下,本着人类命运和国际合作的思考,将校内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充满中国情怀,高度赞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把认同中国发展道路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二、后疫情时代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后疫情时代,疫情交织震荡、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对全球治理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境遇。从传统的在地教育到线上、线下联动教育;从理性灌输到感性感染教育;从批评教育到提前预防。不可置否,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线上开展教育工作的新方式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较大挑战。

(一)线上互动困难,效果不够理想

对国际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中外友好文化交流、使他们正确认识中国思想、培养他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风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疫情时代,高校充分发挥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向他们展示疫情中的真实中国与中国力量。疫情的突袭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受地域性时差、网络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不能及时参加教育课堂,线上教育难度加大,管理投入精力增多,师生产生麻痹思想、厌倦情绪和松懈心态,后疫情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基于对线上线下实际困境的比较,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正处于一个缓中趋缓、效率低下的过渡期。

(二)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如何找到做好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值得认真思考。从受教对象的认知方向、情感归属、能力目标、素养程度等方面入手,着力厘清文化背景与思想行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通过思想引领与情感交流的协同助力,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6]。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搬到了网上,但仍旧课堂式的教育宣传,说教味浓,无法深入学生的头脑和心灵。此外,直接照搬中国学生的思政教育模式,不能根据国际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行为特点,构建既具有针对性又有别于中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教育被动、教育效果打折扣是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完善的表现。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配备不足,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后疫情时代,境外国际学生未能返校,在脱离学校教育环境下,难以及时感受到中国在疫情治理过程团结一心的思想政治立场,难以体会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精神的坚定信念,就很难传播好中国的抗疫故事,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进行普及教育。国际学生教育工作者大多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不仅专业人员短缺,而且在开展中国思想、中国政治制度的宣传教育时出现难以解说通透的困难,使国际学生难以认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抗击疫情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逻辑和中国精神。因此,配足思政教育专业人员和提升教育者的专业素质成为做好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性堡垒和前提保障。

三、后疫情时代加强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措施

防控与育人相结合的后疫情时代,教育国际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疫情和提高自身防疫思想觉悟;增强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成效;制定与之学习能力、原生文化、思想观念和客观情况相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柔性管理方式切合线上线下联动来实现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属性,达到教育内容吸引人和培育人的价值目标。

(一)教育引导国际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

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里明确:国际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5]。高校向国际学生解读中国政治制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穿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主动介绍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主线的红色故事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内容,沿着历史足迹深刻教导他们领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一域看大局,透过当今全球发展看未来世界大势,及时捕捉历史发展规律,处理好个人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情感上增强中国社会责任感和增进中国人民的友好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中国观。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国际社会意识形态各持己见,树立国际学生认同“共产主义理想”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之处;深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思政教育的中心思想;筑牢“一带一路”建设思想根基是思政教育的出发点。结合新冠疫情事件的现实背景,美国政治作家Sara Flounders指出:“中国对新冠肺炎疫情采取的措施,在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可思议。中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决定了人民的福祉大于资本主义利润。”[7]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Dr.Robert Lawrence Kuhn认为:“在世界卫生史上,中国政府展现出的组织能力史无前例,其他国家难以做到。中国及时遏制疫情蔓延,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8]透过外籍专家对中国发挥制度优势、文化优势取得的有利疫情防控成果的评价,向国际学生们作思想普及给予理性说明,激发国际学生主动分析和正确理解有利成果里所蕴藏的制度内涵与社会性质的差异性,进而从思想上深化国际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社会道德的认同与尊重,帮助国际学生建立起各国相互依存的大局意识和全球命运与共的国际化思维。

(二)创新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我国高校承担着传授知识、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培养人才、塑造高尚精神品质的教育功能,高尚精神品质的培养以思政教育为重要抓手,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直接向国际学生进行理论宣讲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育者要创新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第一,“形成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多方联动,协同育人的局面。在专业课程中微妙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合理利用‘课程思政’”[9]。构建符合国际学生心理特征的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第二,教育者要明确后疫情时代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方向。将思政教育内容梳理进中华传统文化脉络里,以文化的魅力感染国际学生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如介绍中国外交思想战略在疫情时代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促进他们对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深刻理解。第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10]。通过对教育对象日常语言的理解,从个性、民族群体性以及社会多维角度辩证统一地向国际学生进行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者更加贴近教育对象。第四,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根据国际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点,通过组织境内学生参观红色文化纪念馆、参加传统文化体验、观看历史话剧、到社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对于境外学生则利用网络平台,通过开展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线上展览或组织“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等微视频活动,让其也能沉浸在文化思政教育中。第五,鼓励通过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的国际学生,利用母语优势,参加校内志愿服务工作或担任母语助教,在义务工作实践中体会中国思想、领会中国精神,并让他们有参与中国事务的融入感、获得感,在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增进中国情结,从而主动传递响亮中国开放包容与合作的声音。

(三)正面引导国际学生理性看待网络舆论

自疫情爆发以来,全世界范围内的封锁隔离改变了国际学生正常的留学方式,线上课堂学习、线上采购平台、线上活动悄然无息地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支撑,互联网更成为“在地国际化教育”的主要阵地。舆论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全媒体的发展导致社会舆论格局发生深刻变化[11]。由于网络谣言通常会放大新形势的恐慌和全球社会的焦虑,负面舆情舆论一经产生,其负面就会被网络无限放大并扩散至整个网络,最终使整个网络舆论陷入危机泥潭,这将导致有心者趁机悄然入侵意识形态领域阵地。不可否认,负面的国际舆论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判断,很容易引发学生的负面思维,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声音质疑。因此,加强对国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正确的舆论引导。当前中国正在经历从传统到现代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正是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渗透的关键阶段。而随着世界各国之间交往日益密切,国际关系日趋复杂,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空间中的主流话语传播和价值导向,及时掌握信息主动权,积极回应国际学生们正关切的问题。后疫情时代,革新性地推出国际学生的“线上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面对负面网络舆论风险的挑战,教育者主动发声,以线上思想政治教育为契机,扎实做好正面舆论宣传教育工作。首先,通过疫情治理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疫情网络舆论。为此,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对网络舆论传播规律的研究,构建起有效的预警机制;二是利用好各种新兴媒体,强化主流意识引领作用,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其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当今世界形势和中国发展趋势[12]。全面把握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的内生联系,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国际舆论问题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四)加强对国际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

后疫情时代,疫情仍在全球蔓延,长期的封锁和隔离给学生造成情绪积压,出现心理问题。面对这些情况,高校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做好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构建国际学生心理服务体系,引导他们形成健康活泼的生活方式,增强他们的心理免疫力,维护其心理健康是国际学生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及时疏导心理问题排解困难成为有效方法。如疫情时期,国际学生普遍找不到归属感,借助这一时机开展网上网下校园公益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之养成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举办有针对性的线上线下文艺晚会或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充实学生的业余时间,帮助其舒缓心情。此外,精选一些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片,鼓励学生以简短的警示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以调整不良情绪和减轻心理压力,回归正常心态;与学生建立朋辈关系,主动慰问日常,通过了解日常掌握其心理状况,尤其对感染病毒的同学及时做好心理危机干预、端正心态,加强心理辅导和稳定其情绪;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以点带面”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开设网络课程对学生实施心理指导与咨询。对境内留校生采取约谈、走访等形式,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给予充分的慰问和引导,鼓励学生参加思想政治教育专题课程或系列讲座,从思政教育课程里学习到中国政治思想,形成维护中国社会公共道德的自觉性,使思政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这些举措,将有效增强境内外国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五)提升国际学生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国际学生辅导员就像“民间外交大使”,是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其素质决定着管理成效与思想教育质量的高低,加强国际学生辅导员的思政素质的建设尤为重要。将国际学生辅导员“三德”融入日常管理,其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思政素质成为国际学生在华感受中国精神、接受中华文化的主要动力来源,因此,提升辅导员的思政教育素养是实现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效性的途径之一。第一,加强多元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多元文化交际能力是衡量辅导员素养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得体的行为举止、宽阔的国际视野是获得国际学生群体信赖与支持的前提,是确保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保障。第二,提升辅导员教育管理方面相关理论知识的储备量。以充足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做行动的指导,结合知识理论有效融入实践工作,从而提高管理水平与教育成效。第三,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差异。发挥辅导员的人格魅力,树立以人为本、宽容包容、理解信任的理念,使国际学生体会到辅导员为他们提供的关爱与温暖。第四,加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就目前国际学生辅导员培养机制欠缺的现状,从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入手,根据专业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计划学习,同时为激发内生学习动力,可制定”国际学生辅导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来激励其具有目的性地完成学习计划。第五,开展多元化活动。利用各类平台建立多种合作交流渠道,丰富多样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使之成为国际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的新引擎,推动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疫情
战疫情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