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领导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和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相统一的实践路径分析

2022-04-07 22:08乔夏阳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艺精神艺术

乔夏阳 朱 冉

(1.西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54)

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人民的文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坚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作更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以艺术精品反映并提升人民的审美品位、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审美境界,实现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和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相统一。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范畴。列宁明确指出艺术属于人民。毛泽东鲜明指出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中多次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和文艺工作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才能不断“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才能不断发挥最大限度的文化正能量,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才能以高质量的文艺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幸福感获得感。

(一)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生活是文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1]860。习近平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2]316文艺工作者要把人民当作文艺的“剧中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心系人民冷暖、反映人民关切、顺应人民意愿,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搜集素材、获得灵感,将人民的喜怒哀乐诉诸笔端,将作品的灵魂与人民的精神相交融、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深层积淀相交融,文艺作品才能带着泥土的气息和人间的温情,才能伴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但文艺的人民性并不是对人民生活的照搬照抄,也不是否定专门人才对文艺精品的作用和贡献,抑或是尾随时代潮流、附和观众感官欲望。从现实生活到文艺精品是对文艺规律、艺术逻辑的体现和遵循,是专业人员对艺术表达能力的凝练,也是对其哲学境界的考验。文艺的发展是合乎普遍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发展规律,合乎恩格斯所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3]462的艺术观念,文艺精品的诞生要用真诚的情感去感悟人民生活,也需用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因此,文艺工作者应融入人民的火热生活,也应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应不断反映人民的心声,也不断激励艺术创新;将鲜活感人的人间烟火拔高为艺术创作,产出既离不开人民又经得起艺术考量的精品佳作,使人民享受到艺术滋润的同时,引导人们追求崇高、向往美好,提升审美精神、激励进取精神。

(二)文艺应为时代和人民鼓与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的号角。”[4]5这一定位赋予文艺工作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担当精神。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的历史进程,是当前时代语境的主题。广大文艺工作者应怀抱更为坚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直面时代潮流,以公正、理性和良知为内在动力,审视改革大势;以更为广阔的视野分析和聚焦现实,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以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的文艺笔触,捕捉时代生活的主潮及时代本质。创作出既有生活底蕴又有艺术高度的优秀作品,为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奏出高亢嘹亮的乐符。“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5]13文艺在讴歌时代,文艺也在塑造人心,因此,文艺工作者在对时代的刻画与描绘中,不应一般性地铺叙碎片化的生活内容,浅尝辄止、浮光掠影不可能获得体现时代生活真谛并令人震撼的场景故事;而应以极高的政治敏感度、判断力去发现时代背景下人民生活的诸多细节,通过以小见大,发掘出细节背后能够提振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民奋斗精神的亮点。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共情,用心、用情、用力,更加深入地体验来自生活最真切的感受,以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挖掘深刻的社会话题,以芸芸众生的生活相册带来更为广泛的社会关注,才有可能在深厚的思想积累和生活积累基础上,不断获得最具感染力的时代景观,文艺作品才能承载崇高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才能构筑为时代、为人民代言的文化形象,营造人民心灵栖居的精神家园。

(三)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

人民是文艺及文艺创作价值生成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一环,尤其在文艺作品经典化过程中不可或缺。这一特性决定了人民不仅是文艺产品的消费者和其发挥陶冶作用的教育对象,更是文艺价值的评判主体。文艺工作者要尊重人民的鉴赏力,敢于将文艺作品交由人民检验,将文艺作品的价值显现于人民的笑声、哭声和掌声之中。随着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和改善,人民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都得到很大提升,人民参与文艺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人民作为艺术质量评判者的地位愈发重要,完全有能力成为文艺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尊重人民作为文艺评判者主体地位,一是在于是否将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正如恩格斯所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6]154因此,作为文明进步表征而存在的人的精神需求,是一种高层次、安顿心灵、陶冶性情的需求。在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代社会,人民需要可以愉悦身心、启蒙心智、认识社会、教益思想的文艺产品。文艺工作者应以充沛的激情、优美的旋律、生动的笔触,发现美、塑造美,为人民提供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二是在于文艺作品怎样描述人民。将人民当作文艺的“剧中人”,不仅在于写什么,将人民生活浓缩于艺术作品中;也在于怎么写,是否在作品中体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7]10。毛泽东指出,文艺作品“对于人民的缺点是需要批评的”,但“对于人民,基本上是一个教育和提高他们的问题”[1]872。因此,具有“人民性”的好作品,其中既要包括描写缺陷与弱点,也要将产生这些缺陷与弱点的社会历史环境进行深层次刻画,把社会批判和启蒙人民相结合,激发人民作为历史主体和实践主体的自觉,促使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在群众的践行中落地有声。三是在于文艺作品如何引导人民。人民生活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矿藏,但文艺作品不是对日常生活的白描,不能总是“一样的‘小放牛’,一样的‘人、手、口、刀、牛、羊’”[1]862。因此文艺在回到人民的同时更应回馈人民,在作品中承载着更为崇高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给予人民大众高品质的精神滋润,在人们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思想情感、精神追求、道德理念、行为方式受到潜移默化的启示与引导,进而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二、文艺事业发展要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

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对实现自身文化权益的要求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参与文化事务、表达文化意识、进行文艺创作的愿望愈发强烈。但是在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背景下,一些人们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品位却急剧滑向“短平快”,不同区域、阶层间精神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充分也不禁暴露出来,部分文艺产品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4]9,部分文艺创作存在着逃避崇高、解构美好的现象。这些低水平、被动、无效或低效的文艺供给,无法满足人民的文艺需求,无法实现其对社会化情感的渴望。因此,“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为人民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不断增进人民文化福祉,提高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以高质量文艺作品供给满足人民差异化精神需求

任何时代都提倡创作文艺精品,社会主义新时代更呼唤高质量文艺作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高度重视艺术精品问题。恩格斯曾经说过,文艺创作应当把“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融合在一起,“更多地通过剧情本身的进程使这些动机生动地、积极地,所谓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3]439。毛泽东也指出文艺工作需要“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提高”的方向是“锦上添花”[1]862、创作艺术精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8]313,“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9]。文化艺术作为人人得以享有的公共产品,文艺精品寄托着人们的艺术情怀,是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以保障的基础一环,只有高质量的文艺产品供给,才能满足新时代人民多元文化诉求和差异化精神需求,进而提升人民的审美品位。

(二)充分发扬艺术民主,推动文艺创新,满足差异化精神需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艺术真实是典型化了的生活真实。“真实的人物是千姿百态的”[7]12,艺术若要真实揭示生活本质、反映世间百态,就应该拥有比现实生活更为丰富的内容、更为深刻的内涵,即“真正的艺术总是向深度和广度追求,它竭力从整体的各个方面拿握生活”[10]289。创作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的文艺精品,必须尊重文艺创作规律,充分发扬艺术民主。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便提出“我们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以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给他们以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1]858,并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确立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创作基本方针。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发扬“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4]11,发扬艺术民主“保护好文艺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7]21。因此,在创作高质量文艺作品过程中,必须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作品,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民主讨论,彼此尊重、兼容并包、推陈出新,才能有效防止和克服文艺的单调刻板、机械化一的公式化创作,才能使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日益丰富多彩,才能“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7]12。优秀的文艺作品需要扎根生活、发扬民主,也需要引领风尚、凝神聚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文艺工作者“以文立心、以文铸魂”[9],发扬艺术民主,鼓励文艺创新,不是“为艺术而艺术”,也不是“光怪陆离、荒腔走板”,而应深刻把握文艺创作的历史方位,守正创新。在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基础上,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坚守人民立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努力创作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

(三)充分发挥人民参与文艺创作的主体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产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艺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正如恩格斯所说,原本握着石块的猿手,“仿佛凭着魔力似地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6]509的手,原因就在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世界,审美、艺术作为特殊的精神劳动,其必然是“人化”的产物。毛泽东也指出:“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1]860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7]10

艺术与审美肇端于人的劳动与生产实践,人民群众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与审美需求推动文艺的发展,为文艺创作提供不竭的内在动力。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精神文化领域的不断积累,人民积极参与高水平文艺创作的能力和愿望都与日俱增,应在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同时,对人民内心深处积攒的文艺情绪予以有效疏导,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创造力。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在“深入人民群众”“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的同时,不断鼓励群众参与相对专业的文艺创作之中,在文艺工作者与群众的积极互动中,共同发现、挖掘、创造丰富多彩的地方文艺和民间文艺,推出更有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的艺术作品。同时应积极利用数字终端和网络技术,网络媒体双向交互的特征赋予受众更大的参与权,读者与观众随时可以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转化为灵光频现的评论与弹幕,在“订阅、点赞、打赏”以及各种流量变现机制的激励下,让艺术作品和用户的即时反馈在网络页面中直接交互,经由一系列的二次加工与编辑制作,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用户生成内容”。

在发挥人民参与文艺创作的过程中,要始终尊重文艺发展规律、秉持艺术原创精神,不可以片面理解文艺属性,误读、扭曲需求,生产低俗、庸俗、恶俗的文艺产品,进而败坏人民审美品位、侵蚀人民艺术情怀、降低人民艺术欣赏水准。让人民参与文艺创作,其实是在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过程中,激活和开掘人民所拥有的最宝贵、最丰富的创造力资源,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展示者、欣赏者、分享者,不断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

(四)文艺要进一步发挥人民社会交往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文化交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认为,文化交往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11]30。文化交往最终是以实现人的自由解放为旨归的,没有文化交往,人们“会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12]538;伴随着交往的日益密切,“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2]540。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文艺的繁荣发展应充分发挥社会交往作用,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通畅。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的社会交往作用,“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2]315。他在不同场合也多次以个人亲身经历,提及文艺在增进社会交往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如所撰写的散文《忆大山》,动情回忆了与贾大山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13]。“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 里路去借这本书,后来他又走了30 里路来取回这本书。”[4]8正如他所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4]8。因此在日趋原子化的社会结构中,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就应积极利用文艺,使其成为人们共同的谈资、思想和情感资源,成为建构具有相似价值观的社会共同体的必要中介。积极探索恰切的艺术表现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4]23,通过人民共享文艺精品,增进不同群体的相互理解,使文艺在人与人的交流、沟通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桥梁作用。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文化艺术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文化领域的显著体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公共文化体系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提及“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14]189,“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等体制机制”[14]19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8]314等。进入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制定出台、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健全、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展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日益健全为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艺术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但我们要看到,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供需矛盾和“结构性短缺”还比较突出,一些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等按行政层级配置,与人口分布和结构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基层尤其是农村公共文化机构活力不足,无法充分发挥文化服务主体作用,公共文化服务没有成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的有力中介,未能有效激发群众文艺创作的活力,无法满足人民越来越高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多样化、均等化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群众满足各类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高品质、高效能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尺度,是构建人民精神秩序以激活自我发展能力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高质量发展,应“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8]264,因此,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应聚焦供需矛盾,深入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管理方式、扩大社会参与,着重从“好不好、精不精”的角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形成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多样性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文学艺术产品是人民最乐于接受、最容易受到思想启发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但当前文艺产品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匹配度还有待提高,适应性和灵活性也需要增强,在文艺产品输出中应聚焦供需矛盾,注重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审美差距和艺术修为,推动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反馈互动平台,完善“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机制,在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加快实现针对不同对象的多样化、多层次、一人一策、一域一貌的文艺产品输出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8]237均等化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城乡一体、区域均衡、人群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文艺事业共建共享的重要保障。积极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将有限的公共艺术建设资金统筹用力,注重城乡有别、素质不一的现实特点,多向基层倾斜,多向基层聚焦,多组织艺术团、下乡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文艺演出,多鼓励民间艺术团体发展壮大储备人才,多用“乡村俚语”的艺术形式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同时来教育人、引导人,从而使基层文化服务提档升级,真正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二)推进以文艺惠民为核心的全民艺术普及工程

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中指出,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15]。回信表达出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惠民的情怀,也是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担当初心使命的嘱托。文艺惠民是文艺扎根人民、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重要举措,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提升精神性和审美性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秉持的现代维度,因此以文艺惠民为核心的全民艺术普及工程是激发基层文化活力、构建富有审美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

推进文艺惠民,要从将美融入公共文化生活、提高全民审美素养这一重要尺度出发,建设有情感、有温度的审美化的公共文化空间,构建社会美育、全民美育的“大美育”格局,让人民群众享受文化生活、让文化艺术驻留在生活空间,涵养人民群众的人文情怀。实施全民艺术普及工程,要以基层民众基本文化艺术需求为导向,举办各类公益性文化艺术讲座、展演、展览、展示和培训活动,逐步推进全民艺术知识普及、欣赏普及、技能普及和活动普及;依托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建立全民艺术普及云,实现全民艺术普及的线上线下有效联动;推动乡村艺术普及,结合民情、民风、民俗,策划实施民间艺术普及活动,激发乡村文化活力。通过文艺惠民为人民美好生活赋能,提升人民精神的满足感和对生活的幸福感,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以融合发展拓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创新天地

融合发展是共享发展新理念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体现,其要求在把握各自领域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旅游相融合,文化事业、产业相融合,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在满足人民文化艺术需求方面,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发展一是应加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等建立联动机制,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提炼开发文化IP 开展创意集市,加强数字艺术和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在文化场馆的应用、培育具有高黏性的粉丝文化社群,丰富文化公共服务形式,满足不同层次民众的艺术需求。二是将公共文化服务与文明实践融合发展,推进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整合资源和服务,构建业态多元、主题功能、“嵌入式”发展的艺术展演空间。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与教育融合发展,加强微视频和艺术慕课等与移动互联环境相适应的数字资源建设,为公共文艺服务提质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16]文艺和文艺工作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才能不断“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才能不断发挥最大限度的文化正能量、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以高质量的文艺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幸福感获得感。

猜你喜欢
文艺精神艺术
1942,文艺之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拿出精神
纸的艺术
□文艺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