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让音乐如此美丽

2022-04-08 17:40张敏华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2年3期

张敏华

【摘 要】倾听一直是学习音乐的核心方式之一。无论是深层次地、专业地学习音乐,还是表面化地、业余地学习音乐,倾听都是进入音乐学习领域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音乐倾听习惯 倾听方法 深度倾听 音乐本位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音乐审美离不开倾听,倾听是学生欣赏音乐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但是在平时的音乐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不会安静地听。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指导学生围绕音乐要素倾听音乐,从音乐本位去倾听音乐等,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会听、听会、听好,才能更好地体会音乐、感悟音乐、创造音樂,从而促进音乐能力的提高。

感受音乐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倾听,音乐课堂上的倾听应该是一种静心聆听,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并且带着问题围绕音乐要素的音乐审美活动。纵观我们的音乐课堂,学生看似能听、能唱、能跳,可是他们没有获得真正的音乐体验与感受。倾听是学生深层次学习音乐的前提条件,学生不知道如何倾听,没有养成倾听习惯,倾听音乐时无阶段目标,一节课下来有时候连音乐的课题表现了什么音乐形象都浑然不知。我们要求学生在倾听的基础上,每一节课都获得音乐知识能力的提升。下面从音乐课堂“听”之道——会听、听会、听好三方面阐述。

一、会听:音乐聆听的习惯培养

多媒体的运用,使得眼花缭乱的画面代替了学生的听觉感受;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在许多的音乐公开课中,学生在课上又唱又跳。在这忙忙碌碌的过程中,学生是否实实在在感悟音乐了呢?走进音乐课堂,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中教师语言过多的现象不在少数。教师生怕学生听不懂,往往喜欢用语言来描述音乐。尤其是欣赏课,教师讲述音乐的作者、背景、形容音乐的美妙时用了过多的语言,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接触音乐的机会很少,这还是音乐课吗?我们应把倾听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做倾听音乐的主人。

生活中有一种现象,有的人从来没专门学习过音乐,却会唱很多歌,而且唱得不错。这种能力是怎么形成的呢?笔者认为,他们主要是在倾听模仿的过程中学会的,倾听对于音乐学习如此重要,所以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听的机会。在现实的音乐课堂中,比如学习一首歌曲,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初步倾听歌曲,有的歌曲很欢快,学生听了就会迫不及待地拍手或跟着唱,教室里闹哄哄的,而在吵吵闹闹的环境中是无法体验音乐深层美的。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在低年级时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良好的欣赏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需要无数次的巩固训练,学生安静聆听的能力才能不断积累,慢慢形成。教师要有静待花开的涵养,当学生静下心来,安静地聆听音乐时,这是多么美妙的时刻!当音乐浸润内心,变化多端的音乐就能轻抚学生的心灵。静心倾听,才能细细品味音乐的美感。

二、听会:发现音乐美

我们把听音乐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直接体验音乐美。课堂上,笔者注重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全身心地倾听音乐,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之中,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音乐世界五彩斑斓,只有真正会倾听它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它的美。

1.听什么?在学习一首新的歌曲前,教师应让学生完整而充分地聆听歌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静下来完整地倾听音乐,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比如,学习苏教版音乐三年级上册《木瓜恰恰恰》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听一听歌曲中哪些水果获得了大丰收。”“歌曲每一个乐句的结尾都出现了什么歌词?”“‘恰恰恰是用怎样的声音去表现的?”学生带着问题在倾听中感受到印度尼西亚农民在农贸集市上吆喝卖水果的忙碌场面以及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教学中,笔者经常引导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去听,去感受音乐本身的美感!

2.听到了什么?静心倾听是指教师在学生听完作品之后,就这部作品向学生提问,帮助学生更好倾听。在学习《小伞花》这首歌曲时,在欣赏美丽的、姿态万千的小伞花后,教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下雨天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倾听这首歌曲:“三个小朋友中只有一个人带了伞,他们是怎么回家的呢?”在完整地聆听后,学生体会到了歌曲欢快而活泼的情绪之美、乐声之美,在歌曲中感受到了美好的同学友谊,一把小伞神奇地在我们心灵深处植下“友谊”的种子。从学生的眼神中,笔者感受到了他们学唱歌曲的冲动和兴趣。

三、听好:深度倾听凸现美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聆听一段感人至深的音乐后眼眶湿润,在欣赏一首激情澎湃的乐曲后浑身热血沸腾。可见,音乐具有打动人心、感染情绪的作用。而深度倾听,就是在打动人心的基础上聆听音乐美。音乐是由各具特质且互为关联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调式调性、力度音区、织体、曲式等若干要素构成的。比如,速度是指快慢的程度,而力度是指强弱的程度,两者都是重要的音乐表现手段。在音乐作品中,快、慢、强、弱记号是不可或缺的,它们构成音乐演唱、演奏的千姿百态,对音乐的表现力、感染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边唱边倾听——听一听自己的声音是否轻巧、是否优美;听一听哪一句歌词唱得不够好;听一听老师和同学唱的有什么不一样;听一听歌曲中A段与B段节奏型的区别。在倾听中感悟,在倾听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感,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的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

(一)比较倾听——表现音乐美

在演唱或演奏中,速度与力度的变化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法国作曲家圣桑《动物狂欢节》中的《天鹅》由两架钢琴并用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伴奏音型,奏出了流畅、轻柔、透明如水的景象。清澈、明亮的音响,不由使人想到天鹅在碧波荡漾、波光粼粼的水中悠然自得的情景。而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采用回旋曲式,因此也有人将其称为《土耳其回旋曲》。两首作品由于音乐的节奏、速度、旋律等音乐要素不同,带给人们的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音乐,只有通过对比,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才能得到更好的凸显。

笔者任教的是三年级,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喜欢大声地演唱歌曲,尤其是班级中的几个男生喜欢喊唱歌曲,有时在演唱时连琴声也根本听不清楚。如果有几个学生唱错,就会带动其他学生一起唱错。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声音缺乏音乐的美感。笔者灵机一动,首先赞美他们嗓子好、声音响亮,看得出来他们很喜欢音乐,再告诉他们齐唱歌曲不要突出自我,要学会用轻巧的声音来演唱。“同学们,乌鸦和百灵鸟,谁的声音响亮?”(乌鸦)“哪一种鸟的声音悦耳动听?”(百灵鸟)“你们愿意做哪一种鸟呢?”谁愿意做声音难听的乌鸦呢?在倾听中促使学生关注歌唱的音色:自然、优美的音色最能表达歌曲的美感。

(二)递进倾听——创造音乐美

只有真正地投入音乐,才能完整地表现音乐。随着学生倾听次数的增加,每次聆听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比如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时,首先告诉学生这是一首管弦乐曲,要从中听出作曲家创作的历史背景。音乐用其特有的表现要素展现特有的听觉魅力,在反复的倾听中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递进倾听中去尝试:如何再现音乐的美感?在苏少版音乐三年级下册歌曲教学《小伞花》中,学生发现A段的节奏型表现小雨欢快地下着,再现了美丽的雨景图。可让学生在反复倾听中去尝试,用富有弹性的声音去表现。B段赞颂了同学间纯真的友谊,此段适合用优美连贯的声音来歌颂同学间的友谊。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见解和感受,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对歌曲旋律、内容有所感悟之后,教师要引导并启发学生就歌曲的音调、色彩、节奏、表情记号进行讨论,深刻感受艺术要素,理解:如果歌曲从头到尾都使用同一种力度来表现,歌曲就缺乏了艺术的美感。引导学生再反复倾听,教师唱的哪些地方和学生们唱的不一样。在反復倾听中发现:歌曲各种音乐要素的改变使歌曲色彩绚丽,充满了美感。

其实,音乐本身就已经很美了,我们不需要过多地包装和渲染,只需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直接感受音乐的美感就可以。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简单的东西深度化!是的,简简单单倾听音乐才能更好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好的了。用心倾听,簌簌作响的树叶是音乐,绽开芬芳的花蕊是音乐,飞起飞落的鸟儿是音乐,让我们用一双审美的耳朵去聆听生活中的“天籁之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