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结合益生菌治疗对结肠息肉患者肠道菌群、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2022-04-08 10:25苏连明刘志威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7期
关键词:息肉结肠益生菌

苏连明 刘志威 朱 雯

1 广东省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516200; 2 惠州市惠阳区淡水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结肠息肉是常见的一种外科疾病,主要指结肠黏膜表面向腔内突起的隆起性病变,是一种癌前病变,常引起消化道出血以及腹痛症状,进一步可进展为大肠癌,因此对临床确诊为结肠息肉的患者强调予以合理的治疗[1]。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经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的术式已经逐步取代传统开腹手术,该术式属于微创,可在有效切除息肉的同时减少对机体的创伤以及肠道菌群的紊乱,并且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预后满意[2-3]。然而手术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衡及肠道功能紊乱,而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是一种可行性的干预措施。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结肠息肉患者为观察对象,探讨应用经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联合益生菌治疗结肠息肉对患者肠道菌群、并发症以及预后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结肠息肉患者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均出现典型的腹痛表现,且经结肠镜检查确诊为结肠息肉;(2)临床资料完整并且有良好的手术指征;(3)患者或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2)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3)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4)存在严重精神疾病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51.26±2.15)岁;病程2~15个月,平均病程(8.12±1.26)个月。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0~71岁,平均年龄(50.96±2.13)岁;病程3~15个月,平均病程(8.16±1.22)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均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主要是进行健康宣教以帮助患者认识手术基本操作,完善相关的检查,嘱咐患者禁食12h,多饮水并且使用泻剂做肠道准备工作。对照组应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方法如下:患者取左侧卧位或者截石体位,缓慢地插入结肠镜,吸除残存的粪液,借助结肠镜检查寻找结肠息肉。注意保持内镜头端同息肉的间距,大约为2cm,同时还需要避免同周围黏膜接触,切除息肉时需要将息肉悬在胃肠腔中,再借助电凝切将息肉完全切除,将息肉取出并且及时送至病理室进行检查,息肉切除后观察创面1~3min,未见创面出血即可退镜。观察组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后给予益生菌地衣芽孢杆菌(浙江京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83112,规格0.25g/粒)口服,3次/d,2粒/次,持续服用7d。两组患者术后处理一致,主要是告知患者需要禁食并且卧床休息1~3d,尽可能地将肠腔内的残气吸除干净;嘱咐患者避免剧烈的咳嗽以及用力排便;切忌进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存在便秘的患者给予适量缓泻剂以软化大便;术后1个月内避免进行重体力劳作。

1.3 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情况。(2)在术前、术后3个月借助微生物学方法定量检测两组患者乳酸菌、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等肠道菌群变化情况。(3)记录两组术后腹胀及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且统计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复发情况,评估患者预后。

2 结果

2.1 围术期指标 两组围术期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2.2 肠道菌群 同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乳酸菌、双歧杆菌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大肠埃希菌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肠道菌群变化比较

2.3 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随访复发率比较[n(%)]

3 讨论

结肠息肉属于常见的外科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与饮食方式的不断改变,该病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4-5]。随着微创理念的不断推广以及结肠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经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被作为治疗结肠息肉的有效方式,该术式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6]。但是手术毕竟具有一定创伤性,且电凝电切可影响肠道菌群,使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增加,影响患者预后。

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提示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的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经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主要是可借助能量直接地作用到靶组织表面,让组织干燥脱水及凝固,达到治疗息肉的目的,同时还可借助高频电流生成的热效应让组织变性坏死,继而达到切割治疗的目的,临床证实该术式的创伤小,更有利于术后康复[7]。结肠息肉患者在体内肠道菌群上表现为紊乱情况,具体是乳酸菌与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含量降低,大肠埃希菌等致病菌的含量提升,肠道菌群紊乱可使大量细菌毒素释放,损伤肠道屏障功能及引起炎症反应,促使息肉恶变,因此需有效调节肠道菌群。本文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观察组乳酸菌与双歧杆菌高于对照组,大肠埃希菌少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应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联合益生菌可改善结肠息肉肠道菌群紊乱情况,减少并发症与复发。分析原因,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可以调节宿主黏膜及系统免疫功能,调节肠道内菌群平衡,促进营养的吸收及保持肠道健康,对结肠息肉手术患者术后补充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减少并发症发生及改善预后[8]。

综上所述,应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联合益生菌治疗结肠息肉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显著改善肠道菌群,降低并发症及复发率,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息肉结肠益生菌
新生儿先天性细小结肠症相关病因与影像表现
宫颈长息肉了怎么办
复合益生菌在高蛋白日粮水产养殖动物中的应用
肠息肉防治莫入误区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益生菌与水产动物肠道健康
益生菌发酵甘薯汁的工艺优化
如何选择适合你的益生菌?
肠息肉为何不切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