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导向下厦门市体育发展战略实践探析
——以“十三五”为例

2022-04-08 01:57
体育科学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体育强国厦门市厦门

林 伟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从1983年原国家体委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到当前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我国体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与任务,“体育强国”一直是学术界和政府层面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发文从国家战略高度再次强调了“体育强国”的战略意义,从理论高度解读了“体育强国”及其在实际操作层面出现的问题。“体育强国”理论的充实与完善的必然结果之一是体育发展战略的构建与实施。本课题在对“十三五”厦门市体育发展战略总体落实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先进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并对未来厦门市体育发展战略进行构思与展望。

1 “体育强国”的逻辑生成与内涵界定

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体育强国一直是我国各项体育事业的重要目标和发展战略。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体委第一次提出建设“体育强国”,当时的目标主要是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强国,表明了一个崛起的东方大国奋力追赶世界的必胜信心和顽强意志。1984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中提出:“在体育战线全体同志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一定能跻身世界体育强国之林。”[1]

进入新世纪,随着世界各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体育强国”不仅丰富了其内涵,拓展了其外延,同时也成为一种不断发展与完善的理论。2008年9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我国大踏步迈入世界体育大国行列”“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继续发展群众性体育事业,继续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继续推进体育改革创新,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2]这为进入新阶段的中国体育标定了历史方位,明确了发展方向。2019年9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精准部署和有力推动了体育强国建设。2020年,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再次强调了“体育强国”建设,提出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目标。至此,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既有了清晰的“路线图”,又有了明确的“时间表”。[3]

建设体育强国不仅要摘金夺银、振奋精神,而且要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建设体育强国,不能只关注金牌数量之多、竞技比赛之强,更要关注群众基础之牢、体育产业之兴、体育文化之盛。[4]对“体育强国”的审视和判断,应从两个特定的维度入手:第一,是从体育自身维度看,“体育强国”的体育基础实力与体育核心表现在世界上应名列前茅,且有目共睹。其中,体育基础实力包括体育基础设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体育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体育教育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体育市场和体育消费的规模和水平等;体育核心表现则体现在国际重大综合性和单项比赛中的竞赛成绩、具有国际声誉的体育明星数量、品牌赛事和品牌俱乐部的数量、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影响力、具有话语权的体育媒体等。第二,是从体育发展的外部度看,“体育强国”的体育发展应能融入并全面促进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人的发展,是一个能参与经济生活并创造财富的体育,一个能沟通人际、亲和社会、培育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体育,也是一个能塑造民族精神并给后人留下宝贵文化遗产的体育。[5]

根据上述标准和维度进行审视和评判,当前中国确实算不上“体育强国”,至于对“中国是体育大国”的理解中也更多地隐含着“中国是竞技体育大国”的成分。因为大国更多指的是规模与数量,而强国则更多指的是层次与质量。

无论是“体育大国”还是“体育强国”,都是相对的、动态的、综合的概念,其意义不仅是对一个国家体育自身发展的历史纵向比较,更重要的是国际间体育发展的横向比较。就我国而言,“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是对我国体育国家形象的阶段性指称,都是基于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认识,对当前我国体育发展模式和进程的宏观描述。[6]

2 体育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体育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在以往中国学术界和体育界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探讨,因为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体育界,主流趋势都倾向于将体育理解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繁荣,体育的发展轨迹和规模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各国都逐渐将体育视为城市发展的催化剂,这就是所谓的城市体育战略。[7]具体而言,城市体育发展战略是指以加强城市浓厚的体育氛围为目标,统筹规划城市体育经营的长期发展方向,即城市在规划建设时,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全民健身活动普及、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国家体育训练体系构建、体育产业升级、体育文化建设、体育志愿服务与体育社会组织建设等列为城市经营的重要课题。

当前,体育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的多元化发展需要包括体育在内的多重因素的推动。一方面,与体育有关的城市定位与发展战略,可以推动城市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可以提升城市竞争力与知名度;另一方面,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体育的发展水平与定位,为体育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经济支持。一个城市可以通过发展体育事业促进市民就业,增强城市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也为体育相关产业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可以说,体育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标志和特定的窗口领域。[8]体育自身具有推动城市发展的战略价值,因此深受城市执政者的关注。

3 “十三五”厦门体育发展实践

当前,随着“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厦门市民的体育意识大大增强,主动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情日趋高涨,群众体育活动网点已遍布厦门市各行政区域和村镇,并以其开放便利、形式多样、健康科学的特点,成为全民健康活动的理想场所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随着2020年8月厦门市被列入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厦门市各项体育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全新的契机,这意味着未来市民将拥有更多的体育场地、更丰富的赛事活动、更多元的体育消费模式、更多的体育行业就业机会。

3.1 高标准严要求举办品牌赛事

作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海峡西岸的核心城市之一,厦门每年举办全国级以上赛事超过30项,厦门马拉松赛、厦金海峡横渡活动、海峡杯帆船赛等自主赛事高度品牌化;F1摩托艇世锦赛、攀岩世界杯、世界铁人三项赛、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国际女子高尔夫球公开赛等越来越多的高端品牌体育大赛也日益走向成熟;此外,厦门市还积极申办国际高水平单项赛事,目前已成功获得2023年亚洲杯足球赛承办权等。高度市场化的体育赛事成为厦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特别是厦门马拉松赛自2003年创办以来,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9届。2021年厦门马拉松赛获得了“国际田联精英白金标赛事”认证,成为全国第2个、全球第13个获此殊荣的赛事。由马拉松带动的包括“衣、食、住、行、游、购、娱”在内的衍生产品所形成的马拉松产业链应运而生,对厦门整座城市和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明显效益。

第一,以“三高”安全履责。首先,是高位推动。市政当局高度重视,全过程统筹协调、检查和监督赛事的筹备和举办过程,为赛事的安全举办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其次,是高标要求。厦门马拉松赛引入ISO9001质量体系,建立培训、监督检查和验收机制,赛事始终坚持标准化、模块化、流程化管理。再次,是高效响应。厦门马拉松赛构建了一套指挥统一、职责明确、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应急反应机制,确保选手安全参赛、文明参赛、愉快参赛。

第二,以“三全”妥善管理。首先,是调动全市力量保障赛事安全。以2020年为例,全市54个相关职能部门齐心协力,共投入数以千计的公安人员、保安、医疗专业人员、医疗志愿者共同构建厦马安全防护网。其次,是安全领域实现全面覆盖。赛事的安全管理统筹考虑全市的社会安全稳定,做到每个环节都有责任单位、有安全预案、有操作流程、有执行团队、有检查监督、有实施验收、有总结提升,形成全方位立体防控体系。再次,是安全管控贯穿全过程。从选手摁下“报名”键那一刻,到踏上回家旅程,全过程每个环节都纳入安全管控范围,确保赛事全过程安全。

第三,以“三新”力求突破。首先,是安全措施开拓创新。将安防技术、人脸识别、大数据等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运用于马拉松赛事安全管理领域。其次,是安全服务推陈出新。在国内率先投放赛道骑行AED医疗组;设置双侧创新补给服务;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等,让跑者宾至如归。再次,是安全理念及时更新。从关注跑者成绩和完赛率转变为倡导科学运动、安全参赛,并采取赛前健康评估、跑马知识普及推广、赛程关键点温馨提醒等措施,有效降低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

3.2 精心策划与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期间,厦门市城乡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第一,社会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完善,市、区、镇街、村居等四级公共体育设施体系基本建成。市、区两级分别建有大、中型规模的全民健身中心和15分钟体育健身圈,80%街道及乡镇建有小型全民健身中心或广场;公园、广场、绿地等均按照标准配置公共体育设施。所有对外开放的校园体育场地设施,全部支持台湾居民凭台胞证注册后,人脸识别入校健身,大大提高现有校园体育设施利用率,形成了系统性开放的“厦门经验”。

第二,科学健身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定期组织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厦门每年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近千人,大大缓解了厦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紧缺的问题。二是利用全媒体进行科学健身的指导和宣传,通过市体育局官方网站及“厦门体育”“厦门i健康”等微信公众号,定期向社会发布健身活动赛事信息、科学健身知识,发挥主流媒体在科学健身普及和推广中的积极作用。三是积极开展“体医融合”试点和科学健身大讲堂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建立全省首个“体医融合示范社区”,探索慢性病干预治疗新模式,从慢性病防治向亚健康管理、运动咨询指导等领域拓展,形成了更加科学的体医融合新模式。

第三,群众性体育活动持续开展。几年来,厦门市政府、市体育局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元素出发,为市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赛事活动。一是坚持赛事活动多元发展,传统赛事活动不断巩固增强;二是坚持赛事活动形成品牌,各区形成了全民健身“一区一品牌、一街一特色”的格局,品牌赛事活动精彩纷呈;三是注重创新发展赛事活动,将赛事主体从政府部门拓展到社会体育组织、企事业单位,形成了“政府搭台、部门协同、社会办赛”的新格局。

3.3 大力发展竞技体育

第一,不断夯实竞技体育基础。一是不断扩大业余训练规模,市、区两级加大对体育运动学校业余训练的投入力度,在全市创建40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校,扩大基层业余训练网点的规模。二是不断加大后备人才培养和输送力度,市体育局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进一步调动基层培养和输送运动员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与政府共办竞技体育,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后备苗子,推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三是不断完善竞赛体系,近年来,厦门市体育局、教育局联合举办包括15个竞技体育项目在内的厦门市中小学生锦标赛,参加人数逐年上升,规模、竞技水平不断提升。

第二,屡创优异竞赛成绩。“十三五”期间,厦门市运动员在奥运会、全运会、省运会等综合性运动会上均取得了优异成绩。2016年里约奥运会,厦门市共有5个项目7名运动员进入中国代表团名单,共取得了2枚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和1个第四名,并打破2项世界纪录,创造了厦门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历史最好成绩。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厦门市共获得6.5枚金牌、5.5枚银牌、4枚铜牌共16枚奖牌,金牌数在全省各地市中位居第一,奖牌数位列第二。2018年第十六届省运会,厦门市共获得123枚金牌、108枚银牌、99枚铜牌,奖牌总数330枚,总分3 476分,金牌数、奖牌数和团体总分均稳居全省第二。2019年厦门市运动员代表福建省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取得12金、20银、21铜的优异成绩,被福建省体育局授予“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贡献奖”的荣誉称号。

第三,多元发展青少年体育。“十三五”期间,厦门市建立57所市级体育传统学校,青少年体育活动供给的多元主体得到了培育,社会力量在青少年体育培训、体育赛事活动等方面的作用也得到了加强。体育单项协会等社会组织、体育运营机构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项目资源优势,举办或参与举办了厦门青少年冰球联赛、海峡杯青少年棒球邀请赛、全国青少年帆船联赛等多项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同时,还以政府引导、社会举办、多元投入为原则,积极开展全国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活动,有力推动了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

3.4 不断提升体育产业发展实力

第一,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发展实力不断提升。大力引进“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的体育企业。厦门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运动健身器材和按摩器具生产和出口基地,同时也是中国运动鞋服装、运动眼镜、户外用品的主要出口基地。全球10台家用跑步机中就有6台是厦门制造。康乐佳、蒙发利、群鑫等企业均拥有超百项专利,并参与国标、行标的起草制定,研发核心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第二,体育休闲服务业发展迅猛。厦门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环岛道路、沙滩、海域等天然场地资源,合理布局山地和水上运动区域,在环岛路、环东海域浪漫线形成了以马拉松、自行车、铁人三项、轮滑等综合健身休闲运动项目为主的体育运动休闲带,形成了以帆船、赛艇、游泳等水上健身休闲运动为主的运动休闲区,推动了厦门体育休闲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体育消费市场快速复苏。其一,打造厦门智慧体育服务平台Ai运动,进一步盘活公共体育资源,提升体育服务的智能化、信息化和便利化水平。其二,精心策划并组织了“线上体育”系列活动,有效释放体育消费需求。2020年8月,厦门市成功入选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这意味着未来厦门将有更多的体育场地、更丰富的赛事活动、更多元的体育消费模式、更多的体育行业就业机会。

第四,招商引资项目稳步推进。近年来,市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多措并举:大力推动市区联动、政企互动招商机制的建立和项目落地;积极促使世界休闲体育协会中国福建代表处落户厦门;积极策划海峡两岸(厦门)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园项目,并促成中国铁人三项运动协会办公室和国家队训练基地落户环东海域;积极拓展“赛事+度假”的体旅融合新模式,推出一系列具有海岛风情的体旅融合产品,带动景区、旅游、餐饮、休闲、住宿等关联产业发展,实现体旅大融合、共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厦门市体育发展战略作为国家体育发展战略的子战略,是以“体育强国” 理论为指导,以建设“体育强市”为目标,与国家体育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厦门特色体育发展战略。五年来,厦门市体育系统取得了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齐发展”,体育品牌和体育形象 “双提升”,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共繁荣”的可喜成绩。但在某些方面还有提升与改进的空间:体育场馆设施供给与均衡分布以及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体育社会组织发展与“造血”功能需进一步加强;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和后备人才需大力培育;体育产业政策体系还需不断完善,体育市场监管需进一步加强。

4.2 建议

作为“体育强国”发展战略的具体化和主要实现形式,“市域体育发展战略”的构建有利于合理配置体育资源,促进市域各项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因此,厦门体育发展应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并服务于厦门市城市发展战略,把全民健身、健康厦门、体育强市、体育消费城市的决策思想融入体育事业的各个环节。

第一,建议根据厦门市城市发展特点与战略,科学制定城市体育管理体制,确保体育与城市融合后的制度体系和运作体系协调发展,实现体育与城市发展的高度契合。

第二,厦门市竞技体育应根据自身的市域传统特点,重点发展小球隔网对抗和水上运动项目,并以夺取奥运会金牌为最高奋斗目标。同时,要面向全国大力度、高层次地引进高水平的教练人才、运动员、科研人员,扩大优秀人才的选择范围,构筑人才高地。

第三,建议改变以往偏倚于“顶层设计”的目标定位而忽视政策实施的“底层回应”的做法,从生命、生存和生活“三个”层面对全民健身的内涵、业态发展进行定位认知,在健身管理方式、服务模式、健身空间结构、资源供给两端、社会力量等方面着力解决厦门市各社区体育资源配置问题。

第四,建议加大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力度,尤其要重视由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海峡杯帆船赛和厦金海峡横渡等较成熟的体育品牌赛事所带动的产业规模,将体育赛事打造成厦门文化特色名片。

第五,加大国内外有实力的体育推广公司来厦门开展业务的吸引力度,形成政府支持、市场主导、专业机构运作、企业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办赛机制。同时,也可委托国内、省内有资质、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培养体育产业人才,保障新鲜血液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精尖产业”中去。

猜你喜欢
体育强国厦门市厦门
厦门正新
我校入选2021年度厦门市“金砖示范单位”
组织祭扫活动 缅怀革命先烈
“偶”遇厦门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
体育强国目标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策略
2015年厦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总表
老区情难忘——记厦门市老促会原会长张振福
崔龙海被安排主抓“体育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