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

2022-04-09 12:56陈晓红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公民教育高等教育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给高校法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德法”课承担着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功能,它将是民法典教育在高校实施的不二选择。

[关键词]公民教育  高等教育  民法典教育  “德法”课教学

引  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的制定和颁布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如何在实践中贯彻应用,在理解中认真执行直至全民遵守,是一个更加漫长却无比重要的过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为法治中国培养合格建设者的重任。《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德法”)则承担着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性法治教育的重任。因此,民法典教育必须抓住高等教育这个环节,高校则必须将民法典教育融入“德法”课教学之中。

民法典融入“德法”课程的可行性

民法典教育不等于法学专业教育。民法典教育在高校的开展,其本质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是公民法治素养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德法”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在培养目标、价值观和内容上能满足民法典教育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1.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

“徒法不足与自行”,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在于人,在于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能否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信法、用法。民法典教育就是要通过对相关内容的讲解,引导大学生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德法”课作为一门面向所有大一新生的核心公共基础课,其目标就是“立德树人”,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法治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从中可以看出它们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

2.价值观上的统一性

民法典在开篇第一条就规定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立法应有之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民法典得到了立法上的表达,其中诚信、平等、公正、民主、文明、自由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多次在民法典中被明文规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德法”课程之纲,它统领了课程的其余五章内容,24个字渗透在每个章节的具体内容之中。民法典教育与德法课程教育价值观上的高度统一,有力地促进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法治建设中,融入到老百姓的日常行为准则中,为弘扬主流价值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

3.内容上的契合性

民法典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它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作为一部基础法典,它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义务在民事生活中的具体承担者,它回答了我们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问题,规制着在市场经济下市民生活的基本行为,调整着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这些内容都能与“德法”课程教学主题中的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保持高度的契合。

民法典融入“德法”课程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讲清楚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我们党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德法”课程承担着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使命,将民法典融入“德法”课程教学对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亿万人的精神追求,是全民的价值共识,也是整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参考,是我们每一个人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将民法典融入“德法”课,有利于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优越性以及它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重大意义,坚定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共识,积极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自觉地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2.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

我国民法典共7编84章1260条,它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法治实践经验,汲取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积极回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充分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将民法典融入“德法”课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有利于大学生领会:民法典实施得好,执行得好,“人民群众权益就会得到法律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就会更加有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将得到稳步发展。

3.有利于厚植大学生的法治信仰

法治是现代文明之帆,为其远行保驾护航。中国梦的实现道路上必须有法治中國为其护航,而法治中国的建设必须是一场全民运动。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大学生肩负着重要使命。将民法典融入“德法”课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充分理解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公序良俗和绿色等基本原则,有利于大学生了解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享有的各种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厘清权利与权力的界限,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民法典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的认同,引导大学生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在学好用好民法典的过程中不断感受民法典“权”“责”的平衡之美,进而使民法典从挂在墙上写在纸上成为大学生心中的法治共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在法治实践中厚植法治信仰。

民法典融入“德法”课程的教学路径模式及效果评价探索

民法典教育作为一种通识教育,涉及多学科、多课程、多方面。“德法”课作为大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法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因此,将民法典融合到“德法”课的教学中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叠加问题,我们需要探索有效的路径和方式。

1.在路径上与“德法”课中的宪法教育、道德教育相融合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它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所有的法律都必须与宪法保持高度一致。大学教育要将民法典融入“德法”课教学中,就需要处理好民法典教育与宪法教育的关系。民法典作为下位法,是宪法中有关公民民事权利义务的具体承担者,因此民法典在具体的内容规定上必须和宪法保持高度一致。课本第六章“学习发展思想、提高法治素养”可以实现宪法教育与民法典教育在内容上的融合,在融合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权利”的源流问题,要处理好民法基本原则与宪法的人民主权原则、人人平等原则、人权保障原则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说:“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民法典规定的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绿色和公序良俗原则,以及高空抛物问责、见义勇为免责、紧急避险、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等民事法律制度,与助人为乐、保护环境、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等内容均与课本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相一致。大学生民法典教育中的道德性规定可以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相融合,将这些法律制度内化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进而外化为自觉的规范行为和良好的自我素质。

2.在模式上采用教学主题模式

“德法”课程目标定位是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以“成长主题”提炼大学生成长历程中最主要的问题,以“教材主题”打破教材的学理化逻辑体系而实现教材体系的深度研究与再组织,整合“成长主题”与“教材主题”以建构“教学主题”,依据“教学主题”设计教学结构、框架和程序,构建教师、学生、教材三维互动的教学平台,从而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教学模式。全国高校现行“德法”课程教材采用的是2021版,是民法典颁布实施后开展修订的,基于此,民法典教育融入“德法”课程教学时根据学生和授课教师以及课时的需要,可以在以教材为纲的情况下,不局限于教材的既有框架,这种新生的教学主题更具有实效性,可以根据受众和实施案例的不同而随时调整。

3.在效果评价上与高校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相结合

目前高校的主力军都是“00”后,这些学生的普遍特点是兴趣广泛但专注度不够,爱表达但欠缺行动,正义感极强但只愿意在网络世界里表现,原生家庭环境比较多样,学生个性比较鲜明。“德法”课作为德育课程,其最终的教学效果要落实在学生的行为上,因此高校企图通过一张试卷来测评“00”后大学生的德育课程的学习是枉然的,法律素养亦是如此。对类似这种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还是需要依赖于学生的日常行为来测评。很显然,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测评仅凭“德法”课教师是做不到的,必须借助学生管理机构来实施。

根据2017年教育部对高校学生管理事务的规定,有学者把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界定为“学生非学术性活动和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和管理,涉及学生社团、各种课外活动、文体活动、经费资助、学生心理卫生、纪律和法律、健康医疗、就业指导和学术支持等多个领域”。相关负责人员可结合组织的特点,对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素养进行测评,比如就业服务机构可结合应聘、劳务、劳动合同的签订、试用期、“三险一金”、“五险一金”等方面的案例对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法律素养进行测评。

总之,在法治中国背景下将民法典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给高校法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将民法典融入“德法”课程是由于两者目标一致、价值观统一、内容契合决定的,将民法典融入“德法”课教学不能唯课本、唯法条、唯试卷,应结合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结合学生的日常行为来实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J]求是,2020(12).

[2]王利明.体系创新:中国民法典的特色与贡献[J].比较法研究,2020(4).

[3]董和平.宪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

[4]刘须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

[5]刘悦,王光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解[M].上海:文汇出版社,2020.

(陈晓红:西安欧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公民教育高等教育
西方新自由主义与高等教育中的公民教育:批判者的立场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