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融合路径研究

2022-04-10 00:56蔡敏燕
关键词:三全育人专业课专业课程

蔡敏燕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药学系,福建 漳州 363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因此,在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这一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应在原有思政课的基础上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探寻与专业课双融合、双促进的育人措施。这需要高校积极探索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中强化价值引领,讲好中国故事,用好中国故事处方,不断拓宽育人工作渠道,推动“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

一、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一直在摸索中不断前进,但相较而言,我国大学思政教育起步较晚,思政教育的理念、方法、手段等都还相对较为落后,而当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迈入了新时代,“四个伟大”和“四个自信”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使思政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更高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2]因此,本文以此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切入点,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个维度双管齐下对 “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进行研究,通过推进“三全育人”,充分发挥思政教育育人合力,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新发展,形成大学生思政工作体系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2.增强高校教育实效性和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课程思政”强调发挥隐性思政作用,在专业课程教学与改革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补齐思政教育短板,打通育人工作的“最后一公里”。“课程思政”从人员、时间和范围三个角度全面健全丰富了高校育人体系。从人员角度看,打破了思政教育只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辅导员等学工队伍分内工作的思维惯性,发动了高校全体教职工,尤其是将占据课程主体的专业课教师带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来。从时间角度来看,思政教育并不是阶段性的,而是全过程性、长远性地贯穿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要求学生不仅仅是在第一课堂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通过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培育团队合作精神、助人为乐精神等,在实习、见习等专业实践的第三课堂接受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思想政治教育。从范围角度看,思政教育强调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全方位发展。其教育理念是让学生通过接受教育,不仅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加强思想引领,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因此,“课程思政”是开拓教育资源,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强化育人工作的有效性以及推动育人工作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

3.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时代要求

可塑性强是大学生这一群体的重要特征,大学期间是其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其人格塑造需要特别全面且严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大学文化随之呈现出交融性、多变性等特点,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对于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也有了更加广泛的认知,价值标准呈现出的多样化选择的现象,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出现信仰危机以及思想上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且“00 后”已然成为高校学生主体,其“个性化的追求、网络化的娱乐生活、过度理性与务实”[3]的群体特性,也对新时代高校的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让育人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而“课程思政”理念以育人为核心促进了全方位、全覆盖的思政教育模式的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思政教育发展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为思政教育迎接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和社会转型变迁所带来的挑战带来了新的应对策略。

二、药学服务课程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实践

高校课堂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这不仅对学校的课堂教学赋予了新的使命,也对各门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融合度?在专业课上如何挖掘思政教育元素?等成为了当前专业课教师亟需思考的问题,也给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药学服务课程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实践为例,探析专业课程实现知识技能培养与育人相统一的共性路径,对解决专业课重专业知识教育,轻思政育人,实现“课程思政”具有重要意义。

1.课程性质与课程作用

《药学服务》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融合的课程,既要让学生掌握处方的审核、调剂与发药、药历的书写、用药咨询、用药指导、用药监护、合理用药、用药评价等基本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加强思想引领,培养学生药学服务的能力。且药学服务对象是受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社会人”,这要求除了必须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较高的人文素养也是培育学生的重要方面。此外,根据《药师药学服务胜任力评价标准(试行)》(见表1)可以看出,评价标准将职业素养作为评价的第一要素,充分强调了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因此,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求要做好专业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要求要强化学生的价值引领。通过在药学服务课程教学中引入课程思政,进一步强化思政元素的挖掘,使专业教学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表1 药学服务胜任力评价指标

2.药学服务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实践的措施

(1)以教师作为育人主体,充分挖掘思政元素

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教师既是“课程思政”教学的实际执行人,也是做好教学各环节规划的总设计师。因此,需要在课前结合课程以及各章节的特点充分挖掘本门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强化理论素材和实践案例素材的挖掘、收集和提炼。以药学服务课程为例,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一是以讲好新时代的故事为处方,深入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重要精神,深入挖掘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等,都可以作为提炼“课程思政”元素的主要来源,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教育,融入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融入爱岗敬业、医者仁心教育。二是以讲好专业故事为处方,从显性和隐性两方面挖掘思政元素。例如,在药学服务课程中的处方调配能力训练过程中,可以在训练学生运用药学知识进行四查十对,加强技能方面的训练,同时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帮助学生养成细致严谨、负责担当的工作态度。

(2)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探索线上线下立体化教学模式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成为了新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如何结合疫情防控工作实践做好课程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充分运用学习通等网络教学平台,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网络线上教学等成为了上好专业课、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因素。以药学服务课程为例,通过探索“线上+线下”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结合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Case Based Learing,CBL)基础上,引入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roblem Based Learing,PBL)并与研讨会(Seminar)相结合的CBL+PBL+seminar 立体教学模式(如图1),实施药学服务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图1 药学服务课程立体教学模式

(3)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强化课程德育考核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与专业知识的授业解惑实现共融共通,推动立德树人落实的润物无声是课程思政对授课老师的具体要求。因此,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的融合过程中,不仅需要强化课前课中等过程性的思政教育,还需强化课程的德育考核,以结果性为导向,确保德育效果。以药学服务课程为例,在理论教学环节中重视学生思政元素学习的贯彻和落实情况,在课程考核中建立一定的考核标准,设置一定的分值比例。在实践教学环节,重点考察学生根据项目分组分工团队协作完成任务的情况,考察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是否能保持良好的协作关系,善于分工和合作。在PBL 环节中,通过搜集德育相关案例,引入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并撰写学习心得,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与德育教育效果。

3.从药学服务课程建设实践看医学院校开展“课程思政”问题现状

(1)教师育人主体性作用发挥不足

“课程思政”的落实存在的重大误区之一是单纯地做加法,即仅仅将思政元素直接叠加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并未实现深入融合。因此,在专业课程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仍然可以发现目前依旧存在部分专业教师并未在推进思政育人的过程中有效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究其根源主要在于部分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了解过于片面化,无法深刻领会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和必要性,未能准确掌握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的方式与方法。

(2)在专业课中挖掘“思政元素”深度不足

如何把“价值引领”充分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技能传授与立德树人的同频共振仍是当前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核心问题的重要环节。主要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认知方面的问题——应该在专业课程中挖掘什么?二是具体操作方法的问题——应该如何挖掘?因此,对于多数专业课老师来说,不断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仍是其面临的重大挑战。

(3)思政元素与专业学习融合度不足

“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是否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取决于内在的因素,即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主体作用能否充分实现,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学校开展相关培训等配套支持保障“课程思政”的贯彻落实。以课程实践过程中使用的教材为例,作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之一,教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现有的教材中发现教学内容中的教学目标并未体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思政内容等也并未得到体现,教材未能实现与时俱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价值引领与专业学习的有效融合。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融合新路径探析

1.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做好育人工作首先要加强队伍建设,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点在于人,即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队伍是否具备自觉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较强的“思想教育能力”是“课程思政”能否顺利推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在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内外联动,一方面,教师本人应该明确自身定位,充分认识到作为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要从思想上重视“课程思政”,行动上勇于承担起“课程思政”建设的重任。另一方面,高校实施“课程思政”也必须整合各类资源、搭建发展平台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开展各类培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艺术的熏陶与培养;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加强全体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教育,厚植理论根基;通过开展思政课教师与非思政课教师导师制活动、结对子活动、沙龙活动等,促进教师间的学习融合。

2.强化“思政元素”的挖掘

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并非是思政教学内容和专业课授课内容的简单叠加,在专业上课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生搬硬套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思想和价值引领作用,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排斥。因此如何找准思政元素和专业课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和融合点对于推进“课程思政”至关重要。一方面需要强化通用育人元素的挖掘。结合专业课程相关的国家政策文件、法律法规、历史重要事件、当下时事热点等深入挖掘育人元素;另一方面强化专业特色育人元素的挖掘。结合学科特色,从科学家故事、行业最新进展、课程发展背景中充分挖掘育人元素。

3.强化多方力量的协同合作

系统化、组织化的体制机制是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保障,教育部门应该强化政策保障,通过设立专门的负责部门和监督机构强化“课程思政”的硬件软件保障,以教材编写为例,应统一组织教材编写改革,将德育元素融入教学目标和各个章节内容中。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学校管理者的作用,“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5]高校应该扎实推进大思政育人格局,整合多方教学资源、组建教学团队、强化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等制度保障。

四、小结

在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这一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为此,本文对“三全育人”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融合路径进行研究,以期通过本文研究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作用,最终推动“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专业课专业课程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