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博物院文物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创新探究

2022-04-11 17:21杨枝梅
科学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博物院文物保护传承

杨枝梅

摘要:博物院文物保护与传承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在新时代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博物院文物保护与传承迎来了新的曙光。本文阐述了新时代博物院文物保护与传承的特点,提出博物院文物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措施,期望能有效加强博物院文物保护,为文物的传承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新时代;博物院;文物保护;传承

一、新时代下博物院文物保护与传承的特点

(一)利用高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修复

文物修复是文物保护的主要环节,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文物修复提供了更多手段。例如,利用數字化技术将残损的文物进行补充建模,建模完成后,将模型导入计算机,再利用3D打印技术,对破损部分进行补充修复,之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文物进行展览。这不仅有利于文物的保护,更为文物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文物全面展示

由于部分文物易受光、风、震动等环境影响而产生较大的损坏,因此无法对外展览。为了更好地向观众展示文物,博物院利用数字化技术,通过导入文物自身的数据,完成文物3D模型的构建,再将模型数据导入3D投影设备,便可以完整的,全面的展示文物的细节,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无法展示的文物,有利于文物的传承发展。

(三)文物资源的全面共享

构建以文物数据为基础的大数据平台是实现文物全面共享的前提。传统博物院收藏的文物数量有限,部分脆弱的文物无法展示给大众,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文物数据大平台,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无法展出的文物,还可以欣赏到其他博物院的文物,极大地方便了观众。另外,对于文物研究者,大数据平台也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料,极大地推动了文物界的学术研究。

二、新时代下博物院文物保护与传承的措施

(一)培养文物保护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新时代下博物院要想做好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离不开高素质文物保护人才,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要求文物保护人才不断掌握文物保护的新技术,以有效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首先,国家应加大对文物保护相关专业的资金投入,号召青少年报考文物保护类专业,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对于在文物保护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的院校或个人给予奖励以鼓励整个文物保护行业的创新研究。同时,博物院应加强与相关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合作,根据自身文物保护的需要,同相关部门开展培训活动,聘用成绩突出的培训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文物保护能力。其次,博物院应注重新老结合,在博物院文物保护工作中,老员工往往经验更丰富,但对于信息技术却不甚了解,而年轻员工可以熟练使用各种信息技术,然而经验不足,这便需要博物院做好新老员工之间的搭配,以便于进一步增强文物保护的成效[1]。此外,博物院应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文物保护新技术,不断掌握先进的文物修复技术,提升员工自身文物保护观念,不仅有利于博物院自身的发展,还有利于加强对文物的全方位保护。

(二)构建文物数据库

新时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构建完善的文物数据库,对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发展有重要意义。构建完整的文物数据库,不仅能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文物资源共享,还能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术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进而起到了文物保护和传承的作用。首先,各个博物院应根据自身情况,设计具有特色的网站,并将自己收藏文物的完整数据上传到网站中,供学者和大众快速查阅和了解文物的具体信息。其次,博物院网站应联合其平台,将自身文物数据上传到大平台,大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各个博物院的文物数据进行分类整合,构建以各个博物院上传的文物数据为基础的文物数据库。数字化技术主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其应用于文物保护之中,可将全省文物进行整合,促使历史爱好者可通过网络平台了解文物。大平台建立的文物数据库,采集文物信息,展示文物,开发自身系统建设,有效实现文物的数字化管理[2]。通过大平台构建的文物数据库,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博物院文物保护工作的效率,还有助于文物的分类,建立相应的文物保护体系。通过大数据平台对文物进行统一的管理和保护,将文物划分为可以对外展示与不可对外展示两大类。

(三)加强博物院文物保护与传承的宣传工作

加强博物院文物保护与传承的宣传工作,是提升公民文物保护意识,实现文物传承发展的主要方式。新时代下,新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博物院文物保护和传承发展工作创造了条件。运用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通过普遍被大众接受的电视、广播、短视频、网页等形式,向观众展示文物保护工作者认真地工作态度以及文物保护工作的艰难,让大众了解文物保护的工作性质,不断加深观众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认知,引发大众对文物传承发展的讨论,达到宣传的目的。另外,博物院可以通过定区举办活动的方式来达到宣传目的。通过有奖问答、免费展览、文物修复体验等,博物院积极与公众互动,让公众身临其境地感受远古文明,体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艰辛,不仅有利于宣传工作,还有利于提升公众对中华文明的认知。最后,宣传工作要站在观众的角度上,只有以观众的视角为核心,才能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例如,央视频道播放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其实,早在《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前,国内已涌现出不少以故宫为题材的文博类纪录片,他们或采用不同的叙述内容,或采用不同的拍摄方式向观众传递着故宫的故事,但此类创作模式会给观众造成创作者是博物院方、各学科专家代言人的观点[3]。相比之下,《我在故宫修文物》更好的以观众的视角进行转述,使观众可以多元化,全方位地了解故宫,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一般,也乐意接受其中的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有效的拉近了故宫文物修护工作和观众的关系,起到了极好的宣传效果。

结束语:新时代下博物院文物保护和传承发展工作较之前虽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工作任务依旧繁重且艰巨,因此,博物院要重视新技术的利用和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同时,积极鼓励和呼吁大众参与文物保护和传承工作,让承载中华文明的文物永远焕发光彩,促使公众不断提升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张佳敏.信息时代背景下博物院文物保护措施研究[J].文化产业,2021(05):110-111.

[2]李文洁.博物院文物保护的创新性路径[J].办公室业务,2021(09):48-49.

[3]郭侍锷.博物院空间与观众的另类连接——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说起[J].上海艺术评论,2021(05):69-71.

猜你喜欢
博物院文物保护传承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参观河南博物院
与时代同行:河北博物院的创新使命
名胜古迹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