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相依

2022-04-12 07:45尹传红
小康 2022年10期
关键词:脑电波农夫意义

尹传红

打小痴迷科普科幻,书香悦读一路相伴。分享科学奇美理趣,留下探索思考印记。

一位87岁的老人摔倒后被送进了医院急诊室,救治时又遭逢癫痫发作,为此神经外科医生对他进行了脑电波监测。在此过程中,老人突发心脏病,不幸逝去。这同时也让加拿大的一个科学团队,意外获得了有史以来人在弥留之际大脑活动的首次记录。

研究人员发现,在该患者心脏停止向大脑供血前的30秒,其脑电波与我们平时在执行高强度认知任务时的脑电波模式一致,比如集中精力、做梦或是回忆一类的事情。换句话说,这种脑电波可能表明,处于濒死状态的患者曾通过“记忆回放”看到过去的生活。

关于“生命最后时刻”的探索研究,让我联想到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前者,关涉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人们其实谈得不少,却又常常感到仍缺位或不够到位;后者,实则很少涉及,甚至难以启齿,更别说能以一种深化我们生命意义的方式去“接近”死亡。

英国文化历史学家罗曼柯兹纳里奇曾发出这样的感慨:社区性仪式与传统的衰退,剥夺了我们所需要的思考死亡的時间和社会场所,我们原本借助于此谈论死亡并最终学会面对和接受死亡。我们创造了并不需要的沉默。将死亡从日常生活中驱逐,不仅加剧了我们潜在对死亡的恐惧,同时还破坏了我们表达悲痛的能力。我们现在已很少有机会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失去父母或挚友的感情,我们和自己悲伤的记忆孤独地待在一起。悲痛变成了一种社会尴尬。

生命与死亡或许是宇宙中最紧密、最有意义的联系。

生命与死亡或许是宇宙中最紧密、最有意义的联系。寿命有限、生命无常让我们对生命产生敬畏,也能够比较坦然地接受未来的命运。而生命的易逝也让我们更懂得感恩、欣赏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意识到当下对于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深刻领悟必须将人生投入到真正有意义的事物上去。

台湾自然文学作家苦苓在其新作《自然中的爱与性》里写道:“一只小虫、一株小草,甚至看都看不见的一颗孢子,都会为了求生,努力而勇敢地奋斗……相形之下,轻松得多就获得生命、拥有人生、享受生活的人类,有什么理由不能存活下去?又有什么借口不重视每一个生命呢?”

确实,一个人如果对生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死也就了然了。“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最近读到美国作家吉恩·洛格斯登的《农夫哲学:关于大自然与生死的沉思》一书,也很有感触。作者从一个农夫的视角,展开对自然、死亡和永恒等重大主题的深思。他是在年近八旬得知自己身患癌症时,才动笔写这部心灵自传的。一度的不知所措之后,他开始接受无常、观察生命、思索死亡。

他是在自己的苗圃里悟了道:自然界里没有什么会真正死去,各种形式的生命体都在自我更新。相比“死亡”,“更新”才是更适合用于描述生命进程的词。大自然让他去参悟生与死、因与果、始与终、有穷与无穷、永恒与无常,让他认识到,万物都能在食物链上得到永生,死亡不过是生命形式转变的开始。正是依靠着大自然的教诲,他的病情奇迹般地获得了好转。

仲春与暮春之交的清明节即将到来,人们祭奠先祖、追念至亲,当也是思忖生死意义之所在的良好时机。

猜你喜欢
脑电波农夫意义
能感应人的脑电波并自动关机的电视机
能感应人的脑电波并自动关机的电视机
农夫和蛇
农夫和蛇
脑电波情绪分类算法的研究
基于脑电波传感器的智能轮椅控制系统
诗里有你
回归自然做个城市农夫
回归自然做个城市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