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虚拟主播发展对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影响与启示

2022-04-13 13:03李俊文
文化产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真人主播广播电视

李俊文

工业3.0到工业4.0的转型升级,不仅对科学技术产生了颠覆性影响,而且将使人类社会迎来巨大的变革时代。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推动着所在领域的发展,核心领域技术的突破甚至会使整个运行体系重组。伴随数字网络技术成长起来的互联网与广播电视技术,其硬件与软件的每一次创新升级,都会让业界及学界迎来新的挑战与机遇。

2021年10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提出:“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创新节目形态,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这意味着广播电视机构制作过程效率将更高、智能化将更强。虚拟主播的广泛应用将对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AI虚拟主播的特点

从2004年11月央视电影频道推出虚拟节目主持人“小龙”至今,AI虚拟主播在我国已发展将近20年。虽发展时间较长,但早期的AI虚拟主播智能化水平较低,且关注度持续性不佳。从2018年11月新华社与搜狗联合发布全仿真智能AI合成主持人“新小浩”开始,AI虚拟主播发展便步入从动画形象到真人形象的快车道,并逐渐运用于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平台。

更新速度快,语言生动性强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2020科大讯飞1024全球开发者节表示,科大讯飞现在百小时便可训练一个小语种、10分钟生成一个虚拟主播。随着“TTS语音合成技术”的逐步成熟,国内大多数AI虚拟主播开发平台均可实现在定制真人形象成型的基础上将文字一键转换为音频。目前,在真人AI合成主播领域,传统纸媒与新闻App走在前列,如《羊城晚报》推出的“羊小晚”和“羊小派”、《长江日报》推出的“小晴”和“小江”,封面新闻App推出的“小封”等实现了常规化新闻播报。

AI虚拟主播发展最为突出的瓶颈问题为有声语言不够自然生活化和即兴对话生硬。虽然AI虚拟主播发音非常准确、自然流畅,但始终让人感觉不真实,缺乏“人味”。2018年1月,在央视联合深圳市委宣传部推出的纪录片《创新中国》中,科大讯飞对已故配音演员李易老师生前的配音作品进行声音建模,纪录片全部使用合成的李易老师声音作配音。由于配音的真实自然度高,开播后绝大多数观众都没有发现该片是由“AI”配音。2021年10月,湖南卫视推出的虚拟数字主持人“小漾”正式亮相,“小漾”的最大特点是在即兴沟通中反应敏捷,在与主持人及嘉宾的交流中某些方面与真人一样充满活力。相信随着关键技术的一步步突破,AI虚拟主播的有声语言表达将越来越自然生动。

全天候播报,多语种选择

“7×24”全天候无休模式是很多智能系统区别于人工作业的一大特点,AI虚拟主播能够做到随叫随到,且能根据播报内容与形式需要选择站姿或坐姿,并能在服装、发型、背景等方面自主选择。这些优点对于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单位来讲,无疑是缩减节目制作流程与控制成本的较好选择。目前,财经媒体《每日经济新闻》联手小冰公司共同打造全流程无人化智能视频直播栏目“每经AI电视”,该栏目嵌入了电视新闻采编播全流程,已实现“7×24”节目不间断播出。

同时,AI虚拟主播可支持英、日、韩、德、法等几十种语言,在语料库采集充足的前提下也可支持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及各地区方言,并可在不同的直播平台同时同步播报并根据需求调整语速,极大满足受众特别是视障人士对有声播报语言的个性化需求。

播报零失误,场景运用多

真人主播在拿到文字稿件进行播报前,会对稿件进行确定字音、划分层次、确定重音等一系列“备稿”工作,同时在播报中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可能会有出错的情况。AI虚拟主播则可在输入稿件后“脱口而出”,同时基于对海量语料库的分析,对于多音字在不同语句中的读音以及一些生僻字的读音也能做到准确无误。面對突发新闻,AI虚拟主播更能发挥其应急性特长,第一时间进行新闻播报,提高新闻传播的时效性。

目前,AI虚拟主播在广告代言、直播带货、智能客服、电竞解说等场景运用广泛,其智能化与自动化将随着技术升级更新而覆盖到更广泛的领域。AI虚拟主播在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行业的运用虽然处于起步阶段,在音视频数据库逐渐增大、信息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化、新闻自动化生成技术与AI虚拟主播学习进化能力日渐成熟的背景下,其运用场景将越来越多。

AI虚拟主播对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挑战

在即将到来的利用信息技术带动产业变革的工业4.0时代,信息技术将推动并革新工业的数字化生产。AI虚拟主播最终的发展目的是使“机器代替人工”并成为常态,播音主持专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所培养出的一部分专业人才将被机器替代,专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才培养将逐渐走向精英化

AI虚拟主播近几年在音频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一些电台频率常规的路况播报、天气预告、歌曲串词等板块已实现智能AI播报,在商业配音领域,AI语音将文字及时转化为多种场景、声线的语音音频。在AI视频技术领域,要做到与真人主播完全没有差别还需较长时间,但仔细梳理从2018年11月新华社与搜狗联合发布AI主播“新小浩”到2019年央视网络春晚AI主播“小小撒”,从2019年科大讯飞开发的AI主播“小晴”广泛应用于各媒体平台到2020年 5月新华社联合搜狗推出的AI主播“新小微”,再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华风气象传媒与小冰公司推出的AI气象播报主播“冯小殊”,会发现AI主播智能化水平已越来越高,与真人主播之间的距离正在一步步缩小。

AI虚拟主播目前在文字转换为音频领域发展较为成熟,但一些AI虚拟主播依然处于“念稿机器”的初级阶段,其对文字内容的理解与表达和真人相比进步空间较大。虽然AI虚拟主播完全做到和真人主播没有区别还需较长时间研发,但随着技术体系的不断升级与服务应用成本的降低,在十年内AI虚拟主播将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节目中。AI虚拟主播的优点如果得到充分发挥并广泛运用,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在有稿播音领域将受到重大冲击,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将逐渐走向精英化的道路。

传统教学体系将迎来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与传播载体的革新升级,传媒行业的数字化进程不断向前,新的数字传媒生态系统业已形成。传媒教育也顺应行业发展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融媒时代网络直播、短视频、在线音频等新的传播形态依托手机逐渐成为人们视听的新选择,传统播音主持教学体系也相应增设了很多新媒体相关理论与实践课程。在AI虚拟主播逐渐被广泛运用、播音主持岗位需求相应缩减的背景下,当AI虚拟主播能够娴熟替代真人主播完成一部分工作内容并更具优势时,现有教学体系也应根据AI虚拟主播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减调整。

虽然在短时间内AI虚拟主播对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影响不甚明显,但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引领推动下,播音主持教学体系也应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即兴口语传播能力缺失越发明显

播音主持高等教育在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构建并不断完善,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在专业教育初期,为适应人民广播对播音员人才的需求,有稿播音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长期以来,在有文字依托的有声语言传播领域,播音主持专业科班生展现出强劲的专业实力。但当信息技术能够将我国优秀的有声语言艺术人才的声音进行采集并形成海量声音数据库,如同纪录片《创新中国》中模拟复原李易老师的声音进行配音并获广泛赞誉时,有稿播音的专业教育优势将受到极大影响。

没有文字稿件作依托的即兴口语传播能力培养难度较大,在专业教育中由于受学生文化积淀不足、课时量受限等影响,在教学中很难从理论到实践系统性提升学生的即兴语言能力。在传媒领域,拥有较高即兴语言能力的人大都具备所在领域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与实践经验。在AI虚拟主播大力发展之时,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即兴口语传播能力的提高就显得更加重要。

融媒时代智慧型播音主持人才培養探究

在融媒时代,人与技术的竞争与共存将成为传媒领域新的发展常态。随着受众鉴赏力的提高与技术的进步,对播音主持人才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万物皆媒的时代背景下,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也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人才融合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及传媒行业未来发展态势的守正创新型传媒人才。

紧扣艺术语言特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一些播音员、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往往昙花一现,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很大原因在于文化素养的缺失。这是由在招生考试中对文化成绩要求偏低,专业教学中“重术轻道”,专业实践中文化知识学习后劲不足等原因造成的。智能语音在AI虚拟主播领域取得较快发展,但在艺术性要求较高的演员台词、影视人物配音、朗诵等方面发展却非常迟缓。这是因为艺术语言本身就是对文本的艺术再创作,每一次创作都凝聚了创作者独特的生命力与情感体验。目前AI虚拟主播存在情感单薄、表情单一、语气节奏固化等问题。比如在播读一则突发性灾难事件新闻时,AI虚拟主播只能根据系统设定的固定语态即时播报,很难在声音与表情中体现出对灾难突发性与危害性的急切关注、关怀。再如AI虚拟主播在进行路况播报时,很难对实时路况信息、早晚高峰拥堵频率较高路面、恶劣天气影响等信息如真人主播作为交通参与者一样“感同身受”。

中国播音学开拓者张颂教授认为,有声语言具有信息共享、认知共识、愉悦共鸣三大功能。AI虚拟主播能够让受众听清楚,即实现了信息共享的功能,但另外两个方面功能的实现尚需时日。认知共识与愉悦共鸣是有声语言艺术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基于此,需要不断提高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比重,在专业教学中兼顾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以有声语言口语传播为突破口拓宽专业的发展路径。

推动教学科研创新,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在新时代智能教育发展的背景下,播音主持高等教育应持续深入研究AI虚拟主播的优势与短板,利用其快速传播的优势将从事简单重复劳动的人力资源解放出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传媒人才。AI虚拟主播能够“克隆”规范标准的普通话语音和浑厚磁性的音色,但从根本上讲也只能复制声音的外在形式。每一个音节在不同的语句组合、语言环境及播出背景下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语言传播效果。在人才培养中应对现有培养体系进行优化升级,探索符合智慧传媒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在夯实学生语音发声基本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强化语言的情感内核和新闻深度报道能力,通过校内外实践历练提升学生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同时必须明确,技术发展最终是服务、受益于人的,在教学科研中应深入研究AI虚拟主播如何为人才培养服务,最终推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育观念的更新与变革。

推进新文科建设,培养高素质口语传播人才

播音主持专业的创立与发展借鉴融汇了戏曲、声乐、曲艺、戏剧等艺术语言研究成果,同时有声语言艺术研究又离不开文学、新闻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AI虚拟主播目前发展的较大局限在于仅仅能对真人主播语言进行学习模仿,很难在播读中融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解读与表达。比如AI虚拟主播在对一组经济数据进行播读时,不能从经济学、社会学角度对数据背后所隐含的社会生活变化进行分析,也很难通过横向、纵向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播读出来的声音自然缺乏生命力。因此,应把握新文科建设契机,整合不同学科知识,推动专业建设融合发展,探索专业教育融合之路。

在口语传播人才存在巨大缺口的当下,播音主持专业应立足专业优势,在现有即兴口语表达、出镜记者报道、广播电视口语表达等课程的基础上,研究融媒环境下有声语言能力培养的新路径,培养出有层次逻辑、有思想深度、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口语传播人才。

目前,中国在AI虚拟主播研究开发与实际运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些主流媒体也率先引进AI虚拟主播,其取代部分真人主播的趋势不可阻挡。AI虚拟主播的发展给行业从业者与教学研究者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智慧传媒的发展带动传媒智慧教育的发展,对于播音主持高等教育而言,唯有顺应时代需求主动作为,在人与技术的竞争中坚持内容为王,不断创新融媒时代口语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深入研究AI虚拟主播并最终使其成为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的得力助手,发挥艺术学科的创造性与审美性特色,培养出高质量的、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有声语言艺术人才方为上策。

参考文献

[1]高贵武,乔秀宏.胜任力与新走势:参与式文化视域下主持人的社会关注[J].电视研究,2021(10):26-29.

[2]吴锋,刘昭希.人工智能主播历史沿革、应用现状及行业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05):174-183.

[3]袁靖华,李文玉.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智慧影视发展与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07):35-39.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互联网智慧课堂环境下播音主持混合式教学模式与实践研究”(川教馆[2021]239)。

猜你喜欢
真人主播广播电视
电视双城记:川渝主播共护长江源
真人秀F2
变色龙
当主播需要什么装备?
网络主播:近半月收入不足5000元
网络主播:近半月收入不足5000元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