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2-04-13 13:03孙鹏飞
文化产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湖北省文化遗产物质

孙鹏飞

湖北省委、省政府于2018年11月印发的《关于加快全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统筹推进我省红色文化、荆楚文化、三国文化等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借助高校教育资源传承与发展湖北省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增强文化共识,增进文化认同,复萌文化生态,弘扬文化精神成为了一项重要课题,亟须加强研究。

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六艺与西方文科七艺的概念

在中国与西方的教育体系中,音乐(表演)都曾占据过相似的重要位置。例如,在周朝的官学与孔子的私学中,音乐是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必修科目之一。在欧洲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中,音乐也被称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与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的文科七艺之一。

东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

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东西方的音乐教育走上了不一样的发展道路。在西方,音乐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主要依附于教会。在修道院以及宗教仪式中,神职人员主持开展着以歌唱圣咏为核心内容的音乐表演教学。这种以教堂为中心的音乐教育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影响了很多著名的音乐表演艺术家。在正规的音乐专业教学体系建立之前,西方音乐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视奏、抄写与改编前辈同行的作品自学成才。18世纪末,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尾声,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音乐学院在巴黎建立。这座学院由国家拨款建立,以在艺术音乐的所有分支学科中培养学生为目标,肩负着教学与表演的双重任务,逐渐把音乐表演的教学推向规范化与体系化。到了19世纪20年代,类似的音乐院校很快在布拉格、维也纳、伦敦、米兰、布鲁塞尔、莱比锡、圣彼得堡以及波士顿等城市遍布开来。1927年,中国的第一所独立音乐院校,也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国立音乐院成立,这所学校的创立开启了中国音乐教育的新篇章。

湖北省传统音乐教学的新挑战

湖北省学院化的教学环境为音乐表演人才的正规培养奠定了基础。然而,自20世纪中后叶以来,该省的社会环境、艺术趣味与学术语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给与音乐表演相关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社会日趋复杂多元,音乐表演风格趣味发生巨变,心理学与媒体科技正在不断进步,这些现状都呼唤着更加高效且愉悦的音乐教学。教学过程应尽量减少枯燥的重复性技巧训练,提升风格与诠释方面所占比重,并以体系化的知识结构来支撑多元化人才的培养。从社会大环境看,我国音乐教学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学生人数的飞涨与教学规模的扩大。独立建制音乐学院的数量从新中国成立前的一所(国立音乐院),到改革开放以后的九所(上海、中央、中国、武汉、四川、星海、天津、沈阳、西安),再到后来的十一所(新增浙江与哈尔滨),扩张趋势明显。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从农业到水产,从地质到航天等,都在竞相涉足音乐领域,对于湖北省来说也是如此。社会发展对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新兴音乐与传统音乐之间的融合增加了一定难度,也给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湖北省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湖北省在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研究中存在着几点不足:一是重在理论层面的宏观研究,缺少实证与操作层面的微观研究;二是重在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体研究,缺乏对区域和整体的横纵交叉聚合研究;三是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单体研究,缺少对高校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研究。针对上述问题,要及时改进,才能使湖北省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持续、科学地发展下去。

高校的音乐学科地位弱

當前,很多高校都过多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把学生的成绩放在教学任务的首要位置,对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等一些传统音乐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但事实上,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等一些传统音乐教育对学生,尤其是高校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对于综合类高校的音乐教学来说,很多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和学校领导并不了解音乐教学在激发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中的重要作用。由于对音乐教学的认识不足,很多高校单纯将音乐教学作为其教育教学体系中的“调味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高校若没有真正体会到音乐课程的重要意义,就不能有效对传统音乐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教学,自然就不能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传统音乐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

音乐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在当前湖北省高校音乐的教学实践中,为了围绕音乐活动促进高校学生整体健康成长,学生对于音乐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成为教师在课上关注的重点。在课堂外,音乐教师的工作重心一般在合唱、舞蹈、器乐等相关艺术团的运行,以及各种文艺演出活动和比赛排练,常常忽略了音乐学科与审美教育的有机融合。此外,部分教师所教授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相对片面,学生能掌握的审美情感教育有限。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鉴赏能力,单纯对于音乐知识与技巧的学习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要求。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部分教师逐渐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融入音乐教学中,采用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图片和视频、分析歌词与歌的意义等主要方式来进行审美教育渗透。但大多教学模式单一,缺乏新意;审美教育的切入点一般在导入、曲谱分析或总结拓展环节,并不深入;教育理念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对审美教育要素点到为止,导致音乐学科与审美教学融合的效果不佳。当今社会,审美素质是高校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音乐教师应当在音乐课程讲授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以及音乐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理念的渗透,这样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更高素质的音乐人才。

湖北省进行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途径

研究音乐资源,传承优秀音乐文化

湖北省高校拥有雄厚的科研力量和丰富的学术资源,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考察该省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类型结构、调韵系统、语言特色、风格特征、演唱技巧等基本形态,从而更好地开展对相邻地域音乐文化的横纵交叉比较研究,以及编撰出版具有普适性和应用性的非遗著作。并且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系统研究与实证分析有效解决湖北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遇到的人文环境和人才断层等问题,进而实现湖北省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创新性发展。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应用到课程体系中

在当下及未来的音乐教育中,我们应该将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湖北省高校课程体系中,将传统音乐与作曲、理论、表演、教学法及实践课程相融合,进行内部创新、融入时代以及外部转化、丰富表演形式的耦合运动,从而深化内涵认知,形成文化认同。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身,具有强烈而又振奋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更加牢固地树立音乐审美意识,以教材作为教学基础和主要内容,在课堂上设置音乐美育阵地,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将美育寓于教学之中。音乐课程中的美育要点可总结为情操、素养、技巧和文化传承四大类。情操所体现的是对祖国伟大河山的自豪、对灿烂历史文化的弘扬、对爱国主义情感的讴歌和对积极生活态度的称赞;素养主要是通过各种音乐艺术综合实践活动,提高人文素养,和谐身心,健全人格;技巧所包含的要点是提高学生对高难度少数民族歌曲的表演和创作能力;文化传承则着眼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重在让学生从民主、和谐、宽松的音乐课堂中了解和弘扬广大少数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培养其爱国精神。在音乐课堂中渗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教育,能够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高效学习,在积极的思想引导下健康成长。

互助教学、师生合作传承传统音乐

高校教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应建立“互动教学,双优互助”的合作机制。其中,高校教师可以优化非遗传承人的教学能力,非遗传承人可以优化高校教师的文化视野,双方在“互动”中共同提升专业能力,探索现代化的非遗教育方式,从而全面提升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水平。高校,特别是地方综合类高校,在传统音乐活动的设计时往往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单向传输,无法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体验与情感共鸣,无法达成音乐教学对美育、德育的启蒙目标。针对此问题,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贯彻生活化教学方式,将生活情境与音乐教学有效联结,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和发掘学生的审美特点,进而提升教学效果。我们的生活中不仅存在美,也存在丑,而音乐教育重在发现美和创造美,音乐课的教学目的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中加入音樂欣赏环节,让学生在对音乐作品的自主鉴赏中提升对音乐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审美品位。在对音乐作品欣赏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音乐作品进行联想,因此,反映高校学生内心世界或生活的音乐作品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不断挖掘可以触动学生心灵的音乐作品,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音乐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课堂,学生平时在接触电子产品时一定也会接触各种音乐。老师可以通过在课上播放当前大学生喜欢的音乐节目,或者播放一些当下的流行歌曲,结合课程的必学曲目给学生讲解分析,让学生感受不同音乐在歌唱形式、乐器演奏、情感表达上的区别,帮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音乐有一些专业性的了解,让他们在好奇中提升音乐素养。另外,教师也可以推荐学生在周末或者假期听几场音乐会,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音乐的魅力,真正体会到音乐给人精神上带来的享受,并在多元化的音乐风格熏陶中不断提升自身认知水平与审美能力。

教师以身作则,发挥传承文化的示范作用

音乐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音乐不光是唱歌、欣赏和表现,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来培养国民良好的审美观、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导向,引领学生学会求知,学会探索,学会聆听、鉴赏和甄别。教师的师德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根本。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学识修养耳濡目染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高校的音乐教师在进行自身音乐教学的同时,也要进行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生活即课堂,音乐教师就是一本最好的音乐教科书。高校音乐教师在加强音乐理论素养的同时,更要注重灵魂的净化,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终身发展导航。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教师要成为学习型的教师,学生才可能更加喜爱学习。教师要发挥先锋示范作用,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变至善学乐学。同时,教师要学会及时反思,整理自己的教学思想,比如可以写工作日记,促进自己的思想提升,总结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教师应正视自身言行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在不断的总结反思中,实现自身综合教学能力的发展。

依托传统音乐文化,加入现代信息科技手段

从学科整合的视角出发,依托湖北传统音乐文化,探索高校音乐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拓展高校音乐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构建高校本土特色音乐学科,为当前及以后湖北省高校的音乐教育创新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音乐是一种听觉上的艺术,在音乐课堂中结合多媒体设备创设相关音乐情景、播放音乐歌曲,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音乐作品的主旨和思想,能够帮助学生在听觉的冲击下更好地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与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具象审美,将学生引入艺术的世界中。这对学生审美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进行音乐、舞蹈等教学素材的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当中。这样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歌曲表达的意境与情感,在演唱中收获快乐,在快乐中不断提升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

总之,湖北省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问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解决的,只要在教学方式、教具使用、教师素质、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不断改进,湖北省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定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推进、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田雅丽,潘虹.当涂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9(04):123-127.

[2]胡欣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宜昌丝竹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

【基金课题】2020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承与高校教育发展的协同机制研究”(20Q032)。

猜你喜欢
湖北省文化遗产物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湖北省水产品塘边价格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物质及其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