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原文化“走出去”的途径

2022-04-13 13:03刘亚科
文化产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原河南一带

刘亚科

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河南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在诸多领域进行细致规划,明确了参与构建的指导思想、定位和发展目标,并将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的人文交流协作,确定为推动全省构建的六项重要任务之一,希望借助经贸、人文方面的沟通交流,全面打造河南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要借助“一带一路”的良好发展时机,实现中原文化“走出去”,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政府充分重视,积极给予政策扶持

中原文化要“走出去”,需要各级政府充分重视,积极给予政策扶持。

第一,要有相应的组织保障。组织成立“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领导机构,指导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建立“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宣传的专门机构,积极同中国驻外使领馆文化交流处(组)、中国海外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等单位沟通合作,推动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中原文化中心。

第二,要有完善的法规条例。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相继制定了《河南省文化产业“双十”工程实施方案》《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重点方案》《全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及若干重大的优惠政策,涵盖财务、税务、工商、融资等多方面,并明确提出河南省将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基础好、竞争力强、具有发展前景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企业。“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立,对发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原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要有足够的条件保障。建立资金支持体系,设立“一带一路”中原文化传播交流专项资金,鼓励社会资本、个体资本参与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建设;制定支持“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经济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结合自身特点,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优化软件和硬件环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全力打造中原文化“走出去”的有效平台。

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品牌是文化产业传播能力增强的重要源泉。要想使中原文化“走出去”,必须打造精品,创新品牌,增强在国内外文化市场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以“品牌带动”为抓手,抓关键,破难点,建机制,强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经济文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第一,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塑造特色品牌。河南的优势和特色是底蕴深厚的中原文化,四大古都、龙门石窟、殷墟、丝绸之路河南段等世界文化遗产为河南的旅游业提供了先天优势,形成了少林寺、龙门石窟、清明上河园等众多驰名国内外的文化品牌。以黄河文化、功夫文化、根亲文化、汉字文化等为代表的标志性文旅品牌享誉世界,“中华源”“中国功夫”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到访河南。

第二,以节庆为媒介,铸造特色品牌。节庆活动是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载体,为特色品牌的铸造提供助力。洛阳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节,开封菊花文化节、清明文化节,许昌三国文化节、汉魏文化展览、“曹魏映像·古城华章”、郑州中国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安阳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等分别成为河南各城市展示形象的一張独特名片,也成为中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舞台。

第三,以精品旅游线路为主体,推广特色品牌。河南省推出了五条精品旅游线路:一是“中华源·黄河魂”黄河文化之旅,包括中华文明溯源之旅、大河风光体验之旅、治黄水利水工研学之旅。二是中国古都文化之旅,包含新郑黄帝故里、巩义杜甫故里、安阳殷墟、洛阳龙门石窟、开封清明上河园、三门峡仰韶文化博物馆等地。三是中国功夫体验之旅,包括登封少林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演出、陈家沟太极拳武术馆等。四是红色基因传承之旅,包括大别山红军长征游、中原抗日战地游、豫东解放战争游、河南时代精神游。五是中原山水休闲之旅,包括焦作云台山、新乡八里沟、平顶山尧山、驻马店嵖岈山、信阳鸡公山等。

中原文化要想“走出去”,还要继续加大力度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一系列文化品牌:文化旅游景区品牌如龙门石窟、少林寺等,文化村镇品牌如祀县书法村、民权画虎村、朱仙镇版画村等,影视栏目品牌如《武林风》《华豫之门》《梨园春》等,实景剧目品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民间艺术品牌如宝丰魔术、马街书会、淮阳杂技等[ 1 ]。

了解域外文化,构建符合受众心理的传播方式

中原文化要想“走出去”,就要加强对国际文化市场的研究,充分考虑外国受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努力打造适销对路的文化精品[ 2 ]。注重挖掘中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灵活多样、贴近现实生活、普通民众易于接受的形式把中原文化传播出去,构建符合受众心理的传播方式。

第一,实施有针对性的文化交流方案。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还要把传统文化作为吸引力的主要资源,找到一个好的办法把这些资源变成有市场和吸引人的文化产品[ 3 ]。要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际情况,让中原文化走出去。

首先,可定期组织中原文化国外行等旅游活动,以国外感兴趣的“少林功夫”为切入点,结合具有浓厚中原特色的系列文化,如龙门石窟文化、殷墟文化、牡丹文化等,让更多的国家认识、接受中原文化。在让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以及加强中国和各国的交往上,少林寺发挥着重要作用[ 4 ]。少林寺武僧团先后去过日本、玻利维亚、西班牙、塞尔维亚、瑞士、丹麦、美国等几十个国家表演少林功夫,宣传少林文化,为中原文化“走出去”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可结合现代科技,沉浸式体验中原经典文化,打造现实体验感较强的中原文化实景平台。如借助大型情景演艺项目、穿越时间的文化小镇以及众多由实景特效与立体影像相结合的大型主题游乐项目,将体验者带入一幅幅生动形象的中原文化历史画卷中。2018年,全面展现中原文化风貌的丛书《记忆中原》出版发行,它把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体相融合,增添了有声读物和视频短片,扫描二维码可观看城市宣传片、文化专题片。用“新媒体+新方式”展现中原文化,使文化变得有声有色。

最后,可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本土文化元素,设计开发能够体现中原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加深对中原文化的印象。

第二,整合新媒体资源,构建符合国际受众心理需求的传播方式。

品牌营销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网络杂志等各类媒体形成立体化宣传态势,制定个性化营销方案,吸引公众眼球,放大品牌效应。近年来,河南省加强与抖音、快手、携程、马蜂窝等新媒体平台的合作,积极构建线上线下、传统与网络结合的营销体系,拓展中原文化的跨界连接和发展空间。携手腾讯,利用数码创作手法发掘华夏传统文明之美;与携程合作,开展“中国功夫·老家河南”全球推广计划;与阿里巴巴联合,举办“功守道”城市功夫大会,推广太极拳、少林拳等中国功夫,打造世界级功夫圣地。豫剧名家贾文龙、虎美玲则在快手等直播平台上将河南豫剧传唱到世界各地。

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人才,发挥人才的重要作用

要持续发展并壮大文化企业,关键要拥有一批复合型人才,他们要既懂文化产业,又懂经营管理。因此,必须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人才问题,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人才,发挥人才的重要作用。

第一,优化引进奖励机制,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

第一类是高水平的翻译型人才。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及官方语言五十多种,而我国教授的仅20余种,远不能满足复杂的语言文化需求[ 5 ]。要先确定急需的语种,从高校选派教师或优秀学生去当地学习,逐步满足文化交流的需要。第二类是高素质的外交型人才。应当重点引进熟悉国际交流模式的海外高水平人才,为中原文化“走出去”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第三类是高效率的创意型人才。中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迫切需要一批擅长进行科技创新创意的人才加入,以提高文化产品的品位,从而实现中原文化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第二,构建专业化、一体化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首先,结合“一带一路”的需求,修改并完善学校相关课程,优化河南高校对外传播专业人才及外语人才培养方案,在丰富理论的同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行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联合培养的机制,尽快提高涉外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翻译水平,并尽量为优秀学生提供出国锻炼的机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涉外人才。

其次,面向“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传播,增设关于中原文化的课程。中原文化典籍用外语翻译出来比较难,且高水平翻译人员不足,不能恰当体现出文化典籍的内容及含义,外国人不能产生共鸣,学习兴趣不高,导致其吸引力大打折扣。因此,培养一批熟悉中原文化的高水平翻译人才是当务之急。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可以适当增加此类课程内容。

最后,发挥孔子学院的优势,通过国际中文教师把中原文化带到国外,建设中原文化海外交流的平台。近年来,河南省选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3000余人,并结合河南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打造出一批独具中原特色的国际中文推广项目,如“武林汉韵”、“中华雅乐”、“舞龙舞狮”、海外中医武术中心等,极大提高了中原文化的吸引力。

第三,建立“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顾问团”“专家库”,将相关方面专家吸纳进来,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

中原文化的对外交流缺乏高素质的外语人才,严重制约了传播的广度和力度。这种情况下,政府急需组建一个“专家库”“顾问团”,将翻译、外交、文化创意等各方面专家集中到一起,為中原文化“走出去”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加强对外合作,实现“共享共赢”的文化交流格局

中原文化想要“走出去”,还要加强对外交流的频率,扩大辐射范围,提高影响力,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构建对外文化交流服务平台,最终实现“共享共赢”的文化交流格局。

第一,政府部门要整合文化资源,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洽谈合作,利用国际组织、多边场合、国际会议会展等平台,向世界讲述更生动的中原故事,传播更响亮的河南声音,做好跨文化、跨语言、跨区域的传播。如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整合资金,连续投放“老家河南”广告,统筹建立1+N高铁旅游推广机制,集中展示河南文旅形象。

第二,省级主流媒体可通过投资、合资、融资等多种形式与国外媒体紧密合作,在境外积极宣传中原文化,如打造河南电视台外文频道等,通过形象生动的纪录片或影视节目推广中原文化。2014年1月1日,河南电视台国际频道正式开播,以“传播华夏文明、展示今日河南”为总体定位,开办了《梨园春》《武林风》《华豫之门》《汉字英雄》《知根知底》等中原文化特色浓厚的栏目,受到国外民众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第三,文化制作和营销机构要加强与国外知名文化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新业态的优势,通过制作动漫、影视和创意文化产品,以亲和力强、有趣味的形式呈现中原文化的精髓,让国外更多的民众了解、接纳中原文化。如河南航空港卫视精心打造的《一带一路:连接世界的机遇》《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故事》《功夫》三部纪录片,从全球视角,用国际语言展示河南的新形象和中原特色文化,就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第四,企业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资源,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与著名文化产业品牌合作,加快中原文化特色产业国际化建设的步伐,实现中原文化深度融合、广泛传播。2015年11月19日,华特迪士尼(中国)有限公司在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投资就是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一个成功典范。目前,河南已有近千家企业借助“一带一路”的机遇,在沿线国家市场布局,成为中原文化传播的主体力量,增加了河南省的文化经济效益。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以“一带一路”为发展机遇,深化河南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让国外民众认识河南,了解河南,加快推进中原文化“走出去”,不仅能够推动河南文化产业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必将为进一步推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向前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谷建全,卫绍生.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黄小驹.“走出去”浙江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N].中国文化报,2007-07-12(01).

[3]克林凯特.丝绸古道上的文化[M].赵崇民,译.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

[4]邹相.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考察河南嵩山少林寺[J].法音,2014(04):72.

[5]韩敏.吴建民访谈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2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原文化‘走出去’研究”(编号:2020-ZZJH-342)。

猜你喜欢
中原河南一带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Jokes Today
新时代的啊哩哩
绿色农业逐梦中原
校园足球中原行活动掠影
河南广电设立河南广播电视台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时代青年》(原《河南青年》)创刊60周年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