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干预对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2-04-13 13:03唐爱芳
中华养生保健 2022年7期
关键词:功能恢复术后循证护理

唐爱芳

摘  要:目的  研究在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分析其对骨折部位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沂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每组34例,观察组与常规组分别实施循证护理陪送合常规护理、常规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护理效果(术后愈合情况、护理满意情况、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依从性、疼痛评分及骨折功能评分。结果  观察组伤口愈合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常规组,观察组住院所用时长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且观察组护理依从性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疼痛感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部位功能恢复方面,观察组的骨折功能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折患者术后采取循證护理干预对骨折部位的功能有良好的恢复效果,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及术后疼痛感,同时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循证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2)-7-00-03

骨折是指人体的骨结构受到暴力冲击后,其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1];在临床中,中老年群体及幼儿群体发生骨折的可能性更大,其主要原因是中老年群体年龄较大,其骨头发生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骨头的韧性、硬度均有所降低[2];而幼儿群体好动,且骨骼发育不成熟,因此中老年群体及幼儿发生骨折的情况更多[3]。按照致病原因临床将其分为创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4],前者是由于间接或直接暴力对受伤部位产生作用而导致骨折[5];后者是患者的骨内存在炎性反应或肿瘤,与正常人相比仅需要轻微的外力便会造成骨折[6]。除暴力作用外,还可能是长期劳累、肌肉突然收缩等原因造成的骨折;骨折严重或多处骨折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高热、休克等症状[7],骨折患者典型症状为局部肿胀、剧烈疼痛及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骨折后,骨折部位的骨膜、骨髓、周围组织血管发生破裂,骨折处便会形成血肿,从而导致软组织出现损伤,局部便会出现肿胀[8]。临床对骨折患者一般采取手术治疗手段,常规护理对术后患者效果一般,导致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较低[9],术后骨折部位的功能恢复效果一般。本次研究对骨折患者术后采取循证护理干预,观察其对促进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沂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每组34例。观察组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40~73岁,平均年龄(56.78±3.55)岁;病程0.2~6.0 d,平均病程(3.12±0.51)d;骨折类型:股骨骨折13例,胫骨骨折8例,腰椎骨折2例,踝关节骨折11例。常规组中,男性17例,女性17例;年龄39~73岁,平均年龄(56.48±3.41)岁;病程0.2~6.0 d,平均病程(3.13±0.31)d;骨折类型:股骨骨折12例,胫骨骨折9例,腰椎骨折3例,踝关节骨折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内容已获得沂源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同意,所有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均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沂源县人民医院相关检查及临床症状确诊为骨折的患者[10];②骨折前身体状况良好且为新鲜闭合性骨折的患者;③精神状态良好的患者。

排除标准:①存在病理性或陈旧性骨折的患者;②文化程度低于小学或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③存在精神异常或有精神病史的患者;④存在重症性疾病或身体素质较差的患者;⑤皮肤存在感染或合并恶性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

常规组、观察组患者均进行骨折术后常规护理:做好病房的每日清洁、通风,患者的身体护理;同时将患者转入病房后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患者麻醉消失后,对患者进行术后注意事项的宣教。

观察组患者进行骨折术后循证护理干预:挑选科室护理经验丰富、护理态度真诚的护士组成循证护理小组,每周定期进行总结分析,每月进行循证护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①循证问题的确立:在患者术后注重护理干预及康复护理,对患者骨折部位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②疼痛循证护理干预:医护人员对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进行密切管控,对于术后疼痛难以忍受的患者,经医生同意后适量使用镇痛药;定期对患者骨折部位实施红光照射;医护人员讲解注意力转移法,建议患者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转移手术部位的注意力,减少疼痛感;护理人员与家属进行沟通,告知其多陪伴患者,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疼痛,加快恢复速度。③心理引导与护理:保持真诚的护理态度,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时,多询问患者的感受,言语轻柔,尽快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增加患者的好感,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的依从性。每日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情绪进行分析,对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制订适宜的指导方案,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恐惧等情绪,使患者在住院恢复期间保持轻松的状态。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不同护理后的手术效果(术后愈合情况、护理满意情况、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依从性、疼痛评分及骨折功能评分。①采用0~10分对手术切口的愈合程度进行评分,愈合效果越好,评分越高。②根据骨折术后患者的护理内容修改医院护理满意调查表,分值范围为0~100分,评分≥85分为非常满意,评分在75~84分为满意,评分在60~74分为一般满意,评分<60分为不满意;对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进行比较。③记录、分析骨折术后患者发生感染、深静脉血栓、压力性溃疡、关节僵硬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护理依从性,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护理依从性包括用药、康复锻炼、饮食3个方面,依从性判定标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完全不依从,患者在用药、康复锻炼及饮食方面均完全依从为完全依从;患者在用药、康复锻炼及饮食方面大部分或部分依从为部分依从;患者在用药、康复锻炼及饮食方面均不依从为完全不依从;依从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④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疼痛度评价,总分10分,分值越高,患者疼痛越明显;0分表示无疼痛,1~3分表示轻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护理人员将疼痛评分法教授给患者,使其能够准确告知疼痛级别;对术后2 d、术后3 d患者的疼痛度进行测评,术后1 d患者麻药可能仍然存在影响,故不统计在内。⑤使用医院自制的骨折功能评分表对患者骨折部位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分别对术前、术后2个月、术后3个月骨折部位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评分范围在0~100分,0分表示骨折部位没有愈合,1~60分为骨折部位愈合较差,61~80分为骨折部位愈合较好,81~100分为骨折部位愈合非常好。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手术效果

在手术效果中,观察组的术后愈合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常规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护理依从性

在两组并发症及依从性比较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比较两组护理依从性

在两组护理依从性比较中,观察组护理依从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比较两组疼痛VAS评分

在术后疼痛度方面,观察组术后2 d及3 d的VA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見表4。

2.5比较两组手术各时期的骨折功能评分

在骨折功能评分比较中,术前两组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有研究数据表示临床骨折的发生率逐年升高,骨折患者术后的恢复效果不理想[11]。患者进行骨折手术治疗后,其在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压疮、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可能[12]。临床骨折治疗有持续牵引、石膏绷带以及手术治疗等方式,对于骨折严重的患者通常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13];但手术会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均造成较大影响,患者手术部位会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及疼痛度,对患者的术后恢复有消极影响[14]。临床常规护理存在一定的缺陷,无法减轻患者的手术切口疼痛,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将循证护理干预应用在骨折术后患者的护理中有较好的护理效果[15-16],其对护理人员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护理人员结合以往经验、患者的病情特点及需求、临床查证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制订符合患者的护理方案[17]。为此,本次研究探究循证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对骨折术后患者的护理效果。

本次研究数据中,观察组术后切口愈合情况较常规组更显著,其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项数据说明对骨折术后患者实施循证护理能够有效促进伤口愈合,加快患者骨折部位的恢复速度,缩短住院时间。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患者的护理依从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项数据说明循证护理注重患者术后伤口的各项护理干预,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有良好的信任关系,患者才会有较好的依从性。观察组术后的疼痛度低于常规组,其骨折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数据说明循证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患者的伤口疼痛感,对骨折部位的功能恢复有改善作用。对研究结果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可知,循证护理强调以实际护理问题为出发点,将临床经验、科研结果以及患者的需求相结合,保证护理工作的高目的性,也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使患者自愿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及护理工作,让护理工作内容有理有据,从而提高患者骨折的恢复效果。

骨折患者术后采取循证护理干预对骨折部位的功能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够减少并发症,降低术后疼痛感,同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侯玉仙,张凤玲,周卫东.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1,36(11):217-218.

[2]张峰.循证护理对股骨颈骨折患者疼痛水平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02):347-348.

[3]王雯,李菊,吕志霞.循证护理对下肢骨折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贵州医药,2021,45(02):321-323.

[4]翟玲玲.循证护理在促进股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效果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01):350-351.

[5]周银好,刘小华,梁丽芬,等.循证护理干预联合中药封包治疗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功能康复及并发症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22):73-74.

[6]曾蕊珠,谢艳群,何燕珠.循证护理模式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21,29(8):48-49.

[7]王丹华.循证理论的多维护理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并发症与生活质量的作用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21,29(4):21-23.

[8]刘月玲.手术室集束化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的应用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伤残医学,2021, 29(16):99-100.

[9]吴清清,杨红萍,宁丽,等.老年骨折患者谵妄预防及管理循证护理审查指标的制定及障碍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21,21(4):229-233,264.

[10]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创伤感染专业委员会,等.中国开放性骨折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版)[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9,21(11):921-928.

[11]黄欢欢,刘雪希,汪爱平.循证护理干预模式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10(01):88-89.

[12]杨帆.基于循证理论的全面性护理对足踝骨折患者足踝肿胀情况及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1):99-102.

[13]龚红涣.循证护理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护理安全性的临床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22):3203-3205.

[14]杨列美,刘允,郝海燕,等.循证护理对手指良性骨肿瘤伴病理性骨折患者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4):2658-2659.

[15]伍萍.循证护理在踝关节骨折患者围术期中的效果及满意度评价[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1,32(6):724-725.

[16]金绍琍,宋雪,黎晓.基于循证医学理念下的心理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17):263-265,269.

[17]甘惠,杨政伟,伍姿,等.髋部骨折病人疼痛管理持续质量改进模式的构建和应用[J].护理研究,2021,35(13):2379-2384.

猜你喜欢
功能恢复术后循证护理
艾滋病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
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浅析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的ICU临床体会
全厚皮片移植及大张厚中厚皮移植对烧伤后手外形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
早期康复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观察
膝部骨折手术患者采用CPM锻炼护理措施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改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