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写巴中南龛石窟

2022-04-13 09:05姚思敏
国画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巴中石窟美感

姚思敏

随着年龄增大,越来越对历史遗存有着莫名的珍惜。每每看到成百上千年的东西,哪怕是一块残片、一段断岩、一棵老树,总是感慨万千,赞叹有加。这种珍惜、爱护,甚至爱戴、眷恋的感受,跟年轻的时候完全不同。年轻时看这些老东西烦死了,千人一面,没觉得有什么好。可是经历几十年人生旅途之后,愈加懂得这些东西要保存下来再流传下去,有多么的不容易。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朋友约我和先生去离我住家十几里的地方看唐代的佛龛,实在把我这根敏感的神经牵动了:居然就在龙泉山上某桃花树林旁边,歪斜倒躺着一块大岩石,上面清晰可见唐代风格的几龛佛教题材的造像遗迹。据当地农民讲,有几个佛像前几年都还在。我简直不敢相信!虽然我知道唐代佛教鼎盛时期,成都曾有过一千多座寺庙,石窟造像自然也不会少,但因为四川盆地大都潮湿,明代的东西都很少见,何况唐代!更何况这些遗迹几乎就在我家门口,而且不止一处,在附近不远的地方还有几处残存的石窟遗址。我想我们民族的血脉传承当然是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的:文字语言、音乐戏曲、建筑、风俗习惯等等。这些东西都能浸润和滋养我们,但唯有佛龛这种形式给我的感受最直接,最直观。这些生动优美的人物造型总会使我产生联想:当年是些什么人在这里敲击这些岩石?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按照什么模式来实现他们的构想?他们又是按什么审美标准来进行创作?这些疑虑与猜想一直长久地隐藏在我心里。四川东北部有个叫“通南巴”的地方,即通江、南江、巴中。这里是大巴山的领地,山高水冷,地广人稀,曾经是真正的穷乡僻壤。但正是在这个地方,散落着一些相对完整的小型唐代石窟。离巴中仅两公里有个叫南龛的地方,竟然有整整一座山的石窟造像,从隋唐一直刻到民国,历朝历代都留下了珍贵的痕迹。除了整座山,从山上滚落下来的大岩块上也凿有很多佛龛。尤其吸引我的是唐代巴中的地方官严武,大诗人杜甫的好朋友、资助人(成都的杜甫草堂就是由他资助建造的)。一千多年前,就是这个人发现了此地有北魏、隋,甚至更早时期的石窟造像,他很喜欢,进而利用他的影响力在这些石窟旁边以当时的皇帝和自己的父亲做模特儿又分别开凿新的石窟,然后把整个流程写下来作为奏章上呈皇帝,希望皇帝赐名,得到皇帝应允。这个过程被以唐楷书写后清晰地镌刻在大岩石上。仔细想想,这个一千多年前的人,他在想什么、做什么,整个过程历历可见。站在这块大岩石前,你感觉自己仿佛置身唐朝的巴中,眼看着一个巴中的官员在你面前活生生地活动着……说起来,杜甫离我们很遥远,而他的好友严武却离我们那么近。我们常把“穿越”两个字挂在嘴边,站在这块岩石前,才真正体会到了“穿越”!厚重的历史感成为我产生强烈表现欲的内动力,还有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这个地方直观的美感。它不像其他的石窟造像,比如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也不像大足石刻、乐山大佛。它们的整体状态没有参差错落,因为形体太大,而且周围没有比较完整的山石起伏变化的自然美感,你必须要走到石窟跟前才能看到这个洞里面的东西——雕塑彩绘。而巴中南龛石窟这个地方很特别,最先映入你眼帘的实际上是非常有起伏、大小分割得当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美融合的效果,就像标准的山水画卷,再细观察才发现许许多多人文的痕迹。大小石窟与旁边的岩石树木交织一气,实在是太具绘画感了!这种画面就在我心底一直云蒸雾绕,盘桓不去。如果有一种想法打动我,不把它画出来,不把它表现出来,我会一直搁在心里,就好像一个东西堵在那里,不吐不快。这种东西愈刺激我,表现的欲望就越强烈,每次创作都是如此。经过几个月的孕育,我开始着手创作。我前后根据龙泉山元宝镇的唐代石刻造像写生作品画了四幅四尺整纸的作品《千古流芳》《隋唐往事》等等。这几幅作品是缘于刻有造像的岩壁上一些盛开的小花儿给我的触动——一边是历史与人文的精彩,它给我们无限的遐想和美感;一边是自然的生命附着其上,陪伴着这段历史。千百年来花开花落,古老的历史便与新生命的绽放融于一体又相得益彰。我的画题《千古流芳》《与花相伴》,便记录了这段自然力量的启发。以南龛石窟为主题的这几幅作品,更注重尊重自然本身的山水地貌,就是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镶嵌在一起。让两种美感叠加,有自然的美感,有笔墨的美感,有文化遗存悠久的历史感,争取在一幅画里让人感受到更多的东西。我画了一幅又一幅,每幅作品虽然都有一些改进,也都出现了新的问题,总觉得意犹未尽。我想,我也许会有更大一点的创作,专门表现这种历史厚重与自然相融合的感觉,画面应该更强烈、更明确、更概括,让人更深刻地感受到:有这么美的一个去处,那里有一段悠久的历史。

我们经常强调艺术创作的有感而发。不管采用什么艺术形式,只要内心真有感触,发出来时总会得到观众的理解和认可。无论从事绘画、书法还是文学创作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在掌握一定的基本技巧的前提下,从内心出发,深入挖掘自己与别人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表达方式,它总会呈现不同的艺术效果,而这一效果也总是能够立得住脚,能够抓住观众。以自己几十年的艺术实践,回头来看,凡是自己在有感觉有创作冲动前提下完成的作品,总是更受观众欢迎。我从之前的工笔画到后来的工兼写,再到现在的大写意花鸟画和山水画,每一时期的改变都不是理性的、故意的,而是因为自己接触或关注了某种新对象,或者偶然对某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萌发了新的感悟,然后去探究它的一些更深层的内涵。面对某情某景,当我感觉特别有意思、特别被抓住、特别想表达时,我知道我该动笔了。我们经常说要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浩如烟海,它正是由一个个小故事串成的大故事。佛龛里不仅仅有佛教故事,还有它背后的那个时代,以及代表那个时代的文化血脉。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努力用自己喜欢而擅长的方式来讲好自己的感知,讲好最值得讲的美丽故事,讲得生动有趣,美妙绝伦,从而成为新的历史故事流传后世,那就是对我们民族的最大贡献了。

姚思敏 隋唐往事今犹在 138cm×69cm 2021年

姚思敏 隋唐往事 138cm×69cm 2021年

姚思敏 曾经千年 138cm×69cm 2021年

猜你喜欢
巴中石窟美感
巴中:从一案之“改”到一域之“治”
几何映射
The Analysis of the News Story: For More Chinese Firms,It Pays to Make It in the U.S.A.
秋冬的暗黑浪漫
夜宿石窟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调研巴中扶贫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夜宿石窟
自然美感的桌子
产业扶贫的“巴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