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比较

2022-04-13 11:47丘洪林
医疗装备 2022年6期
关键词:脑组织磁共振病灶

丘洪林

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放射科 (福建龙岩 364000)

腔隙性脑梗死是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中的一种,多为急性起病,好发于有长期脑血管基础疾病的中老年患者,依据累及脑部位置的不同,患者可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视觉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四肢麻痹等。该病患者早期预后较好,但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并开展干预及治疗,可导致脑实质、神经系统重度损伤,且复发率高,预后不佳[1]。因此,早期准确诊断腔隙性脑梗死并对患者进行干预和治疗尤为重要。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均是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常用方式,其中CT利用X线束对人体病变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受透过该层面的X线,后经过光电转换、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信号并输入工作台行处理分析,可直观地显示腔隙性脑梗死具体病灶部位、形态及大小,有助于检测脑部出血情况;而MRI则以磁共振原理为基础,利用静电场和射频电磁场对人体组织进行成像,对人体软组织的分辨力高,可多方位、多序列进行成像,便于临床医师更直观、清晰地探查病灶结构,且无放射性,安全性较高[2]。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CT和MRI检查在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8例,女32例;年龄55~74岁,平均(64.38±2.7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23 h,平均(12.34±3.32)h;合并高血压40例,合并糖尿病32例。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神经病学(第3版)》[3]中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证实;首次发病;同一天进行CT和MRI检查;影像学资料及就诊病历完整,无缺失;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既往有颅脑手术史、心脏搭桥手术史;大面积脑梗死;合并脑肿瘤或其他恶性肿瘤;意识不清,伴有严重意识障碍。

1.2 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者均需先清洗头部,摘除隐形眼镜,除去发饰、耳饰等物品,然后再进行CT和MRI检查;先进行CT(南京贝登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型号 Revolution ACTs型)检查,然后进行MRI(奥泰医疗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型号 ASTA 32型)检查。(1)CT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头部进入CT机,以听眦线为扫描定位基准线,保持扫面线与其平行,从患者颅顶部到枕骨大孔进行扫描(参数:管电压 120 kV,管电流 300~450 mAs,层厚 5 mm,薄层层厚 0.625 mm,窗宽 85,窗位 40,矩阵 512×512)。(2)MRI检查:患者取仰卧位,使用头部、颈部专用表面线圈进行扫描,包括常规横断位、矢状位及冠状位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及扩散加权成像扫描[参数:电压 220 kV,层厚 5 mm,TR/TE=428/10 ms,T2WI/SE(TR/TE=8 000/89 ms),矩阵 256×256]。

1.3 评价指标

(1)检查结果: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依据,统计并比较CT和MRI检查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结果。(2)诊断价值:检查结束后,将CT和MRI的图像数据传输至工作站,并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诊断医师以盲法进行判读,意见不一致时需讨论至得出一致结论,并依据临床综合诊断结果比较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诊断价值。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CT检查、MRI检查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结果比较

临床综合诊断结果表明,120例患者中,共发现腔隙性脑梗死病灶178个,CT检出腔隙性脑梗死病灶151个,无误诊病灶;MRI检出腔隙性脑梗死病灶175个,无误诊病灶,见表1~2。

表1 CT检查结果与临床综合诊断结果比较(个)

表2 MRI检查结果与临床综合诊断结果比较(个)

2.2 CT检查、MRI检查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比较

依据临床综合诊断结果,MRI检查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准确度、灵敏度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CT检查、MRI检查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比较

3 讨论

临床对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主要由小动脉硬化、持续性高血压所诱发,多病发于丘脑、内囊、尾状核等,梗死病灶直径集中于2~20 mm,若未及时治疗,会增加急性卒中、痴呆的发生风险[4]。因此,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开展高效的诊断十分必要。目前,CT检查是诊断脑组织病变的常用影像学手段,具有操作简单、可快速成像、检测适应证广等特点,且有较广的检查覆盖面积,空间分辨力较高,是临床诊断脑血管病变的常用检查技术。MRI是断层成像技术的一种,是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的电磁信号进而成像,无放射性,安全性较好,无骨性伪影,对软组织分辨力强,且能够从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或其他角度做切层图像,可清楚地、全面地显示颅脑解剖结构,亦是临床诊断脑组织病变的重要手段。但上述方式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价值尚存在争议。

本研究结果显示,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依据,120例患者中,共发现腔隙性脑梗死病灶178个;CT检出病灶151个;MRI检出病灶175个;两者均无误诊病灶;MRI检查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准确度、灵敏度均高于CT检查(P<0.05),表明MRI检查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分析原因:早期腔隙性脑梗死区域脑组织缺氧、缺血,存在脑细胞代谢紊乱及组织水肿的情况,而CT检查基于精确准直的X线束原理,运用X线束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区域脑组织器官采用多时相扫描,具有较高的空间及密度分辨力,可获得较为清晰的病灶图像[5];但人体骨性结构会影响CT检查结果,得到的图像比正常脑组织密度低,在诊断部分发生在脑干与小脑半球的病灶时,灵敏度较低,通常在患者脑缺氧、脑缺血发生24 h后,病灶密度明显变化时,CT才能检查出病灶[6];而MRI通过激励人体中的氢质子而形成磁共振,可全方位、多角度成像,并利用扫描序列的不断变化,清晰地显示病变的范围、边界、分隔等,对组织内细胞含水量的改变亦有较强的检查能力[7];此外,MRI检查不受软组织及骨性伪影的影响,对脑干与后颅等病变部位的成像质量较高,在诊断细胞毒性水肿与间质性水肿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在腔隙性脑梗死发病3 h后即检查出病灶,临床诊断价值较高[8]。

综上所述,CT和MRI检查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MRI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灵敏度、准确度更高。

猜你喜欢
脑组织磁共振病灶
中医疗效评价中常用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不同深度病变中的可重复性评价
电针对慢性社交挫败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脑组织p11、5-HTR4表达的影响
能谱CT 在肺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一种磁共振成像谱仪数字化发射系统设计
基于同伦l0范数最小化重建的三维动态磁共振成像
CT和磁共振用于颈椎病诊断临床价值比较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尿激酶对脑组织影响的研究进展
不同宫内缺氧时程对胎鼠脑组织STAT3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