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开新局 凝心聚力谱新篇
——住冀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

2022-04-13 06:47胡泽瑞
乡音 2022年4期
关键词:全国政协委员发展

■ 本刊记者 胡泽瑞

踔厉奋进新征程,履职担当再出发。

3 月4 日 至3 月10 日,全 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带着全省7500 多万人民的期望和重托,28 位住冀全国政协委员向大会报到,参加本届全国政协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会前,委员们深入基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以及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社情民意,认真思考酝酿提案,为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做了充分准备。会议期间,住冀全国政协委员认真履行职责,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紧密联系河北实际,关注改革发展重点难点,反映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深入协商议政,积极建言献策。

扎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委员们认为,面对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越是困难越要坚定信心、越要真抓实干,主动作为稳增长,持续推动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推动经济转型迈出更高步伐

“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加快数字产业化的部署,在出席全国两会的委员们中引起强烈共鸣。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武义青看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全面释放要素潜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了解到,2021 年我省经济运行成绩单亮点纷呈。全省经济总量突破4 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4000亿元,PM2.5平均浓度38.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3%,服务业贡献率超过60%,高新技术产业占比21.5%,工业经济效益增长18%,这些数据标志着河北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全面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前提是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网元圣唐娱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孟宪明认为,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不仅是数字经济的基石,也对产业转型起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为此,我在今年的《关于完善互联网职业适配人才培养体系》的提案中,建议适度超前部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推动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孟宪明说。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硕果累累。如何进一步深化协同创新?如何加快构建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全国两会上,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京津冀拥有突出优势。”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杨振河认为,要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超前谋划、优先布局数字基础设施,消除数字鸿沟,解决京津冀地区城域、城际、城乡差距及不平衡问题。

委员们认为,京津冀是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创新要素聚集地,具有强大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有条件通过区域协同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战略性增长极。

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举办冬奥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丰硕成果的生动写照。

“应创新利用奥运遗产,持续放大奥运效应,后冬奥时期要把冰雪产业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强大动能。”全国政协委员、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处处长西西玛建议,将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协调机制,强力推动重点任务、重大项目、重要工作落地实施。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省委专职副主委范社岭也认为,把握“后冬奥时代”发展契机,要着力把握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实施冬奥遗产可持续发展计划,建设集体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跨行业跨地域的综合性产业带。

——推动双碳目标任务落实落地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实现“双碳”目标,河北如何发力?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过去一年,我们欣喜地看到我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在顶层设计和政策执行等层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效。”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省委副主委刘志新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碳达峰碳中和。在他看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就要不断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机制,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就要不断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委员们纷纷表示,要一手做“减法”,严把新上项目的碳排放关,坚决遏制“三高”项目盲目发展;一手做“加法”,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行产品绿色设计,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构建绿色供应链。

新能源是国家扶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全球“双碳”大背景下构筑发展新优势的低碳绿色产业。发展车用氢能产业,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是实现低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省工商联主席刘劲松带来一份关于推进氢能重卡示范应用工作的提案。

刘劲松委员介绍,近年来,保定市加速推进氢能产业发展,谋划了多个氢能应用场景,为交通物流领域节能减排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氢能产业受到各地青睐,保定应如何加快推进氢能重卡示范应用?刘劲松委员建议,允许保定先行试点开展30MPa 高压气氢道路运输,减免氢能产业相关环节费用,允许保定放宽行政审批要求,给予免检、免税等政策支持。

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2 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

如何更好保障14 亿多人“到点开饭”?如何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乡村振兴如何发力?委员们在全国两会上积极建言献策。

——保障粮食安全:守底线还要有成色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全国政协委员,民革省委副主委、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甄树清说,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不能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

记者了解到,针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政府工作报告作出一系列部署:“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坚决守住18 亿亩耕地红线”“切实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新建1 亿亩高标准农田”……一系列有力举措和明确要求彰显端稳饭碗的决心。

“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提升耕地质量、挖掘产能潜力成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全国政协委员、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刘莉沙对记者表示。

委员们认为,我省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和品牌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十分急迫。

“加大耕地质量提升科技支持力度,重在高效增肥技术、中低产田改良与耕地保育技术、绿色投入品研发等技术创新,切实落实藏粮于技。”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大学校长康乐建议,应建立完善的耕地质量监测与保育技术研发平台,为技术创新和应用提供平台支撑。同时,强化耕地质量提升政策保障和制度创新,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巩固脱贫成果:兜底要牢产业要旺

“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全国政协委员、民建省委专职副主委范社岭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些内容印象深刻。

产业发展有活力,乡村振兴添动力。范社岭认为,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是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关键所在。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全面提高产业效益,有效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强农民可持续增收能力。

据全国政协委员,民盟省委副主委、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杨玉成介绍,2021 年,我省共支持脱贫地区财政支农资金108.96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8.65%。全省62 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衔接支持产业项目资金达73.79 亿元,占比66.49%。

“2022 年,我省将继续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优先领域,财政支出要优先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领域和公共服务领域倾斜,用真金白银的投入合理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遵循‘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引导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杨玉成说。

——建设美丽乡村:要有颜值更有气质

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加强水电路气信邮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工作。”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省委副主委刘志新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美丽乡村建设问题。

在刘志新看来,生态扶贫可以促进双赢,美丽环境可以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机械林场将茫茫荒原变成百万亩林海,通过生态旅游、苗木生产等助力脱贫攻坚,使4 万多百姓受益,这就是高质量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

委员们认为,在开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新征程中,要进一步破解技术支撑不足、农民参与不充分、长效机制不健全等瓶颈。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省委副主委、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徐英建议,乡村建设要坚持问需于民、突出农民主体,激发自觉参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要通过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让美丽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

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系着民心,是党执政之本、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源,是最大的政治。委员们围绕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了深入审议讨论。

——着力加强就业服务保障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就业就是保民生。2022 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作为“六稳”“六保”之首的就业问题,受到出席今年全国两会的委员们的格外关注。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关键要稳定市场主体。要扎实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充分发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在稳就业中的主力军作用,使企业“招兵引贤”的底气更足。”委员们一致认为。

数据显示,2021 年,我省始终把保市场主体作为稳就业的重要抓手,全年支出就业补助资金33.9 亿元,为6.5 万家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7.6 亿元,稳就业政策红利有效释放。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如何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各项政策落地落实,实现企业和产业工人在数量与质量上的精准匹配?全国政协委员、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增月建议,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强化职业中等教育的基础地位,高质量发展职业高等教育,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启动实施技能型社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地方试点。”常增月委员提出,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尽快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分级分类编制发布产业结构动态调整报告、行业人才就业状况和需求预测报告。

做好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对于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全国政协委员,邯郸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邯郸市肥乡区卜寨村曙光学校校长刘卫昌一直关心残疾人员就业问题。他不仅安排残疾人在自己企业就业,还多次呼吁有关部门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残疾人就业的扶持政策。

“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应率先垂范招录和安置残疾人就业。对于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的残疾人,应依法保障其平等就业权益。”刘卫昌委员说。

——持续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落实

2022 年的全国两会,教育依旧是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热门领域。而“双减”作为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关于“双减”工作如何真正减出实效的话题,更是成为了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一个学期下来,‘双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巩固扩大‘双减’成果。”谈及大家关心的“双减”话题,全国政协委员、省教育厅总督学韩爱丽有感而发。

“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多系统的科学统筹、组合发力。对此,韩爱丽委员建议,要积极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合理引入社会资源,建立社会志愿者、家长参与制度,汇聚社会各界力量,创新课后服务载体,共同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水平。

学校的教育工作也需要家长的深度参与。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机制,深化家庭教育共识,互补的家校共育关系。”全国政协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省委主委张妹芝认为,要落实好“双减”政策,就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让家庭教育回归生活教育本位,破除家长唯分数的教育理念。

——持续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引起了委员们的关注。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占总人口的18.70%。他们的需求不能被忽视。”全国政协委员、省妇联党组书记贾玉英认为,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应该加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委员们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还伴随着家庭空巢化、独居化、小型化、少子化,需要长期照护的老年人比例不断攀升,对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和供给结构将带来深刻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养老服务任务重。而日间照料等社区养老服务,是实现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的有力补充。要科学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强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和改造方案,确保各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在建设上能够均衡配置,惠及广大老年群体。”贾玉英说。

“推进养老服务政务管理信息化是实现数字化养老服务的关键。”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高志立同样关注着养老问题。

“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服务机构监测管理系统、养老从业人员就业培训系统,既为养老服务决策提供全方位指导,又对养老机构安全运营进行智能分析和实时监控,提升监管效率。”高志立表示。

猜你喜欢
全国政协委员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2021全国两会委员代表说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九三学社9件提案入选全国政协重点提案
代表委员履职身影
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3月3日开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代表、委员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