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
——基于我国30省(市)的数据

2022-04-13 04:03朱杰堂焦冉晴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要素升级

朱杰堂,焦冉晴,岳 超

(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2.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

1 引 言

进入21世纪,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世界经济发展带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大变局,但这同时也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其与传统产业融合而产生的“效益扩散”红利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初步形成了国家层面上指导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的重要政策文本,“互联网+”也从新技术的应用提升至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新高度,为传统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动能。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信息通信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尤其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使产业结构不断朝着高级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探索如何有效利用这种新的发展模式,对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已有文献指出互联网在支持金融发展[1]、推动制造业转型[2]、改善就业结构[3]、促进消费升级[4]和提升企业创新绩效[5]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产业结构升级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会受到外商直接投资[6]、基础设施建设[7]、经济体制改革[8]以及科学技术创新[9]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关于互联网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当前学界尚未有一致结论。多数观点认为“互联网+”蕴含着巨大的数字信息新动能,能够有效实现资源的优化再配置,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10][11]。赵雪梅和侯经川(2020)基于SCP模型探讨“互联网+”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最终分析表明“互联网+”不仅可以通过改变市场行为、结构和绩效直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还可以通过引发制度变迁间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12]。但也有学者认为“互联网+”也可能会阻碍产业结构升级,这是因为互联网技术对三次产业的生产率效应存在着巨大差异,而这种难以逾越的鸿沟反而会阻碍产业结构向合理化的方向调整[13],抑或是导致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难以有效发挥[14]。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关于互联网发展的经济效应和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已较为丰富,但鲜有文献就“互联网+”行动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效果进行评估。鉴于此,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来研究“互联网+”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效果、异质性影响及其传导机制。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互联网+”能够发挥产业集聚和产业融合效应,进而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促进作用。从产业集聚效应的角度来看,互联网的发展使市场需求的变化明显加快,各生产主体会倾向于选择在地理层面上进行集聚的柔性生产方式来适应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众多商家在电商平台、配送平台等建立了在线产业群,有效降低了地理集聚的搜寻和拥挤成本,形成了“互联网+产业集聚”的虚拟产业集聚。从产业融合效应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可以通过“业务→市场→产业”这种自下而上的机制促进产业融合。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内部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业务日益融合,在此基础上,企业间的交易活动在平台上也开始出现交叉渗透,来自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力量会进一步推动行业乃至产业之间的再融合。产业集聚的过程会释放资源配置优化、市场需求扩张和制度环境完善等红利,而产业融合过程中衍生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也会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使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和合理化动态调整,最终将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15]。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1:“互联网+”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互联网+”可以通过影响资源配置间接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互联网+”催生的平台模式与平台经济使得产业之间的边界模糊化,不同经济主体可以借助电商平台进行外包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根据产业链的内生逻辑建立起产业活动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实现资本、劳动和技术由外部到内部的转变,促进资源要素的跨界整合与优化配置[16];另外,“互联网+”带来的信息交互效应有助于破除信息孤岛,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企业行为的时间不一致性,加强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协同运作,避免产品因为无法得到市场认可而形成投资沉淀成本,从而实现资源要素的跨时空整合[17]。在整合存量资源要素的基础上,“互联网+”还会引导增量资源要素更多地投向高竞争力、高附加值的第二、三产业。因此不仅原有的资源要素的流动会增强高生产率行业的竞争力,新增的资源要素也会再次强化这些行业的优势地位,最终会使资源配置效率较高的行业部门所占份额不断上升,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2:“互联网+”能够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进而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互联网+”可以通过影响技术创新间接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互联网+”通过规模效应、竞争效应和倒逼机制来促进传统企业或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首先,规模效应表现为生产者通过与互联网的融合扩大了生产和市场占有率,能够借助资本优势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可以把节约的生产成本补充为研发费用进行技术创新;其次,竞争效应表现为互联网使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加剧,而各生产者都有足够的动力通过改善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技能等非价格手段以谋求降低成本并获得竞争优势,这显然有利于加快技术创新;最后,倒逼机制的主要力量来自消费环节,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居民的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同时对商品新颖性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因此来自消费环节的力量会激励生产者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而这个过程同样也是技术的改进和创新的过程[18][19]。进一步地,技术创新又会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推动作用。从供给端来看,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效率,从而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从需求端来看,技术创新能加快产品更新换代,促使传统产业进行自我革新,最终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0]。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3:“互联网+”能够通过推动技术创新进而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图1 “互联网+”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

3 模型、变量与数据

3.1模型设定

基于2015年李克强总理签批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构造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互联网+”行动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效果。构建的计量模型如下:

INDc,t=μ0+μ1IPc×Postt+λZc,t+Dc+Dt+εc,t

(1)

其中,c、t分别表示省份和时间,IP为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用于刻画政策实施前后各个地区的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以连续变量识别“互联网+”行动对不同地区产生的异质性冲击[21]。Postt用于识别政策实施的年份,当t在2015年及2015年之前,Post取0;当t在2015年之后,Post取1。Dc和Dt分别为地区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Zc,t和εc,t分别为控制变量和随机扰动项。μ1为回归系数,用于衡量政策冲击前后高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地区和低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平均差异。若μ1显著大于0,则代表“互联网+”行动的推行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若μ1显著小于0,则说明“互联网+”行动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若μ1等于0或不显著,则表示政策冲击效果不明显。

3.2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被解释变量:产业结构升级(IND)。参照周昌林等(2007)和李逢春(2012)的做法,从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出发,分别用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Li)和三次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Pi)相乘再求和来表征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升级,其中劳动生产率用各产业增加值除以各产业就业人数来表示[22][23]。由于各产业内的劳动生产率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故在实际计算中对其进行开方处理,公式如下:

(2)

核心解释变量: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IP)。考虑到“互联网+”行动的实施会带来地区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的提升,本文在韩先锋等(2019)和曾繁华等(2019)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19][24],结合数据的系统性和可得性,选取10个相关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

控制变量。为了排除外部因素对本实验的影响,结合现有文献,本文还设置了政府参与程度(GP)、人力资本存量(HR)、对外开放水平(OP)、固定资产投资水平(INV)和金融发展水平(LOAN)作为控制变量。政府参与程度用地区财政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人力资本存量用各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表示;对外开放水平用各个地区进出口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表示;金融发展水平用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表示。

本文研究样本为2009—2019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缺失严重,暂不考虑)所构成的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各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2。

表2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4 实证分析

4.1基准回归结果

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式(1)进行参数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第(1)列未控制地区层面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互联网+”行动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第(2)列中加入了政府参与程度、人力资本存量、对外开放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等影响因素后,交叉项系数依旧正向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在实施“互联网+”行动后,不同地区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受政策冲击程度存在差异,受到政策冲击程度较大的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平均增长程度更高。综上所述,“互联网+”行动有效促进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同时也发挥着刺激新兴产业发展、重塑产业结构形态的重要作用,进而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故假设1得到验证。

表3 “互联网+”行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4.2异质性检验

为探讨不同禀赋条件下“互联网+”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作用,本文分别从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效率和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三个方面进行考察,结果如表4所示。

表4第(1)和(2)列显示,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互联网+”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更强。这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在基础配套设施、创新发展潜力以及资金供给等方面更有优势,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会强化“互联网+”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表4第(3)和(4)列的结果说明了“互联网+”更有利于政府运行效率较高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政府在经济系统运行中起到配置公共资源的重要作用,其运行效率的提高能够解决一部分资源错配问题,还能为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正外部性,通过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吸引更多高端产业入驻,这都将有利于“互联网+”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表4第(5)和(6)列表明,要素市场发育程度越高,“互联网+”对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作用越明显。已有研究表明,存在扭曲的资本和劳动力市场会严重阻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进程[25],而要素市场发育程度高则意味着市场机制更加完善,价格信号也能够准确地传达,有利于引导资源要素在不同生产效率部门间自由流动,使“互联网+”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更易发挥作用。

表4 “互联网+”在不同禀赋条件下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4.3稳健性检验

4.3.1平行趋势假设检验

使用双重差分法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保证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政策冲击发生前必须具有可比性,本文将政策冲击前后各取三年进行对比,用IPc与各个年份的虚拟变量相乘(为避免多重共线性,将政策冲击的前一年即2014年剔除掉作为基准),以考察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动态影响。如图2所示, “互联网+”行动计划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在2015年之后才开始变得显著,这一结果可以说明“互联网+”行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从2015年政策实施之后开始显现。

图2 产业结构升级动态效应

4.3.2预期效应

为了保证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政策冲击前不能形成有效预期,在估计中加入了IPc×D04t项,D04t为政策冲击发生前一年的虚拟变量。回归结果如表5第(1)列所示,新增的该项系数不显著,说明两组样本在政策冲击前不存在预期效应,同时,本文所关注的IPc×Postt依旧在1%的水平上显著,且相较于基准回归结果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这表明“互联网+”行动具有较强的外生性。

4.3.3安慰剂检验

为了检验不可观测的遗漏变量是否会对估计结果产生影响,借鉴周茂等(2018)的做法[26],本文采用如下安慰剂检验法:首先由计算机随机生成11个特定省份并产生政策冲击,接着对这个随机的政策冲击过程重复400次,可以得到估计系数如表5第(2)列所示,相较于基准回归结果更加接近于0且变得不显著,说明真实的政策效应并不是随机的,可以认为前面的回归结果是稳健的。

4.3.4地区×时间固定效应

本文在基准回归结果中已经控制了时间和地区双向固定效应以减轻遗漏变量的影响,但仍有些因素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些因素同样会影响到回归结果。因此本文进一步在表5第(3)列中控制了地区×时间固定效应,回归系数较基准回归结果无实质性改变且依旧正向显著,表明估计结果是稳健可靠的。

表5 稳健性检验

4.4进一步检验

4.4.1资源配置效应

表6 作用机制检验

4.4.2技术创新效应

本文从技术创新投入和技术创新产出两个方面来衡量地区技术创新水平。技术创新投入包括人、财、物等资源,它是通过各个生产要素间的合理配置实现产品创新的过程。选取研究与开发经费内部支出作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代理变量,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投入能力的大小。创新投入和产出之间相辅相成,投入量关系着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因此,本文选取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量来衡量技术创新产出。如表6第(4)和(5)列所示,“互联网+”政策的实施对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的影响都显著为正,表明“互联网+”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是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渠道实现的,验证了假设3。随着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的提升,新一代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催生出了众多的新兴产业,在这个融合过程中,必将产生知识和技术的碰撞,发展的过程必将产生新的需求,新技术和新需求之间相互影响,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5 结论及启示

5.1结论

以2009—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2015年“互联网+”行动构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评估了“互联网+”行动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

一是“互联网+”行动显著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且由于受政策冲击程度不同会导致产业结构升级效果存在差异。

二是在初始禀赋条件不同的情况下,“互联网+”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其对经济发展水平高、政府效率高以及要素市场发育完善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更为显著。

三是“互联网+”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主要来自同一地区不同产业间的资源要素优化再配置,其中持续生存产业之间调整的作用更为明显;另外,技术创新在“互联网+”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5.2启示

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视角分析了“互联网+”的经济效应,研究结论对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具体而言:

第一,积极拓展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互联网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适度超前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互联网普及率,并对开展“互联网+”的企业予以政策和税收上的倾斜,引导传统行业积极借助互联网进行企业融资、人才管理和产品销售等活动,加快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第二,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缓解资源要素在产业间结构性错配问题。在加快实现资本和劳动等传统要素自由流动的同时,也要重视数据、算法和算力等新型生产要素的积累和有效配置,通过互联网与数据要素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新型生产要素价值,依托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第三,推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通过更高质量的创新引领产业变革。创新驱动替代要素驱动的产业发展模式,需发挥互联网对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先导作用,同时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创新驱动传统行业进行自我革新,增强其与新兴产业的融合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要素升级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第九章 升级!我的宠物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基于“两基准”理论新解释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