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地区作业职业健康安全预警指标与风险等级划分

2022-04-15 07:05马富强梁翻娟
西北水电 2022年1期
关键词:海拔发病率高原

马富强,梁翻娟

(1.西北水利水电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西安 710100;2.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 710065;3.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西安 710100)

0 前 言

开发中国西部高海拔地区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是国家实施新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中国西部新能源项目如抽水蓄能电站、光伏电站及风力发电工程建设已在海拔3 500.00 m以上,部分项目海拔高度甚至达到或超过5 000.00 m。由于高海拔地区缺氧、低温、强辐射、气候多变等,如不加以预防,极易导致急性高原病的发生,严重危害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本文通过对从事高海拔工程项目施工人员健康体检数据及高海拔地区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因素分析,梳理高海拔作业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重点,构建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为制修订高海拔地区工程项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职业健康安全干预措施,降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提供依据。

1 高原病发病机制及特点

高原病在医学上分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两大类。急性高原病大致分为急性轻型高原病、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衰退症、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病、高原高血压、高原低血压等8种[1]。如果对缺氧反应不是很敏感,则主要表现为急性轻型高原病;缺氧敏感生理改变的重点在肺循环时,则发生高原肺水肿,若病理生理改变主要在大脑时,则发生高原脑水肿。高原心脏病发病机理则为慢性缺氧所致的肺动脉高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主要因海拔高度,通气驱动力不足,弥散功能下降,周期呼吸和呼吸转停,肺动脉高压导致终末前的小动脉开放而产生肺内动静脉分流而加重机体低氧血症。急性高原病表现症状为头晕、头痛、胸闷、气短、心悸、食欲减退、记忆力下降、思维不敏捷等,同时还会伴有较明显的呼吸困难,甚至出现晕厥、抽搐等。慢性高原病主要缘于急性高原反应的慢性迁延,除了有急性高原反应相关的头晕、头痛、食欲减退等症状之外,还会出现颜面毛细血管网增多、心脏肥大、心力衰竭等病情。

2 高海拔环境作业人员健康数据分析

本研究选取某公司从事高海拔环境施工人员进场前后职业健康体检指标作为高海拔环境对作业人员身心健康影响的基础数据,通过体检指标的前后对比,初步分析高海拔环境对人体呼吸、循环、消化、血液及造血等系统的影响范围、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样本中同一员工、不同年龄段员工、全体员工异常指标分布规律和特征,为进一步分析高原反应影响因素提供依据。本次抽取某公司76份从事高原不同海拔(平均海拔5 000.00 m、4 488.00 m、2 865.00 m)作业人员2016—2019年职业健康体检报告,报告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血压检查、眼科检查、肝功能、肺功能、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胸部正位等项目。以员工W、M为例,其体检内容和健康信息见表1,不同年龄段员工各异常指标分布见图1,总样本岗后指标异常人数分布见表2。

表1 员工W、M的体检报告

据样本连续2~3 a健康体检报告显示:在从事了一年高原作业后,半数以上作业人员出现肝功能异常,且均为谷丙转氨酶过高;42.8%的作业人员出现血常规异常,主要为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 指标不正常。在总样本中,个别样本出现或心电图异常或尿常规异常或胸部正位病情加重等情况。以上反应了从事高原作业对人体肝功能、血常规具有明显影响作用[2],鉴于个体的特殊性(如嗜好、病史、身体状况等),从事高原作业也会对其他指标产生。

由图1所示,在总样本中,在从事高原作业1 a后40~50岁的员工在血常规、心电图、肺功能和尿功能等方面出现症状异常较20~30岁年龄段员工明显增多。

由图2所示,在76份总样本中,在从事高原作业1 a后,在症状异常指标分布上,血常规出现异常的人数最多,达到总员工人数的51.3%;其次是心电图与肝功能项目,出现异常的人数均在20人左右,达到了总员工人数的25%左右。

3 高原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高海拔作业人员职业健康体检数据分析并辅以调查函询,高海拔环境下对人体健康指标具有较大影响,其影响程度不仅取决于海拔高度,还与作业人员身体特性、习惯、疾病史、职业健康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海拔高度越大,高原反应人群越大,反应程度约强烈。通过高原反应影响因素分析,建立高原反应风险预警指标,以保障人员职业健康安全、完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措施。

(1) 高原反应影响因素

1) 人的影响因素

引起高原反应的人的因素主要包括体重指数(BMI)、性别、年龄、心理、吸烟、病史等。经样本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在进驻高原后肥胖和超重员工产生高原反应和后送人数占比达80%以上(XZSH项目平均海拔5 000.00 m),肥胖和超重对高原反应有很大的影响,BMI越大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就越高,高原反应的发生风险越大[2]。进入高海拔地区3 d内女性发病率稍低于男性(见表2);年龄较大者较年轻者发病率低(表3),20~30岁发病率最高,次为31~40岁,小于20岁、大于40岁者发病率最低。根据抽查3个项目作业人员问卷调查发现,情绪稳定性对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有一定影响;高原知识匮乏、心理压力过大等,也极易发生急性高原反应;吸烟会导致心肌缺氧,加上高海拔地区低压低氧环境,会增加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患有心、脑、肾、肺等及高血压、糖尿病等人员及曾患有急性高原反应病史的人,尤其是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等患者,更易出现急性高原反应。

表2 不同性别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

表3 不同年龄段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

2) 环境影响因素

环境影响因素主要指高海拔低压缺氧环境。高原低压缺氧致使人体出现缺氧和氧代谢障碍,导致高原反应。研究表明,作业人员在从低海拔进入3 300.00 m以上高海拔地区时,急性高原反应发病率与居住海拔呈现一定负相关,以1 000 m为界,随着居住海拔升高,急性高原反应发生率逐渐降低。不同居住海拔急性高原反应发病率见表3。进驻高海拔地区时,所乘坐的交通工具越快,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越大, 不同进驻方式发生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见表4。海拔增高,急性高原反应增大。

表4 不同居住海拔人员急性高原反应发病率

3) 管理的影响因素

管理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高原卫生知识宣传培训教育和高原习服。员工进驻后因高原环境影响产生高原反应,缺乏高原病知识、且未进行高原卫生知识宣传培训教育,难免会产生恐惧心理,防范措施不当,增加发病率及严重程度,反之可降低发病率及严重程度[3]。高原阶梯习服可延长身体机能对高原环境的调节、适应过程,有效预防更高海拔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

4 职业健康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从事1 a高原作业人员健康指标的对比及高原反应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结合人员易发高原反应的特性指标,遵循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设定高原准入标准。按急性高原反应症状风险指标头痛、头晕、疲劳、睡眠困难、食欲减退、血压异常,体重指数、吸烟状况、性别、病史、情绪稳定性、习服、年龄、血压等风险指标,建立急性高原反应风险指标预警值及风险等级(见表5),并制定基于风险指标预警值及风险等级的高原反应处置措施(见表6)。

表5 不同进驻方式发生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

表6 急性高原反应风险预警指标及等级划分

表7 基于风险指标预警值及风险等级高原反应措施

5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措施

通过对高海拔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影响因素、高原反应危害种类、程度等分析,对于高海拔工程项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应从顶层设计入手,建立健全适用的急性高原病防治制度,包括:进场前高原病培训教育、体检制度,进场后常规监控、应急措施,离场后的职业病体检、后续跟踪等管理制度,必要时设置高压氧舱、制氧机等安全设备设施等。主要管理措施如下:

(1) 培训教育,加强高原病认知行为干预

进驻作业之前,组织高原卫生知识宣传培训教育。由具备高原病防控资质的医疗机构或项目保健医生讲解高原地理、气候特点、医学地理特点、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及防护原则,以及高原饮食、饮水、作息和营养卫生,高原疾病防治等知识,了解高原环境与急性高原病发病的关系,急性高原病发病原因、机理、治疗、预防等有关知识,消除员工对高原环境的恐惧心理,减轻心理负担,以积极的心态预防急性高原病。

(2) 职业健康体检,严格高海拔地区准入标准

职业健康体检是进入高原地区作业的前提,职业健康体检分为岗前、岗中和离岗体检。岗前体检,筛除不适应高原工作的人员。患有器质性疾病和严重功能、精神障碍者,年老体弱,曾患过高原心脏病、重症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者,不应进驻高原;感冒发热等呼吸道症状明显者,应暂缓进入高原;岗间体检可及时发现高原病出现的早期损害征象,采取针对性的治疗、防护或后送措施;岗后体检,可以确定参建人员高原损害的程度.经跟踪随访,了解高原缺氧对人的慢性损害,实行健康监护。

(3) 习服训练,尽快适应高海拔环境

进驻高原要坚持阶梯性上升原则,一般要求进驻高原地区时,先在次高海拔地区驻留习服,待对高原稍适应后再登高。进驻高原要按时作息,保证有充足休息和睡眠时间恢复体力。施工作业时,应采用持续操作与短休息交替的办法,负荷重的体力劳动要增加休息次数,严格限制大运动量活动。

(4) 高原反应申报,现场应急诊治及后送

高原反应申报是现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项目部除应配备预防药品外,必要时应用高压氧舱或增氧技术,职工自感有高原反应症状,应立即报告管理人员并采取服药、吸氧、休息等措施。对确认急性高原反应者,项目部及时将患者送至医院治疗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主管领导。根据患者病状及海拔高度等因素综合决定是否后送。项目完工后,人员撤场应遵循“阶梯式下高原”的原则,逐步从高海拔过渡到低海拔地区。

6 应用实例

本研究以西部某风电场(海拔2 865.00 m)、某光伏局域网电站(海拔5 000.00 m)、某水力发电(海拔4 500.00 m)等工程项目为依托,经采用高海拔职业健康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及措施研究成果,人员进场严控准入标准,施工过程中严格措施落实,急性高原反应发病率均大幅下降,提高了劳动效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也得到提升。西部某风电场(海拔2 865.00 m)项目高海拔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以高原知识教育培训、储备高原反应治疗药品、按时作息、增加休息次数为主;某光伏局域网电站(海拔5 000.00 m)和某水力发电(海拔4 500.00 m)项目采取进驻前体检、严格控制准入指标、高原病知识教育、习服、增氧技术应用、应急救援及后送准备等措施。通过在不同海拔高度针对性应用高海拔职业健康安全风险预警管理措施,实现高海拔环境职业健康管理目标。高海拔工程项目现场职业健康管理实例见图3。

7 结 语

坚持以人为本,从高海拔环境下对人身健康影响为切入点,结合高海拔地区的环境特点,经分析职工进入高原前后健康指标差异,总结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重点和一般规律,建立高海拔地区职业健康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针对性制定高海拔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措施,为加强高海拔地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提供了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促进了高海拔地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信息化、现代化,为类似工程项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海拔发病率高原
我国在珠穆朗玛峰架设世界最高海拔气象站
高海拔的甘南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南美三大高海拔球场
重庆每小时10人确诊癌症 癌症发病率持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