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景 潘晨
尽管核潜艇战力惊人,经常凭借一己之力就能对敌构成巨大的战略威慑,但凡事都要辩证看待,核潜艇的最大优势——深海隐蔽性,恰恰也为其最大弱点埋下伏笔。这是由于核潜艇深藏海平面以下,且航速相对较慢,因此很难同其他作战平台进行数据传输,难以独立执行侦察、跟踪以及突袭等任务。为解决这一矛盾,美俄等军事强国正致力于突破传统作战模式,设计由核潜艇发射无人机,以初步实现“海空联合”作战。如此,核潜艇将变身“水下母舰”,实现根本性变革。
毫无疑问,核潜艇是隐蔽在大洋深处的“杀手锏”武器。它在海中如幽灵般游弋,携载的弹道导弹、巡航导弹杀伤范围在500千米以上,甚至可达数千千米,是典型的“超远杀手”。然而,这个“杀手”却偏偏是个“近视眼”,如果单纯依靠其自身的探测设备(如声呐等),对敌水面舰艇进行定位打击,其打击半径立即大打折扣,只有40~200千米。也就是说,如果遂行独立作战,那么核潜艇在海平面以下就是一个手臂很长、拳头很大却偏偏又高度近视的巨人。
为解决这一矛盾,传统意义上,有两个方案:一是融入舰队,依靠作战编队为其提供空中掩护,以及传输作战数据;二是仍然坚持“独狼”作战,但必须不时浮出海面,以同其他侦察作战平台实现互联,获取必要的信息。以上这两个方案看似都很完美,但也都让核潜艇失去隐蔽性这一最大优势,从而使其战略威慑力大打折扣,或直接陷入巨大危险之中。以第一个方案为例,表面上看核潜艇还能深藏海底不“露头”,但对手也很自然就会将反潜范围缩小至舰艇编队周边。更重要的是,如此一来,核潜艇将失去其传统意义上的“独狼”特性,其反潜、反舰及对陆攻击能力同海面舰艇高度重合,但战略威慑力却基本丧失。第二个方案则更具明显缺陷,核潜艇从海底浮出,即便只是露出部分设备,也很容易被敌方侦察到,从而招致反潜机的致命攻击。
正因为这两个方案都不完美,现代核潜艇设计者想出了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有些核潜艇会向海面释放一个仪器用于发射和接收信号,以部分实现同外界的互联互通等。然而,在没有其他作战平台配合的条件下,核潜艇自身的侦察以及远距离打击能力仍然非常受限。如此,增强核潜艇的态势感知、目标探测能力,就成为大幅提高核潜艇攻击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关键点。
为解决核潜艇“高度近视”的问题,世界各发达国家海军在优化核潜艇性能方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目前比较成功的方案是利用正日益成熟的无人机技术,通过从核潜艇的鱼雷管、垂直发射系统或废弃物处理口将潜射无人机发射出去,再由无人机进行侦察、跟踪,以至于发起直接打击。在无人机的配合下,核潜艇就像开了一双“天眼”,实现了“海空联合”,对周围战场的态势感知能力获得指数级别的提升,从而使其携载的远程导弹的射程得到充分发挥。
值得一提的是,核潜艇发射无人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较传统的方式是核潜艇先上浮,然后将无人机从发射系统直接弹射出去。其好处是快捷迅速,即发即用,但缺点也很明显,容易在发射瞬间被敌反潜机定位而招致攻击。因此,有些核潜艇会将无人机先抛出并隐藏在海平面以下,等自身移动至安全距离后,才远距离操控无人机上浮,随后无人机由其自带的固体火箭推进器在海面实现起飞。当然,缺点也很明显,由于要实现海面起飞,这些无人机的成本将大幅上升,体积也会更大。
当前,在核潜艇搭载无人机领域,美国和俄罗斯等国都进行了相应的尝试。美军最早的潜射无人机是洛克希德·马丁和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联合研制的“海上搜索者”,当时美国海军“阿什维尔”号潜艇从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将其发射出去,并在潜航状态下仅露出天线前端对其进行操控。据悉,“海上搜索者”既可遂行监视、侦察和目标搜索任务,又可携带10千克炸药对目标进行攻击。
近年来,美军还研制了多款潜射无人机。其中,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研制的XFC无人机,就曾试验从“洛杉矶”级“普罗维登斯”号核潜艇上成功发射,其后又执行了数小时的飞行任务,并向潜艇、水面保障船和诺福克基地回传了拍摄的实时视频画面。另外,美国科尔摩根光电公司为“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研发了一种从“通用模块桅杆”中发射的新概念潜射无人机“海上哨兵”。该机采用冷火箭发射,能以50节的巡航速度飞行8小时,为核潜艇提供实时战术数据。
核潛艇无人机发射场景
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生产的“鸬鹚”无人机
美军当前研制的最大航程的潜射无人机当数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鸬鹚”。该机从“三叉戟”弹道导弹核潜艇直径为2.13米的导弹发射管发射,漂浮至海面后,由2台“战斧”导弹火箭推进器改装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从水面发射升空。据悉,“鸬鹚”的最大航程可达惊人的1640千米,巡航速度可达152米/秒。在执行完任务后,“鸬鹚”可返回至海上回收区,由“三叉戟”回收,在补充燃料后执行下一项任务。
“水下母舰”能否引发未来“海战革命”
潜射无人机的出现,使得核潜艇如虎添翼。未来,随着潜射无人机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一场围绕核潜艇的革命必将上演。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围绕“是否要继续建造航空母舰”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因为各种射程越来越远、精度越来越高的反舰导弹,速度越来越快的高超音速导弹,以及各发达国家军队越来越强的侦察探测技术等,都对传统航母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面对威胁,现代航母正变得越来越隐形,并增配越来越先进的防空反导及反潜驱逐舰以加强护卫。然而,航母毕竟是海面上的庞然大物,实现隐形殊为不易,容易成为对手的“活靶”。此时,军事家就将目光投向海平面以下,由此,核潜艇搭载潜射无人机应运而生。
相比航母,搭载无人机的核潜艇更隐蔽,能够秘密潜入敌海岸线附近,释放的无人机既能对敌进行侦察,也能直接展开攻击,还能为核潜艇发射的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提供中继制导,并在导弹攻击后进行毁伤评估,用以判断是否达成作战目标。
当然,以当前的技术水平,核潜艇充当“水下母舰”,相比传统航母还存在诸多劣势:其一,潜射无人机的航程较短,作战半径普遍在500千米以下,一般只有100千米左右,这就导致核潜艇必须更加靠近敌方目标才能展开行动;其二,潜射无人机的携载能力较弱,极少数能达到500千克,普遍在50千克以下,这就导致当前其仍然以执行侦察任务为主,如需要执行攻击任务,也只能是打击一些暴露的小目标;其三,核潜艇在回收无人机时仍存在巨大风险,特别是当敌方跟踪返航的无人机对核潜艇进行定位时更是如此。
核潜艇搭载潜射无人机
美军某海军潜艇正在大西洋进行试验
因此,虽然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拥有潜艇,但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真正实现潜射无人机的全面实战化运用。美军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各种试验和演习,但也还有诸多难题有待攻克。当然,从科技进步的角度审视,只要发展方向正确,目前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必将随着未来技术的突破而得到解决。
当前,美俄等军事强国正寻求从以下方向实现突破:一是发展更为成熟的无人机技术。以潜射无人机电池技术为例,未来一旦能够研发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那么潜射无人机的续航能力必将大幅提升,从而延伸其作战半径,使得核潜艇能够在更为远离敌人的海域活动,增大安全系数。二是开发更为成熟的无人机蜂群技术。这主要借助于当前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技术。未来,从核潜艇发射的无人机将不仅仅是几架或十几架,也不再需要核潜艇进行不间断的指挥控制,而更可能是一个被预先输入任务指令并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而自适应的“群”。如此,核潜艇就能真正实现“发射后不用管”,迅速离开危险海域。三是对潜射无人机的成本控制。当前,美俄等国军队发现,核潜艇运用潜射无人机最危险的时刻,就是在其回收无人机之时,因为无人机在执行任务之后大概率会被跟踪,从而暴露“母舰”位置。解决这一问題的最好办法就是研发成本更低的“自杀式无人机”。如此,一方面,无人机由于无须返航,所有电池能量只需考虑“单程”飞行,从而使得作战半径得到大幅拓展;另一方面,核潜艇可在更远距离发射无人机,并在发射之后迅速驶离。
就海战而言,如果说20世纪最大的突破是航空母舰,那么,21世纪,由核潜艇携载无人机的“水下母舰”模式能不能带给我们惊喜?我们都将见证历史。
一架远程部署的无人机成功进行水下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