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术课堂文化成为美术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2022-04-16 21:25林张瑜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13期
关键词:美术素养评价

林张瑜

摘要: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美术教学应该从本土的文化历史传统出发,立足课堂,以文化人,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具备中国文化的根基、民族的灵魂和世界的眼光。

关键词:美术课堂;核心素养

一、借鉴传统,强化课堂教学文化之根基

1. 立足教材,树立文化自信

美术教材中包括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人类精神文明成果,学生的学习是主动探索、体验人类已有的精神文明成果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在美术课堂中合理补充和拓展地方文化内容,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体验。如,人美版、苏教版教材中都有关于老房子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世界各地不同风格的老房子,开阔眼界;再让学生重点观察和描绘家乡的老房子,体会中国传统建筑蕴含的建造智慧;最后介绍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作品,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东方文化美学精髓。

2. 中西对比,促进文化理解

美术核心素养中的图像识读、文化理解以学生内在的建构为主,审美判断则表现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品评美的能力[1]。在开展欣赏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和探究中西美术表现方法的差异,形成开阔自由的文化视野。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莫奈的《睡莲》,并将其与张大千的《泼墨荷花图》对比。前者是画家对光与色的瞬间捕捉,后者运用浓破淡、色破墨等方法,以荷的纯洁清雅自喻。学生在中西画作的对比欣赏中了解到:西方画家尽可能地突破材料的局限,表达思想;而中国画家关注情感和意境的表现,以补眼之不及,擅长以独特的水墨语言表达出高雅飘逸、虚实相生的韵味。

二、立足当下,强壮课堂教学文化之骨

1. 超越学科的关联,实现整体发展

现代课程是学科、学生和社会的有机整合,学生要从跨学科知识中获得直接经验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关联性课程要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的突破口。美术课堂要强调跨学科、整合性的学习,要让学生用整体、联系的眼光学习与思考,促进学科内部、美术与社会生活以及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结、融通,形成合力,让学生具备在不确定性的复杂情境下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2. 独具匠心的实践,促使手脑一体

美术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形成核心素养并转化为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发现不同的媒材,以工匠精神探索造型美的创造方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 创设现实情境,实现深度学习

美术课堂应该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思维和能力。

三、指向未来,凸显课堂教学文化之精神

培养具有艺术特质的创新人才是美术课堂教学的目标,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架构起知识与素养的桥梁,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

1. 创新课程,适应未来发展

罗恩菲德认为,压抑情緒与过度理智会限制儿童的发展,阻碍儿童创作表现能力的发展[3]。因此,开放、自由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能力生长的“阳光”。创意实践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必备素养,也是其开展艺术创作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需要开设创意课程,让学生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创作。如,在《我设计的车》一课教学中,教师通过人机互动模式开展教学,将学生带进创客教室,以解构与重构的方法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打破学生的常规思维,促使其颠覆传统、创意构思。教师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足记、PRISMA等软件进行设计,用3D打印设计成果,由此获得新鲜的创作体验。在课堂学习中,学生通过学科整合,将碎片化知识转化为结构化知识,形成从低到高的序列,直至形成跨学科的结构,不断提升创意实践素养。

2. 多元评价,促进未来成长

评价是检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为教师教学活动提供反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美术课堂教学能否促进学生成长,其关键就在于学习评价是否有效。面向未来的美术教育评价需要改变以往的单一主体、重结果的教学评价模式,主张多主体、重过程的综合性评价模式,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评价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多维度立体化的评价。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点做法。

第一,多用表现性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高质量的学习评价应该是将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探索、表现和展示的舞台。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创作得到赞许,与他人分享喜悦。这时,教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评价他们的作品,肯定他们的优点。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相互激励,让学生在互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能逐渐敢于创造和展示自己,学会合理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从而提升审美品位。

第二,提倡分层评价,开启学生的梦想之门。每一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美术学习能力、水平有所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帮助其制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对比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取长补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美术素养的提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选择合适的展示平台,让他们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如,教师可以创建班级智慧网络空间,让学生在平台上发表“智慧设计”的想法、“智评名画”的文章等。

第三,建立多维的评价标准,帮助学生发散思维。笔者运用美术学习档案袋、网络平台与口头评价相结合的展示方法,从三个方面评价学生作品:一是主题是否有积极的意义,作品创意对改造现实是否有启发作用;二是学生是否熟练掌握技法,选择的技法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在创作技法上有哪些创新和拓展;三是是否将各学科学习的知识融合,能否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同时,教师应将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学习态度、协作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欣赏评述能力等纳入评价体系。多维的评价标准有利于学生解放思维,大胆创造。

营造以人为中心的美术课堂教学文化,需要尊重传统文化,为学生提供生长的肥沃土壤;需要做实当下,遵循美术的系统和结构,完善美术课堂文化的框架;需要面向未来,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美术课堂只有充满人文气息,才能真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才能使教育回归自然、尊重生命。

参考文献:

[1]翟闯.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对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淳教授的访谈[J].中国中小学美术,2016(1):2-7.

[2]候君波.齐白石艺术美学思想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12-114.

[3](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王德育,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美术素养评价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美术篇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