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谱”:《孔子世家谱》

2022-04-17 08:36王鹤鸣
寻根 2022年2期
关键词:世家家谱家族

王鹤鸣

2021年10月25日下午,讲述当代《孔子世家谱》修订工作的纪录片《诗礼传家》的总导演赵云泽等一行3人来到上海图书馆,就《孔子世家谱》有关问题对我进行了采访,兹将采访中阐释的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孔子世家谱》的历次编修

《孔子世家谱》是中国保存最长久和最完整的家族谱系。孔子家谱原为手抄本,唯记宗子传承,列代族人均未列于谱中。

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第46代宗翰深感手抄旧谱编录疏略,且有极易散失之弊,于是首创合录族人并刻版印刷《阙里孔氏谱系列》,分藏于族中。这是孔子家族第一部刻印的书本家谱。

明天启二年(1622年),由袭封衍圣公的第65代孔衍植续修《孔氏族谱》。

清顺治十年(1653年),由袭封衍圣公的第66代孔兴燮续修《孔氏族谱》。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袭封衍圣公的第67代孔毓圻续修《孔子世家谱》。这是孔子家族第一次将本族家谱正式命名为《孔子世家谱》。

清乾隆十年(1745年),由袭封衍圣公的第71代孔昭唤续修《孔子世家谱》。

1928年续修《孔子世家谱》的经过是这样:孔府上报得到批准,由出生百日即袭封衍圣公爵位、年仅8岁的第77代孔德成任总裁,用两年时间搜集资料,七年编纂,到1937年告成,共4集,计109卷,154册,收录79代共56万孔氏族人。

1996年,由第77代香港孔德墉主持续修《孔子世家谱》。1987年,孔德墉前往曲阜,参加国际孔子文化研讨会,见到孔子基金会两位创始人谷牧和匡亚民,匡亚民建议:“《孔子世家谱》两千五百多年传承下来了,在宋元明清不断续修,民国时期也进行了大修,如果现在断掉了,我们将成为历史罪人。”海内外孔氏族人要求续修家谱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于是孔德墉决定接起续修大任。1996年10月,孔德墉赴台湾和孔德成商量续修事宜,孔德成表示同意。1998年3月,《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在香港成立,孔德墉任会长,孔德篪、孔德坊任副会长。1998年6月,发表告族人书,续修工作正式启动。2009年告成,共5集,计151卷,80册。本次共收录孔氏族人近140万,加上民国谱收录的,新谱共收录孔氏族人约190万。

《孔子世家谱》为何是“天下第一谱”

《孔子世家谱》被誉为“天下第一谱”,这可从四方面来理解。

第一,从家谱级别来说,《孔子世家谱》在数以万计的家谱中,称得上是级别最高的一部家谱。

历代帝王编修的家谱,一般称玉牒,老百姓修的家谱则名目繁多,诸如家谱、宗谱、族谱、房谱、世谱、谱系、谱传、统谱、通谱、家乘、族系……而孔氏家族的称为“世家谱”,这在众多家谱中,基本上是独一无二、称得上级别最高的。

孔氏家族的家谱之所以能称为“世家谱”,这与司马迁《史记》中将孔子传记列为“世家”有关。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帝王级列传称为“本纪”,将将相级等列传称为“世家”。他考虑到孔子在当时的重要地位,破格将其列传列入“世家”级别。于是,清康熙二十三年,孔毓圻续修本族家谱时,将本族家谱命名为《孔子世家谱》。自此以后,孔氏家谱续修时,一直以《孔子世家谱》命名。

我们翻阅数以万计的家谱书名发现,除在封建社会地位与孔子相当、被称为“亚圣”的孟子家族于同治甲子年(1864年)曾以《孟子世家谱》谱名续修家谱外,没有其他姓氏是以“世家谱”来命名本族续修的家谱。

第二,孔子家族的字辈排行是由最高统治者赐字审批设置的。

家谱中的字辈排行,是记载家族世系人名、区别家族成员辈分的用语。家谱中设置字辈排行的目的是克服家族成员之间“子犯父名”“孙干祖讳”“叔侄颠倒”等问题,字辈排行是中国家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字辈排行一般为家谱续修时,由续修家谱的编纂者与族长等磋商,按当时尊祖敬宗、家道隆起、安邦定国等封建伦理而设定的后世子孙起名时要遵守的规则。随着家谱的不断续修,家谱中的字辈排行也不断延伸。如《(安徽绩溪)遵义胡氏宗谱》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制定的二十四世字辈排行是:“正名定位,裕嗣荣昌,显视锡祚,继序永康。”到民国24年(1935年)续修家谱时,“自四十一世续定排行十六字”:“由常立本,尚采崇实,自尔大同,奕其蕾吉。”

孔子家族也是按照字辈排行来起名的。由于孔子在封建社会的显赫地位,孔子家族宣称,他们的字辈排行是由皇帝赐予的。

综合孔氏家谱等众多有关字辈资料记载,由皇帝赐孔氏字辈排行或由最高统治者审核批准的字辈排行先后有四次:

第一次是在明初。如《兴化孔氏支谱》卷四《钦定字派》记载,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赐孔氏字八辈”:公彦承宏,闻贞尚衍(第58世至65世)。

第二次是在明末清初。如《孔林南枝宗谱》卷首《颁发字辈示》记载,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颁定十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第66世至75世)。

第三次是在晚清。如《兴化孔氏支谱》卷四《钦定字派》记载,道光七年(1827年),“赐字十辈”:令德惟垂佑,钦绍念显扬(第76世至85世)。

第四次是在民国。《孔府档案》记载,民国9年(1920年),衍圣公府向内务部咨文,称每遇行辈字样届满之先,由宗子衍圣公继续拟字咨部奏请颁行,特拟“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续昌”二十字,咨请查核,转呈大总统训示祗遵。大总统徐世昌签署“准其备用”指令,以体现“优待圣裔之至意”。

检阅有关孔子家族字辈排行的记载资料达百余种,在是否赐派、订立字辈次数、时间和字数等问题上众说纷纭,这是因孔氏家谱的独特地位而出现的历史文化现象,由此推断孔氏字辈排行由最高统治者审核批准是孔子家族杜撰编造的,似不妥,考虑到孔子在封建王朝的崇高地位,历代统治者崇儒重道,朝廷對孔子后裔优渥倍加,特别是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封孔子后为衍圣公”,一直沿用至清末,沿袭32代,共41人袭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对孔子家族钦赐字辈应是可能的。

一个家族的字辈排行,由最高统治者赐名审批设置,这在全国各姓氏家族中,仅孔子家族能享受如此高的政治待遇。

第三,《孔子世家谱》刊载2500余年、80余代孔氏世系的传承非常清晰,信而有征,是一般家谱不能比拟的。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开始,孔子所受的礼遇日甚一日,孔子的嫡系长孙也都被封爵。由于继承爵级的需要,孔子家族十分重视世系的传承记载。

《孔子世家谱》刊载:始祖丘,字仲尼,春秋鲁国曲阜人。自丘而下,七世单传,九世起始渐蕃。越四十三世至五代后梁乾化间,其族世袭差役孔末构变,尽歼在鲁之孔氏宗亲,仅仁玉以藐孤存,被尊为中兴之祖。仁玉五传,衍圣公端友从宋高宗南渡,家于衢州,是为南宗;端友弟端操权主曲阜祀事。迄元代统一中国,南宋所封五十三世衍圣公洙北还,逊位于元命曲阜衍圣公治,自是承袭罔替,开派二十,支分六十,是谓北宗。

总之,《孔子世家谱》对本族80余代的记载,宗子的传承,宗子的变更、各分支的记述等,取材信而有征,传承清晰,体例精严,剪裁得宜,是一般家谱的记载难以做到的。

第四,从规模上讲,《孔子世家谱》是中国家谱中收录族人数量最多的一部家谱。

由前述可知,在当代保存的数以万计的家谱中,《孔子世家谱》是收录族人数量最多的一部家谱。《孔子世家谱》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谱”。

孔子家族是如何进行文化传承的

对每个家族来说,本族的家谱都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血缘的传承。通过家谱,告诉后代子孙:我的根在哪里?始祖是谁?始迁祖是谁?我是本族多少代的子孙?等等,这些都是血缘的传承。二是文化的传承。本族先祖有哪些优良品德?出了哪些名人?先祖为本族、为地方、为国家做出了怎样的贡献?等等。这些主要通过家谱的家法族规、先人传记、艺文翰墨等記载下来,需要本族子孙遵循继承,发扬光大,这就是文化传承。

翻阅孔氏家谱,却发现该谱在血缘传承上,非常清晰,但在文化传承上,该谱在家规族约、先人传记、艺文翰墨等内容皆尽付阙如。不仅是孔氏家族的总谱《孔子世家谱》无此相关内容,孔氏家族的一些分谱、支谱等,也难以寻觅有关“家规族约”等内容。《中国家谱资料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共18册1900余万字,其中第8册、第9册为家规族约卷,共辑录240余个姓氏家谱的家规族约资料共307份,其中没有一份是孔氏家族的。

如何理解孔氏家谱这一现象?这与孔子被封建统治者奉为圣人、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主流有着密切关系。

作为孔氏家族始祖的孔子,如何进行文化传承?一是靠孔子学说,特别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记录的《论语》,共二十篇,内容关于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等,概括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处世学问,也是孔子留给后代子孙一份珍贵的“家规族约”。二是靠孔庙。在封建时代,修家谱和建祠堂,是一个家族最重要的职责。家谱是记载历代先祖的历史图籍,是家族意识的文本形式,祠堂是祭祀先祖的房屋庙宇,是家族意识的建筑形式,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对孔子家族来说,既有记载历代先祖的历史图籍,这就是《孔子世家谱》,也有祭祀先祖的房屋庙宇,这就是孔庙。与普通老百姓自己掏钱建祠堂不同,由于孔子的特殊地位,孔庙的建筑是由封建王朝修建的。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庙,经历代统治者修建、扩建,占地约20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已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人文景观。孔庙是孔子后代子孙祭祀孔子的场所,不仅如此,据史料记载,先后有196次皇帝或皇帝专使前去山东曲阜祭孔。

孔子家族有了孔学和孔庙,还有必要在家谱中一一记载诸如家规族约、风俗礼仪、先人传记、艺文翰墨等内容吗?

正史、方志、家谱构成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

我在《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的“前言”中开宗明义地提到:“如果说国家编正史、州县纂方志、宗族修家谱构成中国宗法社会历史大厦三大支柱的话,那么就其数量之多、历时之久、在民间影响之广而言,又当首推家谱。”在《中国家谱总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的“前言”中,在引用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关于“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的论述后,我又再次强调:“家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中华历史大厦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王朝历史文化上有个好传统,就是新建的王朝为前朝修正史,有《史记》《汉书》等,共二十五史。正史用纪传体形式将前朝的帝王将相、历史人物和军事、地理、历象、百官、经济、教育、文化等内容一一记载下来,称得上是一个王朝的百科全书。两千多年来主持中央政权的王朝,一个也没有中断。

地方修的方志,是以一定体例反映一定行政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自然现象和自然资源的综合性著述,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方志一般由地方长官主持撰写,后任长官往往按照前任的志书体例,继续编修下去,使志书呈现连续的特点。

家族编的家谱,是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记载本宗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家谱一般是由族长主持编修,后任族长往往根据前修家谱的体例、内容进行续修,在世系传承、家族迁徙、人口兴替等方面更显示了代代相传的特性。

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历史,正是由国家持续编修正史、地方持续编修方志、家族持续编修家谱这三大支撑而绵延发展过来的。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中国,只有中国的文明没有中断,这与国家持续编修正史、地方持续编修方志、家族持续编修家谱有着密切关系。

其他国家的修谱文化习俗

我的根在哪里?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人类共有的寻根情结。与此适应,具有寻根认宗价值的家谱也就在世界各国应运而生,只是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发展程度和载体表现形式有所区别。

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的韩国、日本、越南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有以汉文编修的家谱。我于1997年访问韩国国会图书馆和首尔大学图书馆等单位,看到以汉文书写的家谱,数量有数千种,其中一部分是在中国编修的家谱而收藏于韩国,相当部分则是在韩国编修、印刷的家谱,其体例、内容、装帧形式与中国家谱一模一样。

我于1998年访问了位于美国盐湖城的犹他州家谱图书馆,该馆为专门收集各国死亡人士档案资料的图书馆,于1894年成立。百余年来,该馆广泛从世界各地采访、拍摄有关资料,至1998年,已收藏27.4万册图书、200多万卷缩微复制件,涉及3亿多姓氏,吸引了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民众前往该馆查询。以美国人为例,美国政府规定,70年前的户口资料可以解冻开放,于是该馆就将解冻的户口资料一一收藏馆中,美国人来此查阅户口资料,就可知道自己祖先的姓名和兄弟姐妹简况,是何年何月从什么地方迁来美国的,迁来美国后,自己的祖先又迁徙到何处,等等,这份户口资料就是他们的家谱。

该馆收藏世界各国家谱资料最多的是中国家谱,共计收藏中国家谱17099种、地方志5043种、东北地区户口册4375册、清代科举资料1293册等。以上有关中国家谱资料绝大部分为缩微复制件,在17099种家谱中只有300余册是图书。

在全世界,中国家谱资料不仅数量最多,而且历史悠久,发展成熟,体例严谨,内容丰富,具有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对包括《孔子世家谱》在内的这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科学总结,给予现代化解释,赋予时代特征,这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推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合,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

作者单位:上海图书馆

猜你喜欢
世家家谱家族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潘光旦嗜治家谱
皿字家族
走进植物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岁月沉淀中的老家谱
萧相国世家1
吹牛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