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教师该如何转变角色

2022-04-17 12:57高其明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15期
关键词:相关对策双减政策

高其明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改革,为了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改变以往教育短视化、应试化、功利化的问题,我国颁布了“双减”政策,“双减”政策一经落地,对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如何做好“减负增质”,保证“增减平衡”,既是教育的要求,更是其职责的使命。本文就以“双减”政策为大背景,以教师的角色改变为具体切入点,分别从“双减”政策概念解析、“双减”背景下教师存在的不足和具体的转变策略,三个大点入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以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教师角色转换;教学不足;相关对策;

引言:从百年前的“科举制度”,到十几年前的“应试教育”,再到如今的“素质教育”、“人文教育”,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理念分析,都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而“双减”政策的颁布使“应试教育”的完全摒弃和“素质教育”的更高凸显,其实现了人性启迪、思想启蒙与精神塑造,势必会对我国教育改革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双减”政策概念解析

(一)“双减”政策是教育的改善,是素质教育的落实

要想真正理解“双减”政策的价值和含义,我们不妨从“双减”政策的文件名称入手,所谓的“双减”政策是2021年7月24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一文件的简称,从文件的名称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双减”包括“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两个方面。受到“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成绩成为了教学看重甚至是唯一追求的目标,很多老师和家长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达到所谓的“一分打败一操场人”的目的,他們会利用“题海战术”,繁重的作业负担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更有甚者,还有部分家长为了达到所谓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病态心理”,会给孩子报大量的课外辅导班,以求孩子学得广一点、深一点,而市场上的很多教育培训机构正是利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而肆意地哄抬课外教学价格,压榨家长的金钱,孩子的教育问题一度成为了家庭最大的经济开销,很多家长都会在抱怨“教育孩子成本高”的同时又“乐此不疲”地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这种恶性的闭环,不仅剥夺了孩子大量的时间,抑制了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和快乐成长,而且还造成了教育功利化。【1】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改变这一教育困境,国家颁布了“双减”政策,在保证作业负担减轻的同时也对课外培训机构的正规化提高了监督。

(二)有“减”必有“加”

“双减”政策并不意味着降低学业标准,其真正倡导的是“减负增质”。虽然作业负担减少了,但是对作业质量和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虽然,课外培训负担减少了,但是却倡导“5+2课后服务”模式,保证了教学回归学校;而这些内容,我们都可以从“五项管理”中对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的具体管理细则窥见一斑。总之,“有减必有加”,我们在做好“减”的同时还应该将目光放在如何合理地“加”,以便可以保证教学效果的稳步向前,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双减”背景下教师存在的不足

(一)课堂质量提升不明显

  1. 教学理念陈旧守时

“双减”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民主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互助是一个双向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研究提供一些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框架中重新获得新的知识,归还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难发现,依然有些老师片面追求高分数和毕业率,仍然采用传统的“老师讲- 学生记”的教学理念,老师依然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只是跟随者,而完全忽略了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会大打折扣。

  1. 课堂活动流于形式

随着《新课标》的落实,很多老师都已经认识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丰富的价值,也会试图在教学中加入各种活动,比如:小组合作、实践教学、情境教学等等,但是教学效果却不尽如意,究其根本原因是很多时候老师都是为了“形式而追求形式”,更像是“走过场”,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活动应有的价值,以“小组合作”为例,虽然老师会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来进行小组合作,但是,老师因为要顾及教学效率,所以经常出现学生合作时间不充足,还没有讨论出结果就草草收场的教学局面,不仅浪费了教学时间还增加了教学压力,得不偿失。

  1. 教学指向不明

每一堂课就像一场战争,只有充足准备才能“弹无虚发”,但是,细细观察课堂不难发现,很多老师虽然有写教案的习惯,但是大都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而没有真正的将教案作为教学的依据,很多时候课堂内容都是“讲到哪算哪”,毫无章法可言,毫无计划可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教学效率难以有效提升。

(二)作业设计存在欠缺

“双减”背景下首当其冲的便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为了能够保证作业负担的有效减轻,国家还出台了“五项管理”,其中“作业管理”中对作业数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其倡导:“小学一二年级原则上不留家庭书面作业,三到六年级的学生平均每日家庭作业总量要控制在60分钟之内,初中学生平均每日家庭作业总量要控制在90分钟以内。”,【2】而很多老师也确实做到了减少作业总量,但是作业内容却依然沿袭以往的单一化、机械化的风格,大多数作业都是“一刀切”的书面作业和背诵作业,缺少探究性作业和分层作业的身影,导致作业价值没有得到完全凸显,学生的学习效果很难有突破性提升。

三、“双减”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化

  • 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勇于开拓创新
  1. 改变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理念,归还学生主体地位

著名教育学家、文学家凯洛夫曾经说过:“如果教师总是把自己放在首要的地位,或者让学生感到他们是教育的对象,这样就会加强对教育的反抗力量,削弱教育的力量。”由此可见,归还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要明确意识到所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来展开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与学并不是矛盾关系,而是相统一的关系,要做到“教中学”、“学中教”。而要想做到如此,就需要老师们改变“以我为尊”的错误教学观念,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给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如:可以尝试着进行“学生自学,老师辅助讲解”的教学方式、可以尝试“角色互换”、“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等等。除此之外,老师还应该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以便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继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动能性。

  1. 改变以“书”为本,照本宣科的教学理念,辩证使用教材内容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是课程创作生成的过程, 教学是“用教材”而非“学教材”。“书是死的,但人是活的。”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不能也不应该只是把自己定为知识的“传播者”,而应该做知识的开发者、研究者和评价者。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除了要深挖教学内容,做到“教材内容了然于胸”之外,还应该有意识地进行“知识的增减”,这里并不是指一味的扩充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压力,而是指教师要做到“灵活运用”,能够熟练地掌握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对于地方特色课程资源、乡土课程资源、生活案例等等都能“如数家珍”,以便可以提高教材的丰富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知识。【3】而要想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要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的学情,并时刻保持一颗善于发现和不断学习的心。比如:老师可以通过设计“学生个人档案”、“建立班级家长群”等方式来系统且全面的了解班级学生实际学情;可以通过积极参考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效果和方法。

  1. 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保证教学有据可依

著名文学家切斯特菲尔德曾经说过:“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途中徒劳无功。”,由此可见,目标的重要性。而对于教学来说,也是如此,精准的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终点,其不仅可以为老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指明方向,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是评判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之一,真可谓是“减负增效”的关键所在,【4】因此,在实际的“双减”背景下老师一定要树立起精准定标的意识,要让每一堂课都“有据可依”,顺利地展现应有的价值,比如:可以通过每节课都按照教学大纲和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以“三维目标”为基础制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并将其分享给班级学生,让老师和学生都能都“有据可依”。

  • 转变单一的作业设计,因材施教
  1. 丰富作业形式,提升学生兴趣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和反馈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双减”政策所倡导并不是不留作业,而是指在合理控制作业数量的同时,提升作业质量,而要想提高作业质量,首先,最重要的就应该改变以往单一性、惩罚性、机械性的作业形式,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因材施导,不断丰富作业形式,以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做作业热情。比如:老师可以适当地加入“实践性作业”、“探究性作业”、“小组合作作业”等等,以便时刻给予学生做作业的新鲜感。

  1. 注意作业分层,彰显学生个性化

布鲁姆曾经说过:“学习者的`个别差异`的事实可表现为许多方式。我们决不能忘记学生会以多种方式发生改变。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找到这样的策略:既考虑到个别差异,但又确实能促进个体的充分发展。”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理解能力、知识储备、记忆能力、成长经历各不相同,这就造就了班级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而以往“一刀切”的作业布置,只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差等生吃不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因生施业,注重作业分层,至关重要。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分析每个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并根据不同的学情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值得注意的是,分层的标准并不只是依靠成绩,而应综合学生的日常表现、个人潜力、基础知识掌握、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而且分层的目的也并不是要“优待”某部分同学,而是为了能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位置,获得有价值的学习。然后,老师再根据分层的情况进行作业分层布置,其中可以以作业量的多少、作业难度的高低进行分层,比如:可以基础知识练习为底层,供全体学生获得基础学习,保证教学大纲的完成;以拓展性练习为高层,供其他有能力的学生继续进行知识的探索,以便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价值学习。

  1. 重视作业评价,凸显作业价值

作业评价是描述学生作业水平,帮助学生分析学情的主要途径之一,更是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要利用好“作业”这根纽带,除了准确地评判对错外,还应该加入“人文关怀”,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比如: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加入适当的评语,如:面对因为马虎而犯错的作业内容,老师可以在犯错地方画上一个“哭泣”的表情,暗示学生“犯了不该出的错误”;面对日常比较不自信的学生,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可以适当书写一些激励的语言,给予他们肯定、自信;面对一些有独特见解、表现出彩的学生作业,老师可以画一个“大拇指”,表示认可和惊叹,等等。总之,作业并不是只有对错之分,其更是情感交流的主阵地,老师要积极利用作业的价值,让学生感受到“温暖”。

(三)重视午托、晚托,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课后服务工作是“双减”政策下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校园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让老师们轮班辅导学生高质量的写完作业,减轻学生家庭的教育经济负担,缓解双职工家庭的“孩子放学早,没人接”的忧虑,促进教育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来。课后服务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就是以学生写作业为主,在这时,老师要发挥出“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能,要及时地辅导学生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各科作业,比如:可以通过给学生规划作业完成时间、进行作业的细心检查,对学生不会的知识点进行单独辅导等。另一阶段,就是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自身的个人特长并结合学生的认知需求,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便可以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提高学校的教学丰富性和多样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课堂教学,老师也不应该进行集体讲授,这更像是老师与孩子们在课下玩游戏一样,其根本的目的是让这些孩子不至于太无聊而惶惶浪费时间,让孩子能够在“玩”的时候提升一些素质。比如: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建立各种“社团活动”,让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参与;老师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一起来学习某一项“技能”,共同成长,共同学习。

四、总结

综上所述,面对“双减”赋予教师的新使命、新要求,广大教师应及时地转变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要积极落实“五项管理”的具体内容,在课堂效果和作业设计上多费心、多细心、多创新,以便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教学素质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獻:

[1]曹广福.“双减”背景下的学生、家长与教师[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2(01):4-8.

[2]周序,郭羽菲.减轻课后作业负担的关键在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双减”政策引发的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9(01):110-116.

[3]骆文淑,杨志明.“双减”背景下加强形成性评价的思考[J].中国考试,2022(01):63-68.

猜你喜欢
相关对策双减政策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浅谈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营改增”对建筑业的影响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