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本多元解读,走向语文深度学习

2022-04-17 13:53邹小珍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多元解读深度学习核心素养

邹小珍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让学生在文本探究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走向深度学习。本文从基于《文学文本解读學》、《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两本理论著作,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来谈如何带领学生开展文学文本解读,走向深度学习。

关键词:文学文本;多元解读;深度学习;核心素养

《文学文本解读学》中谈到:“每一个经典文本的解读史,都是一种在崎岖的险峰上永不停息的智慧的长征,目的就是向文本深层结构无限地挺进。” ①我们经常说,说不尽的《红楼梦》,说不尽的李白,说不尽的鲁迅,说不尽的文学经典……之所以“说不尽”,是因为这些文学经典作品并非一元解读的,而是意蕴无穷,可以多元解读的,每个阅读主体在不同时期,通过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与作品发生思维碰撞,都会产生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所谓多元解读,是指解读主体的多元、文本意义的多元、以及解读方式的多元。②高中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让学生在文本探究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由显性的表层进入隐性的深层,不断深化、开拓内心的感受和认知范围,建构新的认识高度,走向深度学习,提升语文学科素养,真正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带领学生开展文本多元解读,走向语文深度学习。

一、精心选择内容与情境链接点,构建文本多元解读的平台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精心设置任务,让阅读主体与文本展开真诚对话。例如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中,设置“如果我来扮演……(《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的情境,让学生围绕人物与作品展开对话,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也可以进行跨媒介阅读,深化对作品和人物的认识。在活动展示阶段,让同学们模仿《典籍里的中国》的节目形式,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与剧中人物进行心灵交流,用戏剧的形式诠释作品的片段。因此,我们选择意蕴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具体的语文活动为载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提供平台。

再如,群文文本链接也给“文本多元解读”提供更多可能。在《鸿门宴》教学中,以“悲剧英雄项羽”为情境链接点,将这篇节选作品还原到《项羽本纪》中去,让学生在完整的历史故事中,了解人物的成长与发展。并由此辐射到与之关联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几首诗:项羽《垓下歌》、杜牧《题乌江亭》、李清照《咏项羽》、王安石《乌江亭》、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并可以把视线转移到现代,选择梁衡《秋风桐槐说项羽》、王剑冰《干涸的鸿沟,历史的裂痕》两篇时文。同时给学生播放百家讲坛《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项羽之死》。这组选文,跨越了古今不同的时代长河,也囊括了传记、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从历史、文学、人文角度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便于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和深入学习。

二、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获得的片面的、即兴的感觉变成系统的认识,才能形成一元,进而形成多元

《文学文本解读学》认为,所谓的“元”,就是系统性。多元解读不是众多大而化之的感想、七零八落的论断,而是由多个一元的组成,多个系统性的组合。《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认为:“深度学习不是让学生获得一堆零散、呆板、无用的知识,而是让他们能够积极、充分、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并获得人格的健全和精神的成长。”③而把零碎感悟系统化的过程,就是培养沟通交流能力、分析整合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也是深度学习的过程。

粤教版选修四《当代散文选读》选取了鲁迅的杂文《五猖会》,文章比较简单,于是我对课本内容进行了大胆地取舍,选择《灯下漫笔》、《奴才主人及拳师》、《聪明人奴才傻子》这三篇杂文,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探究“鲁迅笔下的奴才形象”。“奴才”一词看似尖锐,马上吸引了学生的阅读探究兴趣。学生在鉴赏过程中,针对三篇文章中的“奴才”形象进行分析,分别概括出他们的形象特点。并能看出几篇文章都通过批判奴才,来针砭时弊,语言犀利,发人深思。有些同学还能联系当时的时代,做出一定分析。这些分析都是零碎的、片断式的感悟,只是浅层次的显性学习。那如何引导学生变成系统?进而建构多元解读,走向深度学习呢?我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做。

第一,把人物还原到同类母题中去,寻找普遍规律。引导联系所学的鲁迅作品,概括鲁迅作品中“奴才”的群像特点。我们联系鲁迅小说《故乡》中的“闰土”、《孔乙己》中的“看客”、《阿Q正传》的阿Q、《祝福》中的“祥林嫂”、《药》中的“华老栓”等奴才形象,可以发现这些“奴才”的共性是:麻木、自私、逆来顺受、愚昧、屈服命运。

第二,还原作家的风格特点,挖掘文本寄寓的深刻蕴意。鲁迅小说和杂文中的“奴才”形象不尽相同。鲁迅小说中的“奴才”命运可怜可悲,刻画地具体形象,入木三分;而杂文中的“奴才”是浓缩的典型,更具批判性、战斗性,更体现鲁迅杂文“是匕首、是投枪”的特点。在《文学文本解读学》中,作者提到:“鲁迅的杂文可以直接讲出深邃的思想的,而且可以相当夸张,以导致荒谬的逻辑,但小说则是从人物多元感的错位中展开,结论是不直接表述的。”④我们课堂探究得出的结论在一定范围内与作者的结论不谋而合。

第三,把文本还原到历史语境中去解读,分析文本的时代意义。“奴才”形象浓缩了封建社会下层百姓的精神状态,反映了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揆诸当下,“奴才形象”仍具有时代意义。我们可以反思自身,也许每个人身上都或许存在的“奴性”思想,我们应努力克服奴性思维,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文本解读要遵循“多元有界”的原则,才能提高多元解读的效果

文本解读的核心应该是文本,而不是读者。虽然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孙悟空”,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取向的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千差万别。虽然说读者的审美是无限的,但文本却是有限的,读者的阅读主体地位应是相对的。因此,我们进行文本的多元解读,必须遵循“多元有界”的原则,这个界限便是:依托文本,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过分追求一家的独特见解而对文本进行歪曲。

例如,网络上有人认为屈原行为怪异,把楚怀王比作美人,有同性恋的嫌疑。还经常佩戴香草,简直是个娘炮。甚至认为人们评价屈原为爱国诗人,是不可理喻的。这种断章取义,不遵循文本内容,亵渎文化和名人的解读,应该坚决打击。因此对于他人的个性化解读,心中要有界限,才能免受到意识形态的侵蚀。近年来,我们把阅读说话形式引入现代文的教学中,并设置一定的说话情境,课堂形式更开放自由,为学生展开深度阅读提供了平台。我也始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不能只求标新立异,而是要从文本出发,认真体会语言文字承载的价值取向。

文学文本多元解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成为既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的学习者,走向语文的深度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让语文成为一门能触动学生灵魂的学科。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孙彦君.文学文本解读学[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张菊.文本多元解读方法与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15.

[3]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S].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多元解读深度学习核心素养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多元解读文本 张扬学生个性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