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杭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路径研究

2022-04-17 02:38施勇峰
杭州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杭州成果

施勇峰

(1.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杭州 310016)

0 引言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国家加强科技成果中试、工程化和产业化开发及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的新趋势。硅谷、纽约、特拉维夫等地区因科技成果转化较为成功而成为世界著名的创新高地。

1 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

科技成果转化分直接转化和间接转化。

直接转化大致分4种形式。一是科技人员直接创办企业;二是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或共同研究;三是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人才交流;四是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成果转移。

间接转化主要是通过各类中介机构实现,包括3种形式。一是通过专门机构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二是通过高校设立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实施转化;三是通过科技咨询公司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科技成果转化是复杂的过程。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没有政府做后盾,没有支持政策和资助,科技成果转化就缺乏前置条件。第二,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主体。第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是科技成果的供给主体[2]。第四,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包括科研技术服务、产业技术服务等,为成果转化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第五,中介机构沟通了技术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联系,是技术进入市场的重要渠道,对于技术市场化的进程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杭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探索实践

杭州重视科技成果转化,推出了很多从直接转化到间接转化的举措,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经验和做法。

2.1 实施“青蓝计划”鼓励直接转化

为推动科技人员通过直接创业转化科技成果,杭州于2011年6月实施“青蓝计划”行动,即鼓励和扶持高校教师与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式创业计划,给予创业启动资金、房租补贴和投融资支持。通过青蓝计划,共认定企业552家,推进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了一批高层次人才计划专家创新创业。

2.2 实施发明专利产业化推进高价值专利转化

为推进专利转化,杭州开展了高价值专利组合项目培育,推动专利产业化,通过专利许可、交易、质押等方式实现价值最大化。如贝达药业专利产品实现经济效益109亿元,海康威视专利产品实现销售2亿元。实施高校科研院所“沉睡专利”转移转化项目,推进高校专利向企业转移转化,2021年实现专利交易额9.83亿元。

2.3 设立了工研院等成果转化平台

2012年5月,在浙江省、杭州市政府的统筹规划和支持下,浙江大学报教育部、财政部批准,成立了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浙江大学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挂牌“杭州市工业技术研究院”,注册资金5亿元,致力于泛浙江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近年来,杭州又相继引进成立了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中国技术交易所杭州中心等国字号平台。

2.4 建设了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体系

一是空间方面:建立了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的链式孵化体系,同时部分孵化平台建设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成果转化落地提供了空间和实验平台支持。二是基金方面:设立了天使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成立子基金73支,总额108亿元;设立了总额1亿元的知识产权运营引导基金,设立子基金3支,为成果转化提供融资支持。三是转化服务机构方面:杭州活跃着一批市场化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如六和桥、贝壳社等都是从技术服务机构迭代升级发展起来的众创空间。

2.5 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的创业转化

杭州新型研发机构非常重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已经创办领办了一批科技型企业。西湖大学的科研人员已经牵头成立了23家公司,共融资16亿元,估值已经超过100亿元。西湖欧米、西湖生物医药和西湖未来智造3家企业入选2022年杭州准独角兽榜单。之江实验室设立了100%控股的之江实验室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设立控股企业4家,参股企业4家。杭州智元研究院创办企业6家,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投资平台创办企业8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已推进3家企业落地杭州。

3 国内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践

3.1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产研院”)是江苏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江苏产研院成立于2013年12月,定位于科学到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3]。江苏产研院按照“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的理念,积极发挥两个桥梁作用——“高校(科研机构)与工业界的桥梁”和“全球创新资源与江苏的桥梁”,从创新资源供给和企业技术需求挖掘两端精准发力,构建集研发载体、产业需求和创新资源于一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营造包括人才生态、金融生态、空间生态在内的产业创新生态,在构建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治理体系、研发载体建设、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财政资金高效使用等方面探索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江苏产研院的创新举措对杭州强化相关工作带来了3点启示。第一,架构创新。设立了“总院+专业研究所+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公司”体系,总院本部为全额拨款、无行政级别的省属事业单位,专业研究所采取加盟、共建等方式组建,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由总院、设区市政府、高新园区共建,由江苏产研院全资成立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二,激励创新。实行“一所两制”,专业研究所内源体制内科研人员保留原单位身份和待遇的同时,可在研究所获得与贡献匹配的收入。人才加盟研究所预备期一年,给予培育经费500万元,转正后享受江苏省研究机构待遇。第三,机制创新。在全球范围遴选领军人才作为项目经理组建科研团队,决定技术路线,筹建研究所。江苏产研院提供经费、市场、落地支撑,筹建期一年,实行“一绑定,一分离”,团队出资组建运营公司(一绑定),享有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场地仪器等资产归属平台,实现国有资产和运营团队分离(一分离)。

3.2 陕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是陕西省委、省政府打造的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和创新驱动发展总源头,成为陕西高质量发展强大的引擎。秦创原聚焦建设立体联动的“孵化器”、成果转化的“加速器”、两联融合的“促进器”,以西部科技创新港和西咸新区为总窗口,全省高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是打破科技优势与经济发展转化“堵点”的关键之举,是陕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

陕西打造秦创原平台的主要做法有5点。第一,由陕西省委、省政府印发《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发布政策包和任务推进表。第二,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按照1∶1∶1比例三年投入支持资金24亿元,其中政策配套资金18亿元,种子基金6亿元。第三,西咸新区作为总窗口出台了系列政策,打通省、市、区三级政策兑现渠道,实现一站式申报兑现。启动建设秦创原科技创新生态岛。第四,设立西安市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和10个地市(行业)分中心,设立“一站式”受理窗口,形成多层次、多维度、全社会协同的“1+N”政策体系,统筹做好有关服务事项。建设网上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陕投集团牵头组建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省直部门分别在西咸新区设立了省科技资源统筹分中心、中小企业服务分中心、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运营中心等机构。第五,支持西北有色院、西安光机所、空天动力研究院、中电科二十所等单位先行先试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样板。启动建设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组建先进稀有金属材料、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光子产业、高档数控机床、作物育种等7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9个创新联合体(中心)[4]。

3.3 硅谷的做法与启示

硅谷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创新创业中心,培育和集聚了苹果、英特尔、谷歌、Facebook、思科等高科技巨头,凭借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不仅实现了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完全控制,而且牢牢掌握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硅谷的做法和启示主要有4点。第一,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丰富的人才资源。硅谷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两所世界名校和几十所专业院校,源源不断地提供工程、科学、金融等领域的高端人才并创造出大量科技创新成果。第二,形成了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硅谷集聚了全美35%左右的创业基金,为创新创业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大量专业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贯穿于研发到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第三,形成了富有活力的创新文化。宽容失败、鼓励冒险、平等开放、崇尚竞争的硅谷文化极大地激发了人才的创新热情。第四,构建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体系。硅谷在知识产权、移民、税收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均制定了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3.4 纽约的做法与启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纽约启动城市战略转型,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领袖城市”。纽约的做法和启示主要有4点。第一,实施“应用科学计划”,吸引世界顶级理工院校共建大学和科技园区,弥补纽约在应用科学方面的短板。例如,康奈尔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在纽约联合共建“康奈尔科技园”,总投资20亿美元,面积18万平方米,已成为纽约最重要的科创园区之一。第二,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实施“众创空间”计划,通过搭建多样化的创新平台,为创客提供低成本、开放式的办公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实施“融资激励”计划,帮助创业者减轻资金负担。第三,多种措施吸引人才集聚。纽约实施开放的技术移民政策和国际项目合作,吸引集聚大量高层次科技人才。实施“纽约人才引进草案(NYC Tal ent Dr af t)”,资助纽约的创业企业高管赴美国各大院校吸引计算机和工程学生,人才招引活动遍及美国各地院校。第四,参与科技投资计划。成立纽约种子期基金和纽约合作基金,给予科技企业成长的资金支持。成立了纽约经济发展局,在康奈尔科技园区建设和成长进程中,引导包括微软、IBM、谷歌等在内的大公司成为康奈尔科技园区创新合作伙伴。

3.5 以色列特拉维夫的做法与启示

以色列特拉维夫被誉为创新创业之城,创业活跃度仅次于美国硅谷。特拉维夫的做法和启示主要有3点。第一,建立完善的创业孵化体系。特拉维夫市为创业者提供位于商业区中心的图书馆共享工作空间,并享受租金优惠。建立创业服务平台,举办大型创业活动,为创业者服务。第二,对创新活动的激励。以色列具备极大的文化包容性,跨界融合有利于创新活动产生。第三,犹太族裔的全球资源。在以色列“欢迎回来”式的移民政策环境下,大量在美国、欧洲等地生活的犹太人迁移回以色列,包括科学家、技术工程人员等,带回大量的创新创业资源。

4 加快杭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对策建议

4.1 在国家框架下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在科技部统筹推进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已重新修订,《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相继颁布,《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出台,国家层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激励措施已相对完善。

杭州应贯通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是加强部门协调和配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杭落地,持续放大政策效用。二是完善转化服务体系,推进技术交易市场、技术转移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等建设,打造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和共享平台。三是推动企业成为创造转化主体,发挥大企业创新引领和集聚作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四是完善落实财政税收支持政策,建立引导基金、金融资本支持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引导和集聚社会资本投资科技成果转化。

4.2 迭代升级实施“青蓝计划”,支持直接转化

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推进西湖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大学、之江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的科技成果直接转化,实施“青蓝计划”升级版,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带技术、带专利、带团队以创业形式转化成果,推进知识与资本、创业与创新的深度融合,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耦合。一方面是给予创业资助,以种子资金形式给予优秀项目支持。另一方面是给予投融资资助,推进政府参股基金市场化途径进行天使投资,作为引导基金前置要求。

4.3 数字化改革打造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依托创新创业促进成果转移转化。一是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开放创新创业资源,支持内部员工创业,吸引集聚外部创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跨界融合,引导研发、制造、服务各环节协同创新。二是优化孵化器、加速器、大学科技园等各类孵化载体功能,构建涵盖技术研发、企业孵化、产业化开发的全链条孵化体系。三是通过“揭榜比拼”“技术难题招标”等形式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解决方案,推进成果转移转化。

整合空间、资金、服务平台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围绕技术转移基地、主体和服务推进成果转化。建好技术交易市场和转移机构,强化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强人才培养。建设“职务成果转化在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流程再造。

4.4 建设国际创新创业谷,打造成果转化主平台

抢抓海外人才流动“窗口期”,对接中国欧美同学会等机构,依托萧山科技城核心区打造以国家级“海归小镇”为主载体的国际创新创业谷。打造“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情”的创新创业环境,建设“欧洲馆”“美洲馆”,根据国际创业人才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打造具有针对性的生活配套和文化氛围,让国际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引导企业出资联合有关科研机构设立专项研发基金,支持研发。打造优良环境,让全球人才、科研人员和机构在杭州找得到科研支持资金。同时,让资本和资金在杭州找得到项目、成果和团队。开展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等,建立金融资本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杭州成果
杭州
工大成果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杭州旧影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