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的女儿”重走长征路

2022-04-18 17:56江南
新天地 2022年3期
关键词:老红军长征路长征

江南

上海退休女教师邓玉平,18年里14次自费重走长征路,行程十万多公里,寻访了300余位老红军,并长年带领自己的学生走近老红军,传承红军精神。

有人问邓玉平:“你这些年为这些事情搭上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到底是为什么呢?”邓玉华答:“不为什么,就为我是红军的女儿,要把红军精神传播给更多的人!”

父亲的故事留下难忘记忆

出生在南京的邓玉平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每到夏天,她和姐弟们吃过晚饭,父亲就会手拿芭蕉扇带她们到门外的竹编凉床上去纳凉,一边给她们扇扇子一边讲他当年长征的故事。

邓玉平的父亲叫邓志云,出生于四川江油一个普通农户人家。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来到四川江油。当时正在地主家当放牛娃的邓志云年仅12岁,主动报名参加了红军。就在邓志云跟着红军走后不久,他的父母和弟弟都惨遭还乡团杀害。从此,部队便成了邓志云的家。

在邓玉平的童年记忆中,父亲每每提到长征,说的最多的不是自己个人的艰苦,而是那支队伍的精神,以及战友们之间的同袍之情。

“我随部队来到川西北的雪山下,上山没有路,我脚上的血泡磨破了,把草鞋都染红了,我只能一瘸一拐地往山上走,后来实在走不动就坐了下来。这时,红军总部二局的蔡威局长看见我,马上大声喊道:‘不能坐下,勇敢向前走啊!说完,他还走过来拉着我的手向山顶爬去,我就这样跟着首长翻过了雪山,而他自己却牺牲在了长征路上。还有我的秦班长,长征路上一直像照顾小弟弟一样地照顾我。有一次,我牵着驮着电台的马,不小心陷入沼泽。秦班长发现后,马上用行军背包垫在我身下,借助枪托硬是把我从沼泽里拉出来,可他自己却陷了下去……”

邓玉平看到父亲经常被邀请去学校、工厂和部队作长征报告,也会缠着父亲多讲一些长征打仗的故事。父亲常常告诉她:“长征之路是红军战士用信念、意志、鲜血和生命铺成的,红军战士个个是好汉!这样的故事太多,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每一颗星星背后都是一个勇敢的红军战士……”

大学毕业后,邓玉平成为上海一所学校的历史教师。渐渐老去的父亲,在与她们姊妹平时的交流中,说得最多的依然是长征。有时候,一家人在一起欢声笑语,老父亲也会突然提议:“我们一起朗读红军歌谣吧。夹金山,高又高,注意事项要记牢……”

1991年,邓玉平的父亲去世了。多少次夜深人静的时候,邓玉平因为思念父亲而彻夜难眠。每每想到为人和蔼的父亲平时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无论春夏秋冬总是穿着一件旧军装,风纪扣永远紧扣,被子永远叠成有棱有角的“豆腐块”,邓玉平总是忍不住潸然泪下。

看到老父亲珍藏的厚厚一摞红领巾,想着他每次去中小学作完长征报告回来后乐呵呵的表情,邓玉平心里突然闪出一个念头:“我学历史、教历史一辈子,何不亲身去感受历史,身体力行地告诉学生长征到底是什么?”

带着敬意出发重走长征路

怀着对父亲的爱、理解和敬意,邓玉平决定从2004年暑假开始重走长征路,去寻访、记录那段历史。

此时的她患有肾病和高血压,但没有丝毫犹豫。好在家人都非常支持她,年迈的母亲为她整理行装,弟弟在她第一次出行时还特意陪她走了一周,叮嘱她遇到困难一定不要硬撑。邓玉平笑着告诉弟弟:“放心吧,我会注意的。如果不能百米十米地前进,那我就一米一厘米地向前,办法总比困难多。”

邓玉平特意选择把四川江油作为此次行程的第一站,因为这里是父亲出生的地方,也是他加入红军队伍的地方。

在四川江油、绵阳等地党史办的帮助下,邓玉平查找到不少颇有价值的当地红军家庭情况;在甘肃《岷县党史资料汇编》一书上,邓玉平一眼看到优秀红军干部蔡威的事迹,激动地脱口而出:“他是我爸爸找了一辈子的恩人啊!”

那一趟,邓玉平用43天时间南下雅安、北上会宁、东至延安,行程1万多公里,途经3省2州60多个城镇,参观了50多处红军旧址,拜访了11位老红军,最终来到位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的红军烈士陵园。这里安葬了25048名红军将士(其中约17000多位为无名烈士),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

回忆自己这一路因为水土不服而多次腹泻,为了节省路费而坐绿皮火车,为了查找一位老红军的地址连接打几十个电话,邓玉平说这一切的一切都值得。而她这一路记下的整整三大本寻访日记和一些视频和图片资料,在邓玉平眼里却是“千金难买的巨大收获”。

2006年暑假,邓玉平从江西瑞金再次出发。这次,她沿着红一方面军当年的行走路线“开始长征”,一路上收获了太多的感动。

在昆明的一辆大巴车上,坐在前排的一位年轻姑娘看到背着大包小包的邓玉平,还以为她是出来旅游的。当得知邓玉平是来重走长征路的,姑娘感动地悄悄帮邓玉平买好车票,叮嘱她路上一定注意安全。一位旅店老板娘得知了邓玉平此行的目的后,悄悄给她做了一碗鸡蛋面并执意不收钱,说“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前辈们用生命铺就的”。邓玉平寻访到的一位老红军,更是把自己使用了多年的“龙头拐杖”硬塞到邓玉平手里,说:“我这种拐杖最好用,你带在路上能省不少劲……”

那年8月,邓玉平在大渡河边度过了自己50岁生日。望着身边的滔滔江水,想到父亲生前经常说的那句话:“你如果看到天上一闪一闪的星星,那就是我们可爱的红军战士……”邓玉平泪湿衣襟,久久无法平静。之后,她从随身的小包里拿出盖满长征路邮戳的小红旗,轻轻唱起了红军歌谣:“夹金山,高又高,注意事项要记牢……”

宣传长征精神

从2004年8月怀揣父亲的照片第一次出发,18年来邓玉平14次重走红军长征路,共行程10.2万公里,去感同身受红军当年的艰难。

这一路,邓玉平看到不少红军墓,每一次都以“红军女儿”的身份深情祭拜。她曾以三花酒和清冽的湘江水,祭奠长眠在桂北湘江东岸的红军,也曾爬上海拔4392米的雅克夏雪山垭口,凭吊牺牲在长征路“最高处”的红军。在倒下过一万多名红军的松潘草地,邓玉平冒着大雨在纪念碑前鞠躬跪拜,分不清脸上是泪水还是雨水……

出发前,邓玉平特意带了一面红旗,每拜访到一位健在的老红军,就请老红军在这面红旗上签名。多年来,共有302位老紅军在这面红旗上亲笔签名,其中女红军46位、开国将军28位。如今,这面特殊的红旗成了邓玉平心中最珍贵的“财富”。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邓玉平知道自己这些年来的行为不仅仅只是寻访,更重要的是要将红军精神进行传颂。于是,她主动在学校里开设了《走进长征》的选修课,每周两次,每学期都是爆满。她还用业余时间带领学生走访了42位老红军,让年轻一代与老红军们面对面接触,从红军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中汲取营养、激励人生。

邓玉平还把收集到的第一手珍贵口述资料、照片等加以整理,制作成视频文件,辅以老红军亲手缝制的红军帽、赠送的草鞋和一些珍贵的实物,走进工厂、学校、军营和机关单位,分享自己一次次寻访老红军的感悟,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也能永葆青春。为此,邓玉平几乎放弃了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但她觉得值,因为“长征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魂”,宣传长征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她撰写的《长征路上血脉情》一文,更是被收入了大学语文教材。

让邓玉平感动的是,受访过的那些老红军们一直惦记着她这个“女儿”。一位江西籍老红军每年秋天都会把自家种的橘子寄到上海让她品尝;一位百岁女红军一针一线为邓玉平缝制布坐垫,希望能让她坐得舒服一点……

在邓玉平的影响下,一位中学生坚持10年与江西一位健在的老红军保持书信联系,先后有4所大学的师生和她一起踏上长征路,3家单位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献了爱心。而她本人更是因为为社会各界做了300多场关于长征主题的讲座,被称为“长征精神代言人”。

如今,已经年过六旬的邓玉平,依然行进在宣传长征的路上。她说,每一次踏访老红军,都会让自己从感动中生出冲动。她愿意像父亲一样,讲述红军血洒征途的故事,致敬伟大的长征精神,并让这种精神融入我们的血脉,孕育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独特光彩。

责编 赵欣

猜你喜欢
老红军长征路长征
回望长征路
追忆长征路
追寻长征路
老红军
我家有个老红军
走好新的长征路
三任总书记哀悼105岁老红军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