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建模素养的实践探索

2022-04-18 21:13李婷
考试周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培养数学

李婷

摘 要:数学建模,是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对实际现象进行描述,可用来解释特定现象间的数学联系,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先分析培养数学建模素养的重要意义,再粗略探讨培养数学建模素养的可行性途径,旨在打造一个良好的建模体验环境,让学生善于用相对完善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数学;建模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06-0078-04

一、 引言

以往教学活动,习惯直接讲解课堂知识,再为学生布置一些作业,不重视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学生们缺少用数学建模解决问题的经验。同时,因学生们数学建模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所以,对建模活动兴趣不大,总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加之个别教师建模能力相对薄弱,影响到了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养成。为解决这个问题,要创新设计课堂上的数学建模活动。

二、 培养数学建模素养的意义

数学建模,需要通过观察事物间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抽象出相关问题,再建立对应模型。建模过程中,学生们将自然而然养成良好独立思考习惯,从中掌握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会建模以后,学生们将拥有一定“翻译”能力,能抓住问题实质将实际问题“翻译”为数学问题,再以列表分析法、图像分析法等相对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对学生数学建模素养进行培养时,引导他们善用数学知识自主建立相应数学模型,能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进而产生求知欲,积极参与到知识学习中。以往教学,以教材为主,使学生渐渐形成了求同思维,爱模仿课本训练题进行思考。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引导学生运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建立对应模型,解决问题,能促使学生养成求异思维,让他们拥有良好的创新意识。除此之外,对学生数学建模素养进行培养,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的共同发展。

三、 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对策

(一)选取生活案例

数学建模学习中,只有产生浓厚兴趣,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不出现走神情况。以往教学中,一味使用教材中例题开展建模活动,令学生感觉索然无味。针对这个情况,为点燃学生数学建模兴趣,要精心筛选一些生活案例,结合生活案例开展建模教学。数学学科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现实生活,其有着生活性特征。善用生活案例,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建模过程,也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体会建模。对生活案例进行筛选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们的认知水平,使用难度适中的案例。同时,要注意案例的趣味性,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此,能激发学生发散性思考如何用数学模型解决现实问题,乐于建立模型。另外,实际教学中,要重视将生活案例融入各个教学环节,包括新课导入环节、知识要点讲解、案例教学等。其中,在案例教学环节,可指导学生有效解析生活案例。生活案例解答中,面对复杂、繁冗的问题,一步步为他们建立相关数学模型,用数学模型简化问题,消除他们在案例解析中表现出的畏惧、消极心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建模意识。而在知识要点讲解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关键内涵,也可选取适合的生活案例,再带领学生一起探寻与生活案例相呼应的数学模型,结合数学模型分析知识要义。其间,学生们将始终保持相对积极的模型建立意识,能带着现实案例建立数学模型,探知数学知识点。其中,在“指数函数”一课教学时,可精心创设“折纸”这样一个真实情境。折纸,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让学生动手折纸发现对折次数x与所得层数y之间的关系,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动手操作与观察,认真记录对折次数1次、2次、3次、4次、x次所对应的纸张层数2(21)层、4(22)层、8(23)层、16(24)层、2x层,自行构建出y=x2这样一个函数模型。折纸过程中,还可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对折次数x与折后面积y之间的关系,对x与y的关系展开分析,认真记录折前纸张面积为1的情况下对折次数1次、2次、3次、4次所对应的折后面积12、14、18、116,最后构建y=12x这一对应数学模型。当学生有了一定指数函数模型建模体验以后,可引入《庄子·天下篇》中“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取短木棍生活案例,请学生分析取x次后,短木棍的剩留量y与x的函数关系。在这里,让学生结合生活案例发现问题,在具体问题中“翻译”出指数模型,能增进学生对生活中指数函数模型的感受,让他们养成良好数学建模素养。

(二)融入信息技术

在对学生数学建模素养进行培养时,可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用于分析数据,直观呈现模型建立过程,对模型进行求解和检验。其中,在模型分析这个环节中,可用几何画板动态展示模型,让学生清楚看到用数学知识构建起的函数模型、几何模型、代数模型等,再细致解析模型。而在模型建立环节,面对数据较多的情况,可打开几何画板,一步步指导学生如何建立模型,直观演示模型建立过程。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牢牢掌握具体模型的建立方法。同时,依托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建模素养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情况,紧密联系他们熟悉的情境用信息技术直观、形象演示数学模型的整个建立过程,为学生想象模型的建立提供支撑,使模型建立过程变得简单易懂,最终收到事半功倍的数学建模素养培养效果。其间,在直观演示模型以后,还要指导学生细致观察模型,转换角度对模型进行分析和描述,以深化对数学模型的认识,从中积累良好的数学模型建构体验,为建模素养养成奠定下良好基础。另外,为更好地满足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养成需求,要尝试用相对简洁的方法表示模型,多媒體展示模型。当用课件将数学模型建立过程逐步展示到学生眼前以后,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有序地说出数学模型的本质,以深化他们的建模体验。其中,在“统计案例”一课教学时,当学生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知识以后,可为他们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用于检验他们的知识学习情况:某海水养殖场的某水产新、旧网箱养殖方法产量对比、收获时各随机抽取了100个网箱,那么有99%的把握认为箱产量与养殖方法有关吗?其间,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直观展示测量各箱水产品产量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再为学生直观演示根据箱产量频率分布直方图构建列联表的方法,正确填写出列联表中旧养殖法下箱产量<50kg的有62箱,箱产量≥50kg的有38箱。新养殖法下,箱产量<50kg的有34箱,箱产量≥50kg的有66箱。得到列联表数学模型以后,根据列联表中数据展开分析,运算K2=200×(62×66-34×38)2100×100×96×104,得到15.705>6.635,最后由模型分析结果得出有99%的把握认为箱产量与养殖方法有关。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融入信息技术为学生演示数学模型建立、分析全过程,让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得到了较好熏陶,为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模型分类教学

高中阶段,学生们将学习到理论模型、人口模型、生态模型、解析几何模型、各类函数模型、描述性数学模型等不同类型模型。针对数学模型的多样性,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分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和习题,有目的地为学生讲解某一种类型的数学模型,对模型的一般建构流程等进行分析,以逐步发展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同时,采取分类教学方法,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善用所学到的模型建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真正加深学生对数学建模的理解。模型分类教学中,可精心组织一系列专题活动。专题活动中,为学生耐心讲解常见的数学模型分类,根据模型的功能、目的、变量间关系、结构等分析模型的不同类别,再引导学生一同分析数学模型的具体特点,结合实例了解不同类型模型应用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当学生增进了对数学模型的理解以后,他们将更善于应用模型化方法,以建模方式解决更多问题。“函数模型”,是数学问题解决中常用模型之一,可针对这一部分内容展开专题教学,以专题教学方式增进学生对函数模型的理解和认识。在“函数模型”专题教学中,先为学生耐心讲解直线型、二次型、幂函数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型几种常见的函数模型;接着,细致分析几种函数模型中指数函数增长最快,其次是幂函数型,最后是对数函数型;同时,结合具体例题,为学生解析函数模型建构过程,说明要先准确设出自变量x,找到待求量y,解决问题,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指出建立函数关系式是难点。然后,为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动手在同一坐标系中画y=x、y=x2、y=x3、y=x12、y=x-1这5个函数的图像,观察函数模型,分析这样几个问题:①所有图像都不过第几象限,为什么?②第一象限内图像的变化趋势与指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③所有图像都过哪些点,为什么?④对原点,什么样的幂函数过什么样的幂函数不过,为什么?函数模型构建中,通过直观观察,学生们将自主发现幂函数的相关性质。在这里,通过分类教授函数模型,能锻炼学生对函数模型的应用,让他们的建模素养有显著性提高。

(四)丰富教学形式

对学生数学建模素养进行培养时,不能局限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首先,课堂上,可以通过建模方式攻克课程教学重难点。具体教学中,以建模方式有选择性地讲解重点知识。其次,要重视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建模案例。高中阶段,对建模的应用相对广泛,应尝试展示稍复杂的建模案例,辅导学生学习案例中的建模方法。再次,要有针对性地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基础上为他们安排一些数学建模自学任务,鼓励他们相互分享、交流建模经验,共同成长。除此之外,课堂上,为夯实学生建模能力,要精心组织趣味性建模比赛,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建模经验,让学生建立起数学建模自信心。在数学建模实践活动组织中,为增强学生对数学建模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建模的热情,可专门开设数学建模知识讲座,以知识讲座的方式向学生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和数学建模理论。当学生初步形成了数学建模意识以后,有针对性地为他们组织一次交流会,鼓励他们相互交流自己的见解,丰富学生建模经验。然后,在班内组织一次小型的建模大赛,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展现建模这门“手艺”。通过参与群众性建模比赛,学生们的数学建模潜能将被充分激发出来,他们将提高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其中,在“平面向量的运算”一课教学时,为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可采取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实际教学中,请学生自主求解两块斜边长相等的直角三角板拼在一起的情况下,若AD=xAB+yAC,则x是多少。基于自主探究学习情境下,要求学生自由构建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其间,有的学生将尝试以AB所在直线为x轴、以A为原点构建平面直角坐标系,结合这个数学模型设定AB=2,再结合题中已知條件求解x的值,得到x是1+32。当个别学生提出这种模型构建方法以后,请其他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展开思考,尝试采取其他模型构建方法。通过自主思考,有的学生将提出过D作DF⊥AB交AB的延长线于F。构建完模型以后,求解BF=DF=32AB,再根据已知条件得到最终结果。待学生发表完自己的建模观点以后,可为他们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引导他们探讨哪种建模方法更为简单,以便在日后学习中灵活运用适合的数学建模方法。基于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将获得更多自主构建模型的机会,能从中养成良好数学建模素养。

(五)巧用建模习题

建模习题,对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利于学生真正领悟数学建模内涵,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建模基本步骤。巧用建模习题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设计难度较低的建模习题,再循序渐进增加建模难度,以促进学生积累更多成功的建模经验。同时,求解习题时,要尽可能地呈现建模的整个过程,耐心介绍建模的基本环节,以便于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养成良好建模能力。当学生掌握了难度较低的模型构建方法以后,要以综合知识应用为出发点,设计难度较高的建模问题,再科学指导学生构建对应数学模型。如此,能让学生建模能力得到更好的训练。另外,针对学生数学建模素养进行培养时,要精心安排不同形式的建模习题,鼓励学生自主建立模型完成习题。习题安排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层次水平的不同,设计符合各个层次学生学习需求的建模习题,对他们的建模能力进行训练。同时,要侧重于设计开放性习题,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建模知识解决问题。除此之外,要科学布置实践性习题。面对此类习题,学生们将主动搜集相关信息,分析信息,再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构建模型,创造性解决习题中的问题。但是,不管布置何种形式的习题,都要紧密联系课堂教学重难点,启发学生运用数学模型深刻理解重难点,牢牢掌握重难点知识。举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三角函数的应用”一课教学时,为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当学生学会用三角函数解决某些简单的平面几何中距离(线段长度)、夹角等问题以后,可精心为他们布置这样一道练习题:对△ABC,若A>B,则sinA>sinB,请学生自主建立模型判断是否正确。面对这样一道习题,提示学生要根据勾股定理建立对应模型。模型建立中,通过分析A>B这个数学信息,学生们将顺势得出a>b,再由勾股定理建立一个数学模型asinA=bsinB,由此得出sinA>sinB成立。接着,可请学生继续判断“在△ABC中,若a=8,c=10,B=60°,则符合条件的△ABC有两个”是否正确。面对这个判断题,可提示学生结合余弦定理建立数学模型:

b=82+102-2×8×10×12

猜你喜欢
培养数学
我们爱数学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